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冀寧,馬百超,蔣海玲,王磊
(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食品安全評價中心,南京 211816)
銷售環節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的國內外研究進展
王冀寧,馬百超,蔣海玲*,王磊
(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食品安全評價中心,南京 211816)
食品行業中各參與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是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根本原因,消除各參與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能夠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事故的爆發,從國內外理論與實踐研究進展來看,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的相關研究甚少。基于社會共治理念,梳理了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的主體以及各主體應透明的食品安全信息。最后,回顧、總結并探討了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的發展方向。
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社會共治;食品銷售
當前,我國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訴求日趨傾向于對食品安全及其信息透明度的關注,消費者渴望得到明明白白的食品安全信息。而無論是“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亦或是2015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僵尸肉事件”,無疑都是食品品質問題的凸顯。這類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使得消費者的社會信任度受到了嚴重的挫傷[1],同時已然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2016年1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食品安全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同時強調要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事實上,在當前食品市場弱監管環境下,由于信任品市場中存在著“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非引致風險的食品企業往往也是食品安全事故的受害方[2-4]。正是由于食品的信任品屬性以及橫亙于各參與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食品安全問題才遲遲難以得到有效破解。
食品安全信息的揭示和透明,能夠有效抑制食品企業經營劣質食品的動機,最終通過利益傳導機制激勵食品企業生產經營安全食品[5]。總的來說,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的宗旨及目的在于讓消費者能夠明明白白消費、健健康康生活。
在整條食品供應鏈上,銷售環節是食品流向消費者手中的最后一個環節,食品安全風險也多經由該環節轉移至消費者手中。因此,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度問題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的相關理論體系,同時可以為完善食品流通市場的監管機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經驗借鑒。
食品安全問題危及每一個食品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其帶來的社會影響往往也較為廣泛和深遠,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公共治理問題。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包括食品安全信息不透明、社會監督薄弱等在內的諸多因素的相互耦合致使單純依靠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監管難以得到滿意的結果,必須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形成社會共治才能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6,7]。所謂社會共治,是指包括政府、企業以及以消費者、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為代表的第三方監管的監管活動實現相互協同的混合監管模式[8]。社會共治實現的基礎和條件在于公共部門的私營部門之間能夠實現數據的共享和信息的交換,鑒于食品安全問題的復雜性,食品市場各參與方之間更加需要實現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9]。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食品安全同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往往是并行的,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信息透明的訴求與其對于食品安全的訴求具有一致性,而對于監管部門來說,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化以及食品的安全性也是其監管的首要原則[10],這也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開展創造了條件。
食品市場的主要參與方包括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食品消費者以及食品監管部門。在這些參與方中,相較于食品消費者和食品監管部門,食品企業所掌握的食品安全信息最為全面,而消費者則處于信息的絕對劣勢地位。基于保護利益相關方中不具有信息優勢的參與方的考量,公眾的“社會知情權”日益受到關注。“知情權”這一法律概念首先出現于美國,并逐漸運用于食品行業,強制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向社會公眾公開、透明更多的食品品質信息,以此作為保障消費者生命安全、提高政府監管效率的重要手段[11,12]。
在早期,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責任及義務通常為食品企業所壟斷,近些年來,食品市場的其他參與方也逐步開始承擔部分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責任[13]。諸多學者指出僅僅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監管方式以及食品企業的自律行為難以完全消除各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包括消費者、食品行業協會等在內的自下而上的第三方監管力量也應積極加入到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中來,只有如此,才能充分提升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14,15]。
