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來,山東、河南、福建及廣東等地的“三桶油”(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油)加油站開始出現大范圍的降價促銷,優惠幅度動輒1元/升以上。國有成品油銷售企業主動降價促銷,反映我國成品油市場已進入過剩時期,成品油市場的競爭將日益加劇,油品價格戰及終端銷售利潤增長的減緩將難以避免。
民營資本步步為營,國有企業腹背受敵。2016年以來,政府逐漸對地方煉廠放開原油進口資質和使用權,地方煉廠的生產原料也由過去劣質的燃料油和稀釋瀝青全部換成優質的輕質原油。隨著地煉原料的升級及裝置的更新擴建,其成品油的產量和質量大幅提升。此時又恰逢國際油價持續低迷,使地煉不僅采購原料的資金壓力大大降低,還在我國“40美元地板價”政策的保護下,迅速提升了盈利能力和經濟實力。
地方煉廠的迅速擴張,在成品油供應端對國有煉廠造成直接沖擊。雖然地煉是通過淘汰自身落后產能來換取進口原油使用權,但在現實操作中通過“邊拆邊建”,實際產能不降反升,這就導致我國成品油供應端的競爭愈發激烈。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煉油總產能將由當前的7.84億噸/年擴增至8.7億噸/年,產能過剩的局面還將進一步加劇。
國內煉廠的成品油批發價緊隨市場行情自由浮動,終端零售價格則參照執行國家規定的最高限價。由于上游供應過剩,企業之間競爭激烈,成品油批發價與零售限價形成巨大差價。以92號汽油為例,4月份以來國有煉廠的批發價與零售限價的價差在1000~2000元/噸左右,而地方煉廠批發價與零售限價高達2000~3000元/噸。如此高的批零價差,使加油站零售盈利可觀。
截至2016年底,我國約有9.7萬座加油站,其中中國石化占比32%,中石油占比21%,中國海油、中化及其他社會加油站占比47%。從加油站的數量看,國有企業與社會加油站基本平分秋色。但由于國有企業在零售終端布局較早,占有市區、高速公路、國道等優質地段,而社會加油站位置相對偏遠、規模小,過去在各方面都無法與國有加油站競爭。現在,由于地煉油品質量的提升,加之社會加油站通過低價促銷,正在不斷擠占國有企業的市場份額。
近年來,我國汽油消費增速持續放緩,2016年柴油更是出現負增長。電動汽車、天然氣、軌道交通、共享單車、光伏、風電等行業的快速興起,國內經濟轉型和政府越來越嚴格的環保監管,成品油消費增速的下降,等等,都在加速倒逼煉油行業洗牌,建立新的平衡。而國家在政策上給地煉大開綠燈,使其迅速成長為與國有企業抗衡的勢力。政府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優化煉油行業,讓煉油企業之間充分競爭,促進我國煉油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當前煉油行業價值鏈中,利潤向下游終端嚴重傾斜,間接給了地煉很大的生存發展空間,使國有煉廠的市場份額被不斷蠶食。國有煉廠若想鞏固市場地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壓縮下游利潤,利用自己的品牌優勢重奪市場份額,這或許是其降價促銷的戰略考量。由于地煉目前終端布局不完善,很大部分成品油資源需要出售給國有銷售企業,這就給國有企業打價格戰提供了充足的“彈藥”。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價格戰短期內不會停止,地煉和社會加油站將不得不直面國有企業的挑戰。由于地煉和社會加油站實力相對較弱,最終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在煉油行業國有企業或者有實力的地煉會整合兼并一部分資金、管理和技術實力相對落后的企業,最終形成國有企業、先進的地方煉廠和合資企業三足鼎立的局面。加油站“暴利”風光不再,散亂的小型站或在競爭中逐步消失,國有企業可能會加速收編。有實力的社會加油站很有可能通過結盟來增強市場話語權。
正在興起的加油站“價格戰”引發的行業洗牌,最終必然是煉油行業集中度的提升。無論是國有公司還是民營企業,練好內功、強化合作才是生存發展之道。而對于部分能力弱的加油站,提前高位套現離場或許是明智的選擇。
“價格戰”重塑國內油品市場格局
□ 李 燁
卓創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