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煦 圖:凱臣動漫
學海無涯苦作舟
——京劇名旦尚小云(二)
文:和煦 圖:凱臣動漫
尚小云,京劇四大名旦之一,本名德泉,祖籍河北邢臺南宮市。在近60年的京劇實踐中,他創造出“文武并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起初,李春福看到尚小云兩兄弟時,覺得他們的先天條件并不好,曾萌發拒收的想法。但是,當尚小云的母親紅著眼眶將家中的困難告訴他時,善良的李師傅十分同情他們,當即答應收他倆為徒,教他倆學老生戲。
跟著學戲沒多久,李師傅就發現尚小云他們并不適合唱老生,但李師傅又憐惜尚小云聰明、伶俐、勤奮,還愛戲,便推薦他們到了李際良創建的三樂班里,與教書老師簽了“關書”(相當于賣身契)。“關書”簽過之后,尚氏兩兄弟就算是三樂班的正式學生了。
照規矩,每個學戲的孩子都要重新取個藝名。當時戲班里,都供奉梨園祖師爺,名字也要請祖師爺賜。因此,尚家兩兄弟被帶到祖師爺面前,先磕頭跪拜,然后在一個裝有事先寫有名字紙條的筒子里,取出其中一張。尚小云抽到的新藝名是三錫,弟弟的是三霞。
尚小云初入三樂班時,先跟著著名京劇武功教練趙春瑞學習武生。9個月后,8歲的他正式登臺,以武生的身份,扮演主角黃天霸,唱了一出京劇傳統劇目《膜州廟》。然而,尚小云不是練武生的“材料”,盡管他很吃苦,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也從不抱怨,但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李際良改變初衷,讓他改學花臉,派名角陳四當他老師。可是,尚小云跟著陳四學了一出《空城計》就又轉行了,不過這次是陳師傅的獨具慧眼呢。在陳四看來,尚小云這個孩子長得好,嗓音嬌媚,是一個難得的旦角人才。
別看尚小云在武生和花臉方面沒什么成就,可這些經歷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轉旦角之后,創造性地將武功與旦戲結合,為他最終形成剛勁挺拔的尚派京劇藝術奠定了基礎。
進了戲班,一天三遍功是雷打不動的。從天不亮到晚上睡覺,中間幾乎沒有片刻休息,非常枯燥、非常艱苦,這滋味常人難以忍受。尚小云改學旦角后,他的老師也換了,所以練功模式也發生了變化。他最先練習蹺功。這次,倔強的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爭口氣,學出點名堂來。于是,他給自己“開小灶”,更進一步提高難度:踩蹺站在水缸邊沿上。平地好站,可水缸邊緣窄,還是半圓形,非常濕滑,空腳站立都非常難。可是尚小云卻要踩著蹺站上去,難度可想而知。一次次的摔倒使年幼的尚小云天天在頭昏眼花中度過,晚上躺在床上,他常常因疼痛幾乎無法睡著。好在這無數的跤沒有白摔,終于有一天,他穩穩地站在水缸上了。

站過了就得跑。這“跑”叫跑圓場,是踩著蹺跑圈。寒冬臘月里,尚小云踩著蹺在冰面上跑圓場,最初摔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尚小云的師傅唐竹亭還要求他在兩腿之間夾枚銅板,如果銅板落地,就說明兩腿攏得不夠,必須是幾個圓場跑下來,銅板仍然黏附在兩腿之間才算大功告成。尚小云后來回憶說,在雪地里跑圓場,既要跑得飛快,同時要掌握節奏。有時候自己腿一軟或絆一下摔倒了,要及時爬起來再跑,否則影響后面的同學們。就這樣,不停地摔倒再爬起,反反復復,直到爬不起來為止……
男人演旦角,不是僅僅模仿生活中女人的一舉一動、一顰(píng)一笑,而是去思考角色的內心情感,這需要通過眼神的靈活傳神去表現人物性格與特色。梅蘭芳以養鴿子訓練眼力,而尚小云則以看香的方式練習。每天晚上,他點燃一支香,一只手舉著,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忽前忽后,他的眼珠子也隨之上下左右、前后高低,不停地轉動。初練時,他的眼睛又酸又脹,眼淚止不住地流,慢慢地,功到自然成,眼珠也越轉越靈活,越來越傳神。
京劇四功“唱、念、做、打”中,唱、念最基礎。一般來說,開頭發音較重,需要有力度的發音,所以被稱為“噴口”。尚小云練噴口的方式很有趣:對著窗戶紙練,如果唱、念時窗戶紙上沒有沾上從口中噴出的唾沫星子,這就算是練到家了。當然初練時,他面前的窗戶紙,不一會兒就被唾沫星子打濕、打爛。他就再粘上窗戶紙,重新對著練、接著練,最終一段唱腔結束或者一段唱詞念完,窗戶紙仍然像新糊的一樣。
在這樣的苦練中,尚小云練就了一身扎實的基本功,為之后的京劇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