不僅如此,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始通過發布行政命令以及立法的手段明確食品安全信息透明的主體。歐盟出臺了《關于向消費者提供食品安全信息的規定(EC)NO.1169/2011》,從法律層面界定了食品企業向消費者透明食品安全信息的責任和義務,同時要求聯邦委員會的食品監管部門也應協助披露食品安全信息。《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5修訂)》強制食品企業對包括食品標簽等在內的食品安全相關信息予以透明,同時對食品行業協會也做出了類似要求,以此來保障社會公眾能夠獲取更多的食品安全信息。此外,衛生部牽頭制定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辦法》,要求縣級以上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當及時、客觀地公布食品安全信息,維護消費者和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從上述法律法規來看,不管是歐盟還是我國都在著力調整食品安全監管思路,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以提升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希望在此基礎上通過社會共治來保障食品安全。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共治理念的深入人心,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的主體正日趨多元化,信息透明的真實度和完整度也隨之提高,對于消除食品市場各參與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進而遏制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來說意義重大。
同消費者以及政府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較多情況下能夠為食品企業謀取一定的利益,故食品企業對食品安全信息透明的意愿極低[16]。Chul等對美國的牛肉追溯系統進行研究發現,當下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僅僅向消費者提供極為有限的食品相關信息,且多集中于食品成分以及營養價值等部分,以滿足監管部門的最低監管要求[17]。然而,對于消費者來說,這樣的信息披露程度往往很難滿足其用以判別食品質量的需求,社會共治理念下的食品市場應當更加透明化,應當為包括食品消費者在內的社會公眾供給更為全面的食品安全信息,使其消費行為決策更趨理性化。
3.1 食品銷售企業信息不全,資質鑒別存在困難
食品安全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受食品企業生產經營行為的影響,因此,食品市場應當有相當規范的準入機制,令資信記錄不良的食品企業無立足之地[18]。事實上,消費者對于食品企業資質知情權的訴求可能多集中在生產商信譽、生產企業資質以及生產環境等方面[19]。
然而,僅依據食品企業的資信狀況往往很難全面地判定食品企業是否能夠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還需要依據其他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供應商的選擇能夠很好地反映食品銷售企業對待食品安全的態度,除了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檢驗許可證及其他相關合格證明外,還應盡可能地對供應商的生產環境進行實地考核[20]。同時,建立健全食品采購檢查機制、退還機制以及懲罰機制也是規避食品采購引致風險的重要手段[21]。
此外,倉儲能力也是衡量食品銷售企業資質的重要標準之一,倉儲環境的好壞對于所儲存食品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倉儲環境中,有諸多因素會對食品的質量造成影響,從而引發食品安全事故,這些因素包括:倉儲環境的光強、溫度、大小、空氣流速以及衛生狀況等,而且不同品類的食品混雜交叉也可能造成食品的質量受到污染[22]。
綜上所述,食品銷售企業自身的資信狀況、采購標準及其倉儲環境都是考量其準入資質的重要標準,是消費者選擇消費行為的重要依據。消費者通過獲取和分析上述幾類信息,能夠對食品銷售企業的資質有較為全面的掌控和把握,對于其判定所購食品的質量有一定的借鑒價值。此外,上述食品銷售企業相關信息的公開透明,還能夠有效提高政府部門的監管效率、大大縮減監管成本。
3.2 食品標簽信息達標,交叉感染源信息較為匱乏
在消費行為發生前,消費者對于食品品質難以確定時,食品標簽中所標注的相關信息通常是消費者判定所購食品質量的重要線索[23],總的來說,包括貯存信息、食用方法、生產廠家或品牌、產地信息、生產日期、成分、生產工藝以及營養價值等在內的食品標簽信息最受消費者關注,同時也是消費者判定食品品質的部分依據[24-26]。對于上述食品監管部門所制定的食品信息最低透明標準,食品企業往往能夠及時進行披露和揭示。
食品標簽信息的透明化主要針對食品本身,而近年來所曝光的許多食品安全事故中,諸多食品衛生監測不達標的源頭都在于食品包裝物。由于食品包裝物通常會同食品直接接觸,以至于包裝技術落后及包裝物衛生不達標等問題都會直接引致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27,28]。此外,包裝物材料中的某些有毒成分極有可能隨著時間推移以及溫度波動等因素的影響而遷移至食品中,繼而對食品消費者的生命健康產生威脅[29]。
總之,不管是食品監管部門強制食品企業披露的食品標簽信息,還是包括食品包裝物等在內的其他能夠對食品品質產生交叉感染的相關信息,都是食品消費者判別食品品質的重要線索,也應當是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度的考核指標之一。
3.3 食品銷售管理制度非公開,銷售環境對食品品質的影響難以判定
基于保障食品安全為目的的食品銷售管理,并非是營銷學中對銷售管理這一名詞的界定,其側重點在于對食品銷售場所的環境衛生進行管理。
同倉儲環境會對食品品質產生一定的影響相似,銷售環境也同樣會對食品的品質產生較大影響。通常來說,銷售環境的溫度以及濕度控制不合規可能會致使食品發生物理危害或生物危害,同時銷售環境維持較好的衛生狀況也是避免交叉感染的重要手段[30]。
同時,食品銷售企業的一線操作員工由于會直接或間接接觸到食品,在諸多食品安全事故中是食品污染的元兇。因此,對于食品企業操作員工,在身體健康狀況以及食品安全常識等方面應該有更高的要求。從法律層面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五條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并執行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充分體現了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從業人員對食品安全的重要影響。
然而,包括銷售環境管理以及銷售員工管理等在內的完善的事前控制并不能完全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食品企業還應構建一套透明化的包括事件調查、食品召回、停產整頓以及同業檢查等環節在內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機制,以保證消費者的合法權益[31]。
事實上,目前食品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往往對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缺乏主動性,信息透明的標準仍停留在滿足政府部門最低監管要求的基礎之上,尚未從更為全面的視角透明食品安全信息,嚴重阻礙了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度的提升。
