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
甘孜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山川呈南北縱列式排列,是四川省3個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四川最大的藏區。該州氣候主要屬青藏高原氣候,隨高差呈明顯的垂直分布態勢,其特點是降水少、氣溫低、冬季長。該州經濟呈地域分布特點,平壩河谷為農產區,高原草地以畜牧為主。該州是內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樞紐,藏漢貿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馬互市”的中心,是歷史上早期民族頻繁遷徙的“民族走廊”腹心帶。就人口分布而言,全州轄18個縣、1個區,總面積為15.3萬k㎡,境內有藏、漢、回、彝、羌、納西等25個民族,總人口95萬人,其中,藏族占78.7%,漢族占17.8%,彝族占2.8%,其他民族占0.7%。
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位于甘孜州東部,縣轄3鎮18鄉總面積11485.5 k㎡。康定作為藏漢“茶馬互市”的重鎮,長期的生產、生活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以藏民族為主,有藏、漢、回、彝、羌族等17個民族共存,多種文化共融的特色文化走廊。其中以藏族為主占65.8%,漢族32.7%,其他少數民族分別占總人口1.5%。全縣地形復雜多樣,大雪山脈之折多山將縣境分為東西兩大部,縣境內海拔最高點7559米,最低點1390米,縣城所在地爐城鎮的海拔2560米。
一、康定教育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心和重視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工作,采取一系列特殊措施培養了一大批少數民族黨政干部和各類專業人才。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在大力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的同時,加大了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各類人才的工作力度。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 始,在全國部分重點高校和有關省、自治區的高校開辦高校民族班、預科班,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大力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
就目前教育狀況而言,康定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學校教育起步較晚。但是,黨和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發展教育事業,特別是近幾年,甘孜州實施“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學費)、“兩免一補政策”(免學雜費、免課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和“9+3”免費教育后,對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在校學生人數、教師人數都有大幅度提高,而且經布局調整,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布局基本合理的教育體系,教育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二、康定教育發展制約
近年來藏區各地的教育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不能回避藏區學校教育事業整體水平還較低的現狀,與內地和全國總體水平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存在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幼兒教育發展緩慢且差距大
相對于全國其他地區,康定縣幼兒教育發展非常緩慢,具體體現在園所數量少、幼兒入園率低、城鄉差異懸殊、幼兒師資不足等方面。全縣只有3所公辦幼兒園(其中1是甘孜州所屬),1所具有一定規模的私立幼兒園。還不及發達地區一個縣所具備的幼兒園數量,特別是農牧區幾乎沒有幼兒園。幼兒教師的數量也非常少,與眾多的幼兒人口基數相比,還需要大量的幼兒教師。幼兒園所之間,辦園水平差異較大。一是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的差距很大。二是縣內城鄉差距較大,除了爐城鎮、姑咱鎮以外,其他各鄉鎮、村落幾乎都未開設適合3-5歲幼兒的幼教機構。
(二)中小學九年義務教育發展迅速,但存在區域發展不均衡
由于地理原因康定被折多山將縣境分為東西兩大部的,既城區和牧區。在城區中小學入學率和畢業率相對穩定。而牧區最近幾年中小學入學率雖然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畢業率、輟學不容樂觀。輟學的現象突出表現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大量本該在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流落在學校外面,他們或幫家里放牧、或做農活、或外出打工、或做家務事、或上山挖草藥、或流落街頭村邊、或到寺院接受寺院教育。我認為導致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學生家長本身的受教育程度不夠或者根本就沒有受過教育,導致他們認識不到讓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第二方面教育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語言不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教育成本高而教育收益低,學校教育不能滿足農牧民的教育需求,農牧民對學校教育沒有期望等。因此,很多農牧民讓孩子學習完基本的讀寫算就離開了學校,而這一要求到小學三、四年級時基本能實現,所以到了小學高年級輟學人數劇增。
(三)職業教育薄弱不健全,依托當地學校和國家政策
康定縣職業教育發展緩慢,而且規模小、投入少、專業結構不合理。目前,整個甘孜州只有4所中專,甘孜州衛校和四川省藏文學校,歐亞職業技術學校和甘孜州職業技術學校。而康定縣原來的康定師范校、財貿校、工校、林技校、農牧校與四川民族學院合并,是甘孜州唯一的本科院校。這幾所學校都在康定縣轄區范圍內。目前四川民族學院除了各類師范專業以外,只有藏文系、環生系和旅游管理系三個系部設有甘孜州當前急需人才的專業。而且環生系和旅游管理系的學生,90%以上來自州外,而來自州外的學生很少留下工作。所以專業結構不合理致使職業教育與當地的人才需求不協調。目前,康定需要大批的醫務工作者(因各鄉建有醫療站)、藏漢語兼通人才(因需要對外交流)、懂現代農牧業生產的技術人才(因康定縣大多數地區屬于農牧區,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產)、旅游業服務人員(因康定縣旅游資源豐富)和民間工藝品加工人才。目前只有甘孜州衛校和四川省藏文學校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相一致,所以,想進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特別多,但因招生名額有限,每年只能招收幾百名學生;而歐亞職業技術學校和甘孜州職業技術學校主要培養信息技術人才、汽修人員、廚師等,需求不大,愿意進這兩所學校的人數不多。
