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瑋,馬尚寅
(1.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2.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2011—2015年國內機能實驗學文獻計量學分析
田 瑋1,馬尚寅2*
(1.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2.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目的 探索2011—2015年我國機能實驗學研究的發展歷程、核心期刊、研究機構以及研究的主題范疇,以期全面了解上述5年間國內機能實驗學的研究現狀,指出存在的問題,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參考。方法 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數字化期刊為數據來源,檢索2011—2015年機能實驗學相關文獻,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從發表時間、發表期刊、被引頻次、作者單位和文獻主題這些方面對我國機能實驗學研究論文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2011—2015年我國機能實驗學相關論文共610篇,其中期刊論文512篇,年平均發表122篇論文,68.36%的文章發表在醫學教育雜志和學報上,80.47%的論文來自醫學類院校,大部分的論文研究集中在實驗教學改革上。結論 我國機能實驗學研究具有穩定性、集中性和發展性的特點,且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研究隊伍機構分布不平衡、進展相對緩慢的問題。
機能實驗學;文獻計量學;國內
機能實驗學是基礎醫學領域的一門創新課程,它強調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在繼承生理學、藥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實驗課程核心內容的基礎上,增設了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等項目,以取代原附屬于理論課的單科性、驗證性實驗。
國內自機能實驗學概念提出以來,研究論文頻頻出現。本文使用文獻計量學[1]的方法從發表時間、發表期刊、被引頻次、作者單位和文獻主題這些方面[2]對國內2011—2015年間機能實驗學的研究論文進行統計分析,利用情報學這一交叉學科的優勢[3],探索近五年我國機能實驗學研究的發展歷程、主要期刊、研究機構以及研究的主題范疇,以期全面了解上述5年間國內機能實驗學的研究現狀并發現問題,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參考,現介紹如下。
1.1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的數字化期刊。
1.2 方法
檢索詞:機能實驗;限定字段:主題;檢索時間:限定在2011—2015年。根據情報學的原理,對檢出文獻進行整理,分析論文數量、發表時間、發表期刊及機能實驗學文獻的主題分布等。
2.1 論文的發表時間分布
本次研究共檢出機能實驗學相關論文610篇(其中1篇新聞報道已剔除),其中期刊論文512篇,學位論文75篇,會議論文23篇,各類論文的發表時間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近五年來機能實驗學研究熱度較高,平均每年發表122篇論文,學位論文的數量每年基本有15篇左右,與2010年之前的文章數量相比,有了明顯的增加[4],但會議論文收錄量略有下降。由于大部分論文發表在期刊上,故本文主要對期刊論文的數據進行分析。

表1 機能實驗學研究論文的發表時間分布(篇)
2.2 論文發表期刊的分布
刊載在期刊上的論文共有512篇,涉及202種期刊,其中發表在科技核心期刊上的共有100篇,涉及57種期刊。對各期刊刊載量進行統計分析,發現2011年以前機能實驗學研究論文主要發表在醫學教育類期刊和各院校學報中[4];而2011—2015年間,學報刊載的文章數量明顯變少,512篇中僅有81篇,相比之下,教育類期刊更愿意接收和發表機能實驗學相關論文。發表篇數前十位的期刊及引用情況見表2。
2.3 論文的被引頻次
論文的被引頻次反映了論文的質量、作者的學術影響力等,而平均引用次數可以反映一個期刊在此領域的文獻質量水平[5]。但考慮到發表年限越長,被引用的幾率越大,被引用的累計次數也越高,故本文采用折合年均被引次數的方法進行評價。
本文數據采集日期為2016年7月12日,列入分析年份為2011—2015年,故2015年當年發表的文獻均視為已發表1年。期刊折合年平均引用次數5次及以上的期刊進入統計,具體見表3。

表2 機能實驗學論文發表篇數前十位的期刊及引用情況

表3 機能實驗學論文折合年平均引用次數5次及以上的期刊
表3中所列13個期刊,共刊載論文140篇,占期刊總刊載量的27.34%。根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無論從下載數、累計被引次數還是折合年被引用次數和被引率,《基礎醫學教育》中的相關文章最受機能實驗學相關研究者的關注和青睞。另外,部分期刊雖刊載論文量不多,但被引率和折合年被引用次數均較高,說明這些期刊中此類文章的刊載質量較高。
2.4 發表論文作者的單位統計
依照作者單位進行統計分析,512篇論文中,有80.47%的論文來自醫學類院校,與2010年及以前的情況基本相當[4],說明醫學類院校仍然是機能實驗學研究的主力軍。對第一作者單位按發文量進行排序,得出發文量排名前十的單位,結果見表4。