社會共治理念下,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主體的多元化,本應極大改善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狀況,然而,由于政府監管部門信息透明機制不協調以及第三方監管信息透明渠道不暢通,使得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內容雖有所擴充,但仍呈現出零散化的特征。
4.1 政府監管部門信息透明機制不協調,信息透明較為雜亂
通常來講,一般消費者由于知識結構不同以及專業知識的匱乏,致使其難以通過自身努力克服信息系統赤字問題[32]。因此,專業性程度更高的政府監管部門應積極參與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處理以及發布,以幫助消費者判別食品品質。此外,食品安全信息透明也是政府監管部門不可推諉的責任和義務。
當前,美國的政府監管部門在食品安全信息透明方面做出了相對較為成熟的探索,信息透明范圍較為廣泛和全面,具體包括食源性疾病預警信息、食品質檢報告信息、問題產品召回信息、消費者投訴信息等各類別食品安全相關信息,對于食品消費者消費行為的選擇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33]。從我國當前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來看,《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辦法》以及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都對政府監管部門應當透明的食品安全信息做出了具體規定,要求食品監管部門能夠準確、及時地公布國家食品安全總體情況、食品安全風險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調查處理信息以及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等食品安全動態信息,同時對于包括保健食品原料目錄和允許保健食品聲稱的保健功能目錄、注冊或備案的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目錄等食品安全靜態信息也應予以公開、透明。
總體來看,我國正逐步通過頒布法律法規以及行政命令等手段對監管部門的食品安全信息透明責任加以規制,用以保障社會公眾的食品安全知情權。然而,由于我國對食品安全實行分段監管,各監管機構之間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協調機制不完善,信息透明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和不完整性,致使食品消費者在獲取食品安全政府監管信息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同時,由于政策性負擔以及規制俘獲等諸多因素的相互耦合,致使政府監管部門在食品銷售環節存在監管缺席現象,對于提升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度進而保障食品安全來說,制約作用較為明顯[34]。
4.2 第三方監管部門信息透明渠道不暢通,信息透明較為匱乏
食品安全信息透明的目的是讓包括消費者在內的社會公眾能夠及時獲取、知悉和利用食品安全信息,并提出反饋信息,進而實現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共治[35]。事實上,企業群體性敗德行為的發生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政府監管并不能完全規避這種現象,第三方監管的引入能夠有效彌補政府監管的不足,加強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36]。就食品安全信息的來源考慮,包括消費者、媒體以及行業協會等在內的第三方監管所掌握的食品安全相關信息構成了食品安全治理信息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夠對食品企業以及政府監管在食品安全信息透明過程中的遺漏之處加以補充,對于提升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度來說至關重要[37]。
首先,就食品消費者來說,其能夠通過自身的消費行為對食品產生經驗性信息,如果有通暢的信息反饋渠道,消費者能夠將這些經驗性信息及時反饋至政府監管機構,為政府監管活動提供線索和方向[38]。同時,包括行業協會、獨立風險評估機構以及信用評估機構等在內的第三方中介機構在技術、知識等方面相對更具優勢,對食品企業所提供的相對較為晦澀且較難理解的食品安全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通過媒體等形式將經過加工處理的食品安全信息提供給普通消費者,能夠使得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度大大提高[39]。
然而,就現行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來看,消費者參與機制尚不成熟,所獲得的食品安全經驗性信息由于缺乏良好的信息反饋機制,使得信息難以得到有效的傳遞。同時,包括食品行業協會等在內的第三方中介機構也沒有充分發揮其信息透明職能,使得當前第三方監管在食品安全信息透明方面發揮的作用較為微弱,能透明的食品安全信息也較為匱乏,并沒有顯著提升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度。
總體而言,國際社會在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為食品安全問題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然而,不管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都尚未形成完整而全面的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框架,致使食品安全事故頻發、食品市場混亂不堪的難題遲遲難以破解。完善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體系并構建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指數能夠追本溯源,量化食品安全銷售環節信息透明度,進而通過傳導機制縮小各參與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最終為保障食品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1]王冀寧,潘志穎.利益均衡演化和社會信任視角的食品安全監管研究[J].求索,2011(9):1-4.
[2]王永欽,劉思遠,杜巨瀾.信任品市場的競爭效應與傳染效應:理論和基于中國食品行業的事件研究[J].經濟研究,2014(2):141-154.
[3]Stiglitz J E.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economic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115(4):1441-1478.
[4]Vishwanath T,Kaufmann D.Toward transparency:new approach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financial markets[J].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08,16(1):41-58.
[5]龔強,張一林,余建宇.激勵、信息與食品安全規制[J].經濟研究,2013(3):135-147.
[6]Li Q.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food safety governance based on cooperative game[J].Hydrometallurgy,2010(1):423-428.
[7]彭亞拉.論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J].食品工業科技,2014(2):18-22.
