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月/大連京劇院
京劇作為中國的國粹和我國戲曲的集大成者,是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對演員要求“唱念做打”四門功課要精通,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藝術門類。京劇中對于行當的劃分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而武生作為生行當中的重要分支,在整個京劇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顧名思義,武生主要是通過武藝來表現和塑造人物的行當。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老一輩藝術家們的鉆研,武生的劇目也是數不勝數,例如《三岔口》的任堂惠、《長坂坡》的趙云、《洗浮山》的賀天保、《潞安州》的陸登等等。總的來說,諸多武生劇目都可以把武生分為兩大類: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
長靠武生主要扮演的多為名將、蓋世英雄等,對于演員的表演、武功和唱念的功夫都有相對較高的要求。在表演時,要將人物的精氣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同時,表演長靠武生戲時,除了要求演員的基本功扎實外,“靠功”也必須要十分扎實,對于靠、靠旗、絳子等等的控制力也是評判演員“靠功”是否過關的重要因素。
同時,對于長靠武生而言,對“打”的要求要高于其他行當,不僅要掌握打的節奏、速度、技巧,同時還要注重“打”出內容,充分體現人物的性格的同時,還要在快速和節奏中給予觀眾安全感,如果觀眾看“長靠武生”的戲還要為演員的技巧而不是劇情捏把汗的話,就說明這個“長靠武生”是失敗的。如果演員能夠對于身上的髯口、盔頭、翎子、靠、靠旗、刀劍、刀槍把子、厚底等控制得當,就能非常好的烘托氣氛、增強美感。
例如《挑滑車》中的高寵,就是長靠武生的代表角色之一,無論是起霸、走邊還是大槍下場,都必須要淋漓盡致地展現高寵的王爺高貴身份,因此靠旗更要“整”,做“鷂子翻身”后,接的云手亮相的動作,靠旗的幅度要集體呈大半個弧形。而在下場時,背對觀眾的亮相更需要讓演員對于身上行頭的完美掌控,亮相時需要演員四根靠旗用力橫著推動,就好像是撞到了其他堅硬的東西,整體需要演員做到勁頭足、動作脆、節奏快,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更好地展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身份地位,讓觀眾有十足的代入感。
對于長靠武生而言,從字面就可以發現“靠”對于演員的重要性,如果運用得好,會很大程度增加武戲中的“舞蹈美”,不過,如果“靠功”不到家,就會讓整個人在臺上顯得笨拙、累贅,而且走技巧的時候會出現不穩的致命缺陷,會給觀眾一種極不美觀的形象。
短打武生也是武生行當中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與前面所說的長靠武生有所不同的是,短打武生大多是穿著薄底,英雄衣,輕盈、利落、干凈、瀟灑。短打武生大多扮演的角色都是闖蕩江湖、抱打不平的英雄好漢等正面人物,例如武松、石秀等角色。短打武生主要的表演手段是一些武打和舞蹈動作,再加上一些筋斗技巧。因為穿著薄底,因此和長靠武生比,從形象上就更為輕盈,因此要求演員除了扮相英俊、身材勻稱之外,還需要演員具有扎實的腰腿基本功、把子功和毯子功,在整體動作要求上,輕巧靈活、敏捷矯健是最基本的要求。
相比于長靠武生,“走邊”這一程式動作在短打武生中更為常見,很多劇中運用“走邊”體現劇中人物在黑夜中趕路疾行,對于演員來說,不僅需要通過身段、動作來干脆利落地表現出短打武生的特點,同時也需要演員表現出“無實物”的黑夜感,把人物內心緊張、警惕要充分表現出來。走邊之于短打武生就好像起霸之于長靠武生,是短打武生演員必須扎實掌握的基本功。
短打武生主要講究“沖、帥、美”其中,“沖”是指短打武生的視覺沖擊力和表現力。短打武生和長靠武生相比,身上穿的行頭要輕便許多,因此在“武”上,要求演員的動作伸展性要高于長靠武生,武打動作幅度也要大一些,在表現激烈的打斗場面上,短打武生要比長靠武生有一定的優勢。“帥”顧名思義就是指演員在臺上動作的美感,對于武生演員尤其是短打武生而言,武打動作必須要間距舞蹈的美感,從一定程度上要提高審美價值。“美”是“帥”的更高層面要求,除了動作的帥氣和美感外,武生演員的外貌也是需要一定的美感的,這樣才能給觀眾全方位美的享受。
不過,雖然武生行當分為“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大類,卻并不是說兩者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在舞臺塑造上,二者的基本功和技巧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作為一名武生演員,雖然因為自身條件和戲路問題會有所偏重,但是同樣也需要“長靠”、“短打”都擅長,同時,有的戲碼也需要演員的綜合素質。例如《林沖夜奔》中,雖然林沖是短打武生的扮相,但是從氣度和表演藝術特點來說,既需要有長靠武生的穩,又需要有短打武生的干脆利落,在實際舞臺的表現上也不能完全包括一類的特點,因此,把他單純地劃分在短打武生中是不合適的。
總的來說,武生這一行當對于演員的綜合要求較高,是一個非常“吃功”的行當,無論是長靠武生還是短打武生,雖然所扮演的人物不同,表演風格也因人物、派別有所不同,但是無論區別在哪里,對演員的基本功要求都沒有變過,武生演員必須一生勤學苦練,才能在舞臺上揮灑自如。
參考文獻:
[1]吳俊峰.淺談京劇武生[J].北方音樂,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