表4 機能實驗學研究論文第一作者單位統計
從表4可以看出,論文發表量排在前十位的都是醫學類院校,說明機能實驗學的研究集中在醫學院校,結合關鍵詞頻統計,說明機能實驗學研究者基本是各大院校的教師,而真正從事機能實驗學新技術、新探索的專業科研人員和實驗設備廠家非常少。
2.5 論文主題特征統計分析
本文采用對論文關鍵詞頻進行分析的方法來分析論文的主題特征。對獲取的數據整理、同義歸并后進行分析統計,列出詞頻排名前十九位的關鍵詞,見表5。

表5 機能實驗學論文關鍵詞年度分布(篇)
由表5可見,“機能實驗學”出現頻率最高,其次是“實驗教學”和“教學改革”[4],出現頻次均達到了一百次左右。考慮到2013年為發表高峰,所以上述關鍵詞近幾年的出現量波動不大,結合2011年以前機能實驗學作為新、熱學科改革探索等關注點的激增[6-7]這個情況,說明近幾年改革初見成效,研究者對機能實驗學與新技術、新領域結合的探索變少,研究方向趨于穩定,結合后面“創新能力”、“設計性實驗”、“PBL教學”等關鍵詞,由這些高頻詞可以看出,當前機能實驗學著眼點依然是集中于教學改革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等方向[8]。
通過對2011—2015年國內機能實驗學研究論文的統計分析,可以歸納出近五年我國機能實驗學研究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3.1 近五年我國機能實驗學研究的特點
3.1.1 穩定性 主要體現在近五年來,年均論文發表量約維持在每年120篇左右,與10年之前的文章數量相比有了顯著的增長[4],說明機能實驗學研究熱度仍較高,但也說明機能實驗學的研究正處于一個沒有突破的平臺期。
3.1.2 集中性 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發文期刊集中,其中350篇文章發表在醫學教育雜志和學報上,占論文總數的68.36%;二是論文研究機構集中,有412篇論文來自醫學類院校,占論文總數的80.47%;三是論文主題集中,大部分論文仍然是實驗教學改革。
3.1.3 發展性 主要體現在學者對機能實驗學的研究與時俱進。2011年以前,機能實驗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學科整合和改革的探索上,近幾年逐漸由設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向提高學生創新能力、PBL教學、TBL教學、案例教學、虛擬實驗、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法及課程考核實施等方向上轉變[8-12]。目前機能實驗學的研究更注重結合新的時代背景,不斷應用新技術、新理論,提出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
3.2 近五年我國機能實驗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首先,國內機能實驗學研究開展的26年間,共發文獻1 613篇,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其他醫學領域的各級各類學科;其次,對機能實驗學的研究主題過于集中,多數側重于教學研究和基礎研究,高新成果并不多。這可能與該學科屬于整合學科、邊緣學科,在被整合的3個學科內都處于劣勢的尷尬狀態相關。
另外,目前從事機能實驗學研究的人員過于集中,絕大部分是高校教師或實驗人員,而專門從事新實驗技術的探索、新實驗系統及用品的開發和研究的專業人員或實驗設備廠家的文獻很少(不排除有涉及專利或商業機密而不便公開發表者)。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研究隊伍機構分布極不平衡的狀態,說明我國機能實驗學高精研究仍然沒有得到廣大研究人員的重視,這十分不利于我國機能實驗學的研究向高層次發展,也會導致機能實驗學的發展難有新的突破。
[1]羅式勝.文獻計量學引論[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2]劉金立.基于文獻計量法的科研論文統計分析與評價——以上海海洋大學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11):157-160.
[3]王鈞梅.情報學的多學科性與跨學科性[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5(22):100-102.
[4]田瑋,馬尚寅,謝軍,等.1990年—2009年國內機能實驗學文獻計量學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11):65-66.
[5]龐景安.中文科技期刊下載計量指標與引用計量指標的比較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6,29(1):44-48.
[6]丁伯平,黃幀檜,程慧珍.機能實驗學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新趨勢[J].醫學教育探索,2008(7):739-741.
[7]王玨輝,董忠生,韓桂英,等.論醫學機能實驗教學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6):121-122.
[8]連磊凡,劉文君.醫學機能實驗學網絡化教學現狀綜述[J].新校園,2014(12):34.
[9]王興紅,許詩.基于虛擬實訓平臺的翻轉課堂在機能實驗學中的應用與評價[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5(1):56-58.
[10]李長勇,王澤芬,張先榮.PBL教學法在機能實驗學綜合性實驗中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5(2):140-141.
[11]蔣淑君,于臘梅,郭莉,等.機能實驗學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和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18):40-41.
[12]諶新興,龔興牡,石慧娟,等.醫學虛擬實驗平臺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2):45-46.
(*通訊作者:馬尚寅)
G526.5
B
1671-1246(2016)24-0107-03
內蒙古醫科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金資助(NYJXGG201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