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蓉
摘要:旅游業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的先導產業。在分析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北五省旅游合作重要意義基礎上,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北五省旅游合作的主要路徑:一是加強政府宏觀引導,編制區域旅游合作規劃;二是突出市場主體地位,構建區域旅游合作機制;三是構筑信息共享平臺,加強區域智慧旅游建設;四是加強整合營銷傳播,提升區域旅游品牌價值。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旅游;合作路徑
1.引言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跨國經濟帶,也是世界上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絲綢之路經濟帶旨在實現“絲路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以及民心相通,其中道路聯通是基礎,貿易暢通是本質內容。
2.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北五省旅游合作的重要意義
旅游業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先導產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大背景下,絲路沿線國家和省區積極推進落實,紛紛提出區域旅游發展戰略,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辦法和細則。但由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發展涉及的國家和區域眾多,沿線區域旅游建設和發展的合作機制面臨嚴峻挑戰,需要進行科學系統的謀劃,并分階段予以實施。
西北五省主要包括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境內的主要區域,西北五省區域旅游合作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淵源和資源基礎,為區域旅游合作與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3.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北五省旅游合作的主要路徑
3.1加強政府宏觀引導,編制區域旅游合作規劃
3.1.1構建區域旅游合作協調機制
區域旅游合作涉及的主體較多,需要協調和平衡各個關聯地區的利益關系。
區域旅游合作協調機制主要包括建立共同的區域旅游合作組織、組織召開區域旅游合作協調會議等。
區域旅游合作組織類型多樣,主要涉及政府、企業、民間等參與主體。西北五省為進一步加強絲綢之路旅游合作,應當建立包括政府旅游主管部門、旅游專家學者、旅游企業、旅游行業協會等多方組成的區域旅游合作組織,就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重大政策和重大問題進行溝通和協商。
合作協調會議是一種較為常規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對于推動區域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大背景下,西北五省為了推動區域合作向縱深發展,可以區域旅游合作組織為載體,根據不同情況召開各種形式的區域旅游合作協調會議,如關于西北絲綢之路旅游發展的主題論壇、高峰會議、聯席會議、首腦會議或旅游產品推薦會等,在此基礎上總結區域旅游合作的經驗教訓,提出新的區域旅游合作領域及方向。
3.1.2編制科學統一的區域旅游規劃
區域旅游規劃是區域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規劃對于區域旅游發展至為關鍵。區域旅游規劃的編制是根據該區域旅游業發展的歷史背景、現狀及市場要素的變化,提出旅游業的近期、中期及長期發展規劃,為區域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進行科學導航。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旅游合作發展規劃內容豐富,主要涉及整合資源聯動發展、加強區域旅游一體化建設、推行智慧旅游、合作行造絲路旅游大品牌等。
為進一步推動西北五省旅游發展,政府應當進一步加強人、財、物等資源的有機整合,統籌規劃,準確定位,制定系統科學的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在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五省區旅游規劃基礎上,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總體規劃》為基礎,制定西北絲綢之路區域旅游合作發展規劃,以此為引領,帶動西北地區旅游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3.2突出市場主體地位,構建區域旅游合作機制
3.2.1建立有序的市場競合機制
市場競合機制主要包括競爭機制、合作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競合戰略的實施是為了順應專業化、精細化生產下的融合趨勢是競爭與合作共存的態勢。合作競爭又可稱為協同競爭,企業競爭合作形式主要有戰略聯盟、虛擬企業和企業集群。
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大背景下,西北五省旅游業發展均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在區域旅游發展過程中,地區間及旅游企業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建立有序的市場競合機制對于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十分必要。因此,應當進一步注重加強和完善區域旅游的競爭機制、合作機制以及激勵約束機制,積極拓展旅游客源高場和旅游要素市場,為西北五省旅游合作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2.2建立良好的資本運營機制
資本運營在區域旅游合作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區域旅游合作發展需要打造良好的資本運營機制,鼓勵多元化投資主體的參與。一是充分發揮國家財政的監督引導作用,完善國家財政對西北五省區域旅游的激勵補貼機制;二是創設西北五省區域旅游投融資平臺,加強對區域旅游發展項目的監督引導。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西北五省區域旅游投資領域,通過企業并購及參股等多種方式加強項目運營與協作,不斷拓展市場渠道。三是加強金融服務。建立完善區域旅游企業無形資產評估體系,進一步完善投融資體系和市場擔保體系,為區域旅游企業集團及小微企業的孵化及成長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
3.2.3建立良好的人才培育機制
人才對于區域旅游合作發展起著重要的智力保障作用。高素質旅游人才較為稀缺是制約西北五省旅游發展的瓶頸。因此,西北五省應當加強旅游人才的培養,多措并舉加強區域旅游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旅游企業等聯動的人才培育機制。
西北五省應當著力實施人才引進及人才培養戰略,積極吸引海內外的優秀旅游人才,打造高層次旅游人才隊伍。人才引進戰略主要指通過全球招聘的方式,引進國內外知名的區域旅游管理人才、規劃人才、產品開發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通過引進高素質人才,使西北五省旅游發展站在更高的平臺上,制訂更科學的發展規劃,打造旅游精品并建立全球網絡營銷系統。為國內外優秀旅游人才來西北地區創業提供更多更好的優惠政策,落實相關的人才待遇,切實做到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為西北五省旅游的發展提供新的創意發展思路。
