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劉忠武
精彩課堂,首先是學的精彩,其次才是教的精彩,精彩課堂出彩在創設情境上,能觸景生情,又身臨其境,從而漸入佳境。課堂就是師生共同參與表演的電影,教師的導演角色和學生演員的角色都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學生在學習中輕松愉快獲得了最大的收獲,教師在講課中靈感與激情得到最大的釋放。
一、一堂課的評價標準
“評分標準”是評價一堂課的框架,作課者要善于利用評分構成項目來構思自己的課堂教學。采用什么手段去教,在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找準疑點上下功夫,特別是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對課堂內容處理效果達到:對學生有用值得學,有興趣想去學,容易懂愿意學,操作簡單肯上手,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想、合作探究。而評分標準大多是結論性描述,對作課者的要求很明確,但涉及學生學習方面標準條款卻沒有,使得評課側重評教甚至只評教。課堂的成功與否在于通過老師講授,學生的狀態是否發生了改變,又處在什么水平,有一個客觀的對比,從而評價老師課堂教學的貢獻大小。因此應增加評學方面的項目,同時考慮學生基礎、班級、專業、課型等客觀狀態不同。
二、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著名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教學做事一件事,而非三件事。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以“做”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學,邊做邊教,邊學邊做,將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情景教學法……這些好的教學方法是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其好處還能避免學生學理論時的不愿學,也避免了學習理論以后進行操作時的易遺忘,由學會做,到會學做。老師組織教學中要注意摒棄被做被聽,似聽似做,沒有效果的第三狀態,注重培養學生做事果斷,培養要做就做好的習慣。教學做一體化模式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會較快很多。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在不斷地重復運用中形成了,老師學會了學生學習方法,上課自然就輕松,所以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應該是我們職業技術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
三、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設計要遵循學的法子,學的法子依據做的法子,以做定學,以學促教。同時教學方法也要不斷創新,像感性教學法讓學生動心、動情、動腦、動手;處境教學法用“當……的時候,怎么辦?”具體處境操作指導;問題教學法提出問題、思辨問題;項目教學法、生命體驗式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方式體現了體現在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體現老師在禮儀溝通,語言表達、學習能力、信息處理等職業核心能力,因此,開展中職教師的職業核心能力培訓,對提升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很有益處。改造傳統的教學方法,注入新的內涵,教法要始終遵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設問的思路;用簡單明了“做”化解復雜的“教”。以簡單直接的學做或做事的思路,這是“簡易教學法”的思路。揭示學習或教學的本質,是教學進展始終處在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
四、課前準備要有針對性
課前準備包括教(學)案、PPT、設備等。當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形式呈現時,學生學得最好。比較課前準備的素材,用設備講比較真實,用PPT講比較直觀。素材要傾向于動態的描述,加深學生印象,滿足學習欲望,刺激學生大腦皮層興奮點,增加記憶長度和硬度;有利于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老師把知識點,按照認知規律,一點一滴滲透在教學情境中,讓知識看得見。使用視頻、動畫等媒體素材能彌補現場設備的不足,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精心設計課堂導入環節
老師精心設計導入環節,目的是一上課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導入設計要從教學內容出發,有明確的目的性。導入過程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3-5分鐘。導入方法很多,像直接導入(單刀直入)法、實例導入(任務)法、銜接導入(承上啟下)法等,導入的形式,一般分兩類,一是做鋪墊回憶,溫故而知新類型;二是“情境”導入類型。對于中職學生,激發興趣、誘導思維的導入更符合“情境任務式”教學要求。老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靈活地對導入的方法加以變更和創新,使之更符合教學的目標需求。常態的導入復習舊課,引入新課。導入的方法要保持常導常新,避免惰性思維。做到因課型而異,善于應變,達到“集中注意、激發興趣、明確目的”的作用。
六、課堂交流互動的智慧
提問是課堂交流互動的主要形式,提問又是教學對話的關鍵。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有梯度,要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要有啟發作用,只有激勵學生思考,激勵學生自發的反思自己回答的提問,才能推動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教師提問,學生解答和學生提問,自己解答”以及“他提出的問題的回答,而不是我的問題”的提問形式,能利用有效提問來引導和知道學生的思考過程和思考體驗;鼓勵學生“敢”提問題;“會”提問題;在發現問題后,嘗試解決問題。互動的形式還有很多,像情感交流,問題驅動,把課堂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變“教本課堂”為“學本課堂”。老師的隱退會讓學生“動”的更精彩,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去鍛煉,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去解決,因為問題是課堂的靈魂,問題是我們開展教學和教科研的出發點,“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
七、老師善于“抖包袱”
“抖包袱”是相聲中的一個詞匯,意思就是情景到了高潮,需要暫時“蓋著”,吊觀眾的胃口。老師在課堂教學上要善用“抖包袱”來設疑,保持課堂的探究氛圍。抖包袱就是在狀態低谷醞釀高潮,同時要不斷地制造小高潮,就像風浪聚集,成為海嘯一樣,小高潮的設計,要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重難點”來做。“點而不透,戛然而止”的懸念,促使學生進一步探討、驗證的興趣。老師善于抖包袱,保持積極的教學狀態,老師不僅能教、會教、更能樂教。
八、師生共同參與課堂小結
小結是一堂課或一次課的結尾,一般要留出5分鐘左右。在課程改革上,老師應該讓學生做小結,檢驗一下他們是否真的掌握了。學生采用回顧總結,采用回答老師提問和做習題驗證,讓學生小結還能提升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信心。老師則負責歸納問題,引出思考,搞好設問和聯想,做好鋪墊;老師小結也可自評或反思,更能贏得學生。一堂成功的課往往建立在多次失敗的基礎上,是學生的參與和堅持,成就了老師自己,老師反思看似檢討,實際是在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