[8]Martinez M G,Verbruggen P,Fearne A.Risk-based approaches to food safety regulation:what role for co-regulation?[J].Journal of Risk Research,2013,16(9):1101-1121.
[9]Chen K,Wang X X,Song H Y.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s in Europe and China:a study of how co-regulation can improve regulatory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5,14(11):2203-2217.
[10]Unnevehr L,Hoffmann V.Food safety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or China[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5,14(11):2218-2230.
[11]Florini.The right to know:transparency for an open world[M].Columbia,U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12]Bennear L S,Olmstead S M.The impacts of the“right to know”: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he violation of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Management,2008,56(2):117-130.
[13]Mol A P J.Governing China's food quality through transparency:a review[J].Food Control,2014,43:49-56.
[14]陳彥麗.食品安全協同治理運行機制分析[J].商業研究,2014(1):60-65.
[15]丁煌,孫文.從行政監管到社會共治:食品安全監管的體制突破——基于網絡分析的視角[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1):109-115.
[16]李紅.我國政府食品安全信息披露障礙及對策[J].農業經濟,2011(9):84-86.
[17]Yoo C W,Parameswaran S,Kishore R.Knowing about your food from the farm to the table:using information systems that reduc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health risks in retail contexts[J].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5,52(6):692-709.
[18]陳瑋.食品安全市場準入機制與食品安全監管體系[J].食品安全導刊,2010(9):76-78.
[19]張慶英,馬楓,范海芹,等.基于J2EE和XML的食品安全數據系統設計[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S2):430-433.
[20]王健,包鋒.食品行業采購流程分析與規范[J].江西食品工業,2009(1):209-210.
[21]陳美娟.基于供應鏈管理的食品業采購風險管理[J].商業文化月刊,2012(3):101-102.
[22]申悅,劉軍,王程安.倉儲環境監測的研究和進展[J].物流技術,2015,34(15):265-268.
[23]Steenkamp J,Tobback P,Vandepitte W,et al.Total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consumer behavior,food advertising and quality;plant and animal products][J].CLEO-Schriften(Belgium),1993.
[24]Miller L M S,Cassady D L.The effects of nutrition knowledge on food label us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ppetite,2015,92:207-216.
[25]Fenko A,Kersten L,Bialkova S.Overcoming consumer scepticism toward food labels:the role of multisensory experience[J].Food Quality &Preference,2016,48:81-92.
[26]王園,陳默,尹世久,等.食品包裝標簽信息的消費者需求研究[J].包裝工程,2014(17):121-126.
[27]劉暢,張浩,安玉發.中國食品質量安全薄弱環節、本質原因及關鍵控制點研究——基于1460個食品質量安全事件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1(1):24-31.
[28]Grunert K G,Aachmann K.Consumer reactions to the use of EU quality labels on food product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Food Control,2016,59:178-187.
[29]劉敬文.中國食品包裝可持續性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30]呂園園.基于供應鏈的超市食品安全管理評價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31]李輝.食品安全危機事件應急處理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32]戚建剛.食品危害的多重屬性與風險評估制度的重構[J].當代法學,2012(2):49-56.
[33]劉家松.中美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機制的比較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5(11):152-159.
[34]龔強,雷麗衡,袁燕.政策性負擔、規制俘獲與食品安全[J].經濟研究,2015(8):4-15.
[35]孔繁華.我國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制度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5-11.
[36]李新春,陳斌.企業群體性敗德行為與管制失效——對產品質量安全與監管的制度分析[J].經濟研究,2013(10):98-111.
[37]謝康,肖靜華,楊楠堃,等.社會震懾信號與價值重構——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制度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5(10):4-16.
[38]王輝霞.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法治探析[J].商業研究,2012(4):170-177.
[39]劉鑫.中國食品安全信息披露體制效率提升問題探析[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9-92.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Transparency of Food Safety Information during Selling Process
WANG Ji-ning,MA Bai-chao,JIANG Hai-ling*,WANG Lei
(Food Safety Assessment Center of Chin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Technology University,Nanjing 211816,China)
Information asymmetry among the participants is the root cause of frequent food safety accidents in food industry.Eliminating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mong the participants can effectively curb the occurrence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Consider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transparency of food safety information.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regulation,clearly define the participants of transparency of food safety information during selling process,and then comb the food safety information that each participant should set forth.Finally,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view and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ransparency of food safety information.
food safety;transparency of information;co-regulation;food sales
TS201.6
A
10.3969/j.issn.1000-9973.2017.04.037
1000-9973(2017)04-0163-06
2016-10-14 *通訊作者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2&ZD204)
王冀寧(1965-),男,教授,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食品安全管理;馬百超(1992-),男,碩士,研究方向:食品安全管理;蔣海玲(1976-),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管理;王磊(1990-),男,碩士,研究方向:食品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