人才培養戰略主要指對西北五省旅游人才進行提升,參與培訓的人員主要包括旅游業界從業人員。提升途徑主要包括到國內外知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進行深造,到知名文化創意旅游企業進行實習鍛煉或聘請國內外知名旅游專家到西北五省進行人力資源培訓等。通過培訓,提高旅游人才隊伍的總體素質,更好地為西北五省旅游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3.3構筑信息共享平臺,加強區域智慧旅游建設
3.3.1 加強區域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近年來,“互聯網+”對旅游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信息、技術和知識的共享與區域旅游合作發展關系密切。加強區域公共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合作,構建信息共享平臺,促使信息在企業間自由流動,對區域旅游發展具有極大推動作用。
對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西北五省而言,應當根據大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不斷優化和完善區域旅游公共信息服務,支持包括公共信息發布、產業資源共享、產業發展統計分析等功能在內的旅游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公共信息服務數據資源共享和分級管理機制,確保區域旅游各項公共信息服務數據來源統一、系統架構規范合理。不斷完善區域旅游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創新統計方法,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可靠的統計保障。建立區域旅游發展統計平臺,及時發布相關統計數據,及時準確地反映區域旅游發展動態情況,為政府和旅游企業決策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撐和即時的信息服務。
3.3.2 推進區域智慧旅游發展
區域旅游發展需要信息化、智能化的城市智慧生態環境。加強西北五省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區域智慧旅游發展,有助于提高區域旅游信息服務和共享的效率。因此,西北五省應當全方位地推動三網融合,加強廣播電視網、交互式網絡電視以及相關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加強信息通訊設備制造、網絡運營、旅游產品生產和服務之間的合作與創新,加強智慧社區及智慧家庭建設,推動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的發展,提高區域旅游發展的公共信息服務效率。
3.4加強整合營銷傳播,提升區域旅游品牌價值
3.4.1 明確品牌定位
市場競爭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的競爭,杰出的品牌可以牢牢吸引消費者目光。品牌是消費者思想中的概念,品牌的形成過程就是人類知識概念的形成過程。品牌與傳播技術緊密結合,國外品牌研究經歷了從以產品為中心到以受眾為中心的轉。20世紀20年代,美國最早開始對品牌的研究,主要注重品牌的廣告宣傳;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品牌經理家逐漸在美國出現,有了專門研究品牌的專業人員;50年代,品牌管理開始盛行,眾多企業開始注重品牌的營銷;60年代,消費者個人偏好研究成為品牌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引發了全球的品牌研究熱潮;90年代以后,由于品牌買賣并購的白熱化,大量的研究論文和專著出現。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品牌旅游資源卻相對較為稀缺。西北絲綢之路旅游品牌的市場知名度較低,應加大旅游品牌宣傳力度,在“品牌建設”中突出旅游品牌創意特點,讓旅游者對品牌產生更多認同感,從而提升西北絲綢之路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國際吸引力。
3.4.2 創新營銷渠道
西北絲綢之路旅游品牌的傳播應當注重打造整體旅游形象,創新營銷渠道。通過整合西北五省絲路沿線城市旅游電商、旅游資訊網,建立一體化互動網絡營銷平臺,開展聯合促銷。注重整合營銷,共同開拓西北絲綢之路旅游客源市場。
注重加強西北絲綢之路區域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創新旅游業態,注重影視旅游、動漫旅游、主題公園旅游等新業態的發展。通過分析旅游者需求衍生出更卓越的絲綢之路旅游產品設計創意,突出品牌創意特點、開發品牌衍生品、拓展品牌營銷網絡、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從而不斷提升絲綢之路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美譽度。
4.結語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國家層面的重要戰略。西北五省是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區域,區域旅游業的合作發展對于推動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當加強政府、企業和市場的聯動,編制科學的區域旅游合作規劃,構建區域旅游合作機制,加強區域智慧旅游建設,提升區域旅游品牌價值,促進區域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元同,羅富民等.旅游資源整合視野下的區域旅游合作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2]梁雪松.區域旅游合作開發戰略研究——以絲綢之路區域為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任宗哲,石英等主編.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報告(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4]馬勇,劉軍.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經濟帶:全球發展戰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4,23(6):151-158.
[5]李文兵,南宇.論絲綢之路沿線旅游合作機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24(1):196-200.
[6]郭鵬,董鎖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業格局與國際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資源科學,2014,36(12):2459-2467.
[7]南宇,史婧,王凱.西北五省境內外旅游客源市場開發對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25(6):188-195.
[8]郭愛君,毛錦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西北城市群協同發展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6,(1):74-79.
[9]杜忠潮,柳銀花.基于信息熵的線性遺產廊道旅游價值綜合性評價——以西北地區絲綢之路為例[J],2011,34(3):519-523.
[10]張永鋒,杜忠潮.西北地區“絲綢之路”沿線 10 城市旅游競爭力淺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10):194-200.
[11]王敏,王龍.遺產廊道旅游競合模式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4):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