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蕓
摘要: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的一生是非常有益的,而行為習慣是通過反復的實踐、練習而形成和鞏固下來的。孩子在幼兒的階段,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戲的時間就開始增多了。由于幼兒對自己和別人的關系還不了解,加上自我控制的意識還沒有建立起來,互相之間爭搶玩具的事情就免不了會時常發生。本文首先對
關鍵詞:幼兒;爭搶行為;矯正
一、前言
爭搶行為是在幼兒園內較為常見的一種不良行為,是幼兒在一些特定情境下所選擇的維護自身利益或表達內心情感的行為方式。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爭搶的原因與目的雖然不盡相同,但并非都是負面的,正確地處理幼兒之間的爭搶行為不僅有助于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而且能夠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對于其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幼兒爭搶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為獲得物品
以獲得物品為目的爭搶行為包含兩種情況,其一是為滿足個人喜好而發生,其二則是由于物品數量不足造成。小年齡段幼兒在喜歡某類物品時往往不顧及周圍人的感受而將其占為己有,導致爭搶行為。其主要原因在于該年齡段幼兒正處于自我意識萌芽階段,時常以自我為中心,且缺失同伴交往策略,無法意識到他人的觀點,也不會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溝通協商,唯有以爭搶的形式取得物品的所有權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二)為表現自我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性子較急、表現欲較強、能力出眾的孩子在回答問題或承擔操作任務時也會發生爭搶,這在中大班年齡段的孩子中更為常見,其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孩子的表現欲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提升,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當教師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肯定時,孩子便會得到鼓勵,因此他們會通過“爭搶”的方式來獲得表現的機會、攢取“榮譽”,教師應當正確看待和處理幼兒的表現欲,在激發其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其恰當的表達方式。
(三)為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也會發生爭搶?這一現象更多地發生在初期的小組合作中。中大班的孩子剛開始體驗以團隊的形式來完成任務,當組內的成員意見相左時便會產生意識上的爭搶。所謂“意識”上的爭搶,是指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并希望他人也能支持和相信自己,采取自己的辦法,由此產生的矛盾若不能得到恰當的協調,不僅會影響組員間合作的默契度,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在交往過程中培養謙虛得體的良好品質。
(四)為幫助他人
在中大班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會邀請孩子共同幫忙完成一些任務,其目的在于提高幼兒勞動能力,培養幼兒責任意識。例如在運動中請幼兒搬運器材,生活活動中做值日生,幫老師一起擺放桌椅、餐具等,幼兒總是很樂于參與這些活動,并為能夠幫助他人而感到開心。有時當幾名孩子都想搬運同一件物品時,爭搶就會在不經意間發生,這并非孩子有意為之,只是選擇的方法不恰當罷了。
三、幼兒爭搶行為的矯正
(一)讓幼兒學會移情
幼兒由于年齡尚小,還沒有一定的思維邏輯,也不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因此家長、老師應耐心的引導幼兒。首先,讓幼兒觀察同伴玩具被搶時的表情,理解同伴的感受。其次家長、老師可以以同伴的身份去搶他的玩具,讓他親自體驗玩具被搶的失落、生氣、難受,從而學會同情被搶者,學會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想問題。這樣幼兒便會意識到自己“搶”的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會產生內疚感,久而久之,幼兒便會克制自己的這種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教給幼兒正確的交往技能與語言
家長、老師首先要教給幼兒正確的交往語言。例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我可以拿這個玩具和你交換嗎?爭搶玩具的矛盾為幼兒創造了交往機會,家長、老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機會,幫助幼兒學習在交往中消除矛盾。用講故事的形式給幼兒滲透交往技能、交往方式。如果想把教育的內容含在故事情節當中,幼兒仍不能理解,可以把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反復的講在故事中。例如:小雞對小兔說:你的大皮球讓我玩會好嗎?小雞對小狗說:你的小汽車可以讓我玩會嗎?讓幼兒知道說這樣一句話,小朋友就會很高心的把玩具給自己玩。在生活中,家長、老師要提醒幼兒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使用禮貌的語言,用適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控制自己的行為,并幫助他感受成功,讓幼兒在潛意識中產生搶玩具是不對的印象。
(三)改變父母的教養方式
首先讓父母改變對幼兒的教養方式,由放任型、專制型轉換為民主型。支持幼兒的正當要求,尊重幼兒的合理需要。同時對幼兒有一定的控制,對其提出的無理性要求要說不,如:延遲滿足,冷處理等都是有效的。擺正幼兒在家的位置,引導幼兒將好吃的、好玩的與他人分享,讓幼兒逐漸體驗到除自己以外還有他人的存在,家長也無須為孩子提供一個脫離現實生活的“安樂窩”,這樣會延遲幼兒擺脫“自我為中心”。可以利用幼兒對成人依戀的情感特點,讓幼兒知道成人也有高興、生氣、著急、傷心,并通過外部情感的變化,讓幼兒為了爭取被愛來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從而減少不良行為重復的機會,使之得到慢慢的控制。
(四)正確選擇榜樣示范者
首先,作為家長、老師要幫助幼兒切斷錯誤的模仿源,讓幼兒與社會性水平發展高的幼兒玩耍,選擇性的為幼兒選擇交往的同伴。
其次,家長、老師可以承擔榜樣示范者,在與幼兒的交往過程中,讓幼兒學習模仿正確的行為。比如:幼兒在發出請求被同伴拒絕時,家長、老師可以以與幼兒平等的身份,去幫助幼兒進一步商量共同游戲的方法。如:可以和你一起玩嗎?你先玩,過一會再給我玩好嗎?等等,讓幼兒從簡單的模仿,逐漸變為自己成功交往經驗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幼兒搶玩具的行為自然會相應地減少。
四、結論
綜上所述,幼兒就如一張白紙,是純潔的,我們要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幫助幼兒用彩筆繪出最美麗的成長過程。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幫助幼兒改掉爭搶行為,和他們的家長共同努力,一起培養他們良好的情操和品德。
參考文獻:
[1]王鳳.幼兒爭搶玩具問題及其對策[J].安徽教育,2012年03期
[2]葉綠蘭.對幼兒進行合作教育初探[J].山東教育(幼教刊),2004年33期
[3]車燕虹.試論幼兒合作交往技能的培養[J].學前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4]胥興春.幼兒人際沖突及其應對策略[J].幼兒教育,2006年05期
[5]張延紅.幼兒合作素養的培養建議[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