由于職業教育所花費用高,很多農牧民無法承擔高昂的費用。據調查,職校生每年花費7000-10000元左右,而康定很多地方,農牧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所以,很多農牧民無法讓孩子進職校學習。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2009年啟動實施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9+3”免費教育啟動后,農牧民進職校的積極性很高,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對“9+3”免費教育學生不僅免除學費,而且學生入學后的前兩年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的標準給予生活費補助,第三年按照每人1500元的標準給予生活費補助。
(四)教師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康定由于地處高寒、高海拔地區,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落后,外地教師苦于環境的艱苦,很少流入,即使有少部分因內地就業困難而到這些地區的工作者,能長時間留下的也很少。而由于本土教育資源的匱乏,使本地很難培養出合格的中小學教師,最終導致中小學教師素質偏低。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教師隊伍成分復雜,素質參差不齊。在現有的中小學教師中,很大一部分不是師范院校的畢業生:一部分屬于民辦教師轉變人員,一部分屬于代課教師,一部分屬于教育系統內部家屬、子女,一部分屬于非師范生。
其二,中小學教師學歷結構不達標,專業結構不合理。目前的中小學教師中大部分屬于中師畢業生,還有一部分屬于高中生、初中生,甚至還有一部分是小學生,形成高中生教高中、初中生教初中、小學生教小學的局面。雖然,現有的中小學教師大多數都持有專科文憑或本科文憑,但幾乎都屬于非全日制學歷,只有部分教師屬于全日制本科生,而研究生則屈指可數。另外,英語、信息技術和音、體、美教師非常缺乏,很多中小學根本沒有這些專業教師。
(五)教育投入遠遠不能滿足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由于歷史、地理、文化等原因,學校教育欠賬較多,加之地方經濟發展緩慢,地方財政拮據,對教育的投入主要依靠“四川省十年行動計劃”和“兩基攻堅計劃”的支持。由于投入少,使得很多該建的校舍無法建設。以康定縣初扎小學為例,該校位于大渡河沿岸的半山腰,交通非常不便,從公路到學校要走2個多小時的山路,教師們只能周末到姑咱鎮采購一周的日用品并背上山。該校有6個教學班,有6間石頭和泥土構成的教室,已經是危房了。教師宿舍的條件更差,可以用無法遮風避雨來形容,一到下雨天,教師們把所有的器皿拿出來在房內接雨水,到了晚上,只好用木板把門堵住。維修教師宿舍,如果請村里的木工和石匠,大概需要2000多元,但學校拿不出這筆錢。該校因為工作生活環境太差,幾乎沒有老師愿意長時間留在這里,過兩三年都離開了,要么調離,要么直接辭職。在各個鄉鎮,類似于這樣的學校很多,甚至很多學校的條件比這所學校還艱苦。
三、發展藏區教育的思考
藏區教育經過幾十年的改革和發展,特別是近十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很多的發展困境。綜上所述下面是我對發展藏區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加強對農牧民家庭進行教育重要性的宣講,由教育部門牽頭成立專門的組織、配置專業的人員進行流動式宣講,讓農牧區學生家長意識到讓孩子受教育重要性。并且對農牧民的教育需求和藏區現狀進行實地調研,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采用多元化的教育目標體系,建立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大力開發地方課程和把適合農牧區生產生活的藏族傳統文化、現代農牧業生產知識技能整合到基礎教育課程中。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滿足不同的教育需求,使農牧民及學生感到“學有所獲、學有所用”,這樣,因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而輟學的人數就會大大減少。
(二)協調教育機構,開展以教育部門牽頭,公辦學校為主,民辦學校為輔的本土互助的教育發展模式。針對城區和農牧區的教育發展不均衡情況,由教育部門牽頭并制定實施方案,組織本地發展較好的公辦和民辦學校對農牧區較差的學校進行對口支援,并且把這種形式納入對教師職稱評定、年終考核等項目里,使之成為有據可依,有章可循的一種方式而不是空口白話。形成公辦和民辦、城區和牧區的學校共同繁榮、有序發展的格局,堅持以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政策和公共財政為引導或補助,調動社會資金,構建政策引導、財政支持、舉辦者投資、社會捐資、學校自籌等多元辦學模式。
(三)依靠黨的扶持政策,有針對性的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深入落實并加大“9+3”職業教育力度,針對藏區專業人才稀缺,個別領域人才空白的情況,在政策平臺的支持下有目的性的聯系相關職業學校的同時開展宣傳引導提高稀缺專業的學生就讀人數,從而在短期內培養大量適應藏區生產生活的技術性人才,為藏區發展儲備本土力量。
(四)加大投入,改善教育因素,實現教育蛻變。一是根據“普九”標準所需的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要求,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同時,改革基礎教育財政撥款機制,建立基礎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資金的利用率。二是根據目前教育發展情況及藏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政府不僅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而且要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界關注民族教育,依靠社會力量共同繁榮教育事業。三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根據目前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素質低且部分專業教師數量不足的狀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藏區特別是農牧區教師的待遇,改善其生活工作環境,以保證弱勢地區能留得住優秀教師。
我相信在黨中央的關愛扶持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藏區的教育事業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甘孜藏區教育現狀及思考_葉曉彬
[2]我國少數民族教育60年_回顧與思考_陳立鵬
[3]新中國發展少數民族教育的政策回顧_舒松
[4]語言政策與少數民族教育公平性研究_郭慧香
[5]為藏區學生鋪就成才路—四川省實施《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紀實_傅明,周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