次仁拉姆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新課程理念下,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么樣的生活?
一、給孩子一個“情感的課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我們的工作對象是天真可愛的兒童,他們是各自父母的心肝寶貝,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未來。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沒有情感的教育是貧乏無力的!”教學的過程是師生進行認知交流的過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過程。我們的一個關注的眼神,就能使學生如沐春風、倍受鼓舞;我們的一個真誠的微笑,就能使學生信心十足、奇思噴涌。在課堂上,我們要以自己豐富的情感來感染學生,把命令式的、居高臨下式的話語轉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話語,把生硬冰冷的語言變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話語,將內蘊關注、激勵、鼓舞的話語當作傳遞情感的靈丹妙藥。。
當學生在學習中發生錯誤時,我用充滿愛的手撫摸他們的小腦袋,并微笑著暗示方法,他們的反應是積極的;當學生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已的意見時,我沒有簡單粗暴的吆喝“坐下”而是耐心地鼓勵“沒關系,老師明白你的意思”。……這些都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增進師生的情感,消除學生學習數學的畏難情緒,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教師的情緒就像空氣一樣的感染著學生,教師的臉就像一張晴雨表。正因為這樣,每節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與挫折,我都會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對于教學內容、對于生活、對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動作……傳遞給孩子,展現給孩子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另外,我們還要重視平時與學生的心靈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平時,上完語文課我一般都待在教室里,繼續與學生交流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生活,與學生一起游戲——真誠地以大朋友的身份與他們交往。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學校里的學習不是亳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課堂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潛能的時空,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是被動的傾聽者,談不上去和誰對話,新課程倡導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文章對話,在我的語文課堂中,經常會這樣問孩子:“如果你是書中的某某,你會怎么想怎么說?”引導學生想象,讓他們與文中人物去對話,讓孩子們去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在課堂上,我們教師不要高高在上,應做學生學習的伙伴,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熱情的手去”牽“一把,從而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識字教學時,請一位小老師教大家學習,生字;朗讀時,或者與學生聯讀與學生們來個朗讀比賽。每當學生走向講臺,從他們步履和體態中我可以看到他們是那么自豪,而臺下學生也被這種形式所吸引,這也許就是師生的對話魅力吧! 生生對話,有學習伙伴可以交流,還是班級授課制的優勢所在課堂上,我們應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們學會與心交往。增強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于是,我常常依據教材特點,為孩子們創造交流,合作的機會,提出疑難——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感情朗讀加深理解,讓他們在”生生對話“中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在小組合作中,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讓小組長內分工合作,領著組員協同學習,從而在合作學習中實現”生生和詣對話“,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學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他們主動與他人交往的合作精神。
三、給孩子一個“開放”的課堂
孩子們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們的一切!讓他們盡情地去體驗、探索、感悟,去展示自己吧!在課堂上孩子們往往期望老師讓自己展示收集的資料,這樣,無論課內或課外,他們都有極大的熱情去學習。
引領學生去讀書: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那么,利用“例子”讓學生學得方法后,接下來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增強。給孩子們推薦好的讀外讀物,讓他們在閱讀自己認識新字新詞,自己領悟情書中精妙所在,讓我們去做一個牧羊人吧,把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地上去盡情享受!
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這是“一大語關”的需要。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生活,使語文教學返樸歸真。生活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源泉,是課室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因為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讓學生觀察生活,再現生活,體驗生活,生活中孕育語文教學,應讓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來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覺得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很好地證明了這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應該眼里有資源,心中有教育。
四、給孩子一個“成功的課堂”
每個孩子都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別人強,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們的認可。這與人們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分不開的。許多情況下,正是由于孩子的爭強好勝才不斷地取得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我們要注意把競爭意識引進課堂,讓孩子在競爭中獲得成功,有一種成就感。成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兒童學習積極性,那么在教學中怎樣為孩子創設競爭的氛圍,給孩子以成就感呢?
采取激勵性的語言,因勢利導,誘發孩子積極動腦,拓展思維。在課堂提問性語言中,我常用“誰來試一試”“誰有更好的方法”“誰能比他說的更好?!钡燃钚哉Z言來創設競爭的氛圍,激勵孩子求知的欲望,在評價性詞語中,我往往以“說得真好”,“答得真棒”這些話來進行評價,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激勵其在不斷努力奮發向上。
“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鞓返臅r光!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真正成為師生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