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中石油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正在共同推進揭陽2000萬噸/年南海煉油項目,預計2020年建成投產。這意味著華南地區又一大型煉油項目在不久的將來投產。中石油云南石化1300萬噸/年煉油項目已經投產,中海油惠州煉廠二期也將于年內投產。民營企業的一個個2000萬噸/年以上的大煉油項目也在紛紛上馬。根據已基本確定投產的項目測算,2020年前我國累計將新增煉油能力1.2億噸/年,總煉油能力將達8.7億噸/年。在國內煉油產能明顯過剩的情況下,新的大型煉油項目仍在不斷上馬,引起不少業內外人士的論爭與憂慮。
不過,從我國煉油產能的全國布局來看,這些大型項目的建設有其合理性。
雖然國內煉油產能總體過剩,但由于我國煉油行業發展的歷史原因,在全國范圍內并沒有實現煉油供應與需求的合理布局,目前諸多煉油產品仍然需要跨區域流通。從企業角度看,煉廠布局與市場的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整體競爭力。即便是發展相對成熟的三大國有石化公司仍然沒有實現全國區域的整體科學布局,而更多是以“單煉廠”為單位的盈利性驅動發展。所以,無論是以全國視野還是從國有石化大企業的角度來看,新建煉油產能更多是為了實現全國產能戰略布局的優化。
產能過剩問題最好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來解決。我國煉油產能雖然總量過剩,但突出的問題是相對落后產能的過剩。主要表現為單煉廠規模較小,配套基礎設施不夠齊全,工藝水平先進性不夠,裝置單元間的匹配性不好,自動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等。落后產能的集中體現就是成本高,在產能過剩的環境下缺乏競爭力。新上大型煉油項目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以上缺陷,提高我國煉油產業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政府之所以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仍然不斷批復煉油“巨無霸”項目,就是為了實現煉油行業的優勝劣汰,借用“市場的手”將過剩與落后兩個問題同時解決。
從實際操作來看,政府對大煉油項目上馬保持開放式態度,不分國企、民企和外企,只要項目規模大、工藝先進,都能得到批準。規模化、多元化已經成為國家對煉油行業的政策導向,多元化的公開競爭是未來中國煉油行業持續保持競爭力與先進性的重要驅動因素。
當然,只靠市場的優勝劣汰來解決問題,必然會導致一些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但靠“政府的手”強行淘汰某些產能,會產生更多的問題,如一時的油品供應短缺、員工就業、利益鏈條的重構等。所以,更好的方式是保持市場調節和政府行政調節之間的適當平衡。
隨著大型煉油項目的不斷上馬和產能過剩的加重,未來國內煉油行業的競爭無疑會更加激烈,煉油企業應以此為背景來謀劃發展戰略。過剩的煉油產能不可能靠出口化解,優勝劣汰將是主旋律。企業應盡快淘汰落后產能,苦練內功,加強合作。
從時間上看,煉油產能的上馬顯然要比落后產能淘汰的速度快。接下來可能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煉油行業中高端人才的爭奪。一些新的大型煉油項目的建設,需要一批中高端人才,而行業內的頂尖人才是有限的,留住和引入高端技術、管理人才,將成為未來競爭的關鍵。
由于市場競爭的加劇,成本競爭將成為制勝的基礎。除了裝置本身的生產成本外,原油成本,重要碼頭、輸油管線、倉儲設施等配套設施的整體布局優化等,全產業鏈的優化,確立自身獨特優勢,與其他企業的合作,這些綜合因素將決定一個企業的成本和未來競爭力。
總之,隨著產能過剩時代的到來,國內煉油業的競爭將由規模、數量的競爭轉變為質量、管理的競爭。
辯證看待產能過剩狀況下的大煉油投產熱
□ 朱春凱
卓創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