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彩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0053)
床位分管帶教模式對提高護理專科生臨床綜合實踐能力的研究
張紅彩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0053)
目的 探討臨床中床位分管帶教模式對提高專科護生實踐能力的影響。方法 將在某醫院實習的80名專科護生按照入科時間分為兩組,其中2015年6月至10月實習的40名專科護生為對照組,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實習的40名專科護生為實驗組。實驗組采用床位分管帶教模式,而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模式,比較兩組理論與操作成績及臨床綜合實踐能力之間的差異。結果 經過4周的實習,實驗組的出科理論成績和出科操作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的臨床綜合實踐能力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床位分管帶教模式的實施可提高護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調動護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護生的臨床綜合實踐能力。
床位分管;專科護生;臨床綜合實踐能力
分管床位床邊責任制護理是在原有的分組責任制護理模式的基礎上將病床先分給每位護士,護士工作站前移到病床或走廊,使護士更貼近病人,更利于護患溝通,更利于全面了解病情,護理措施的落實及時到位,病情記錄客觀、準確、及時,同時也減少了護士在病區來回走動,提高了工作效率[1-2]。我國現階段醫學生能力培養的現狀是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學時偏少,實行先理論教學,繼而臨床見習教學,再進行畢業實習的“三段式”教學模式。護生從學校進入臨床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教學醫院作為“三段式”教學模式的最后一個階段就具有重大意義[3],承擔著培養護生的職業道德、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病情觀察能力、溝通能力、獨立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任務。而傳統的帶教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護生需求,為尋找科學的帶教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本研究將床位分管帶教模式作為一種新的帶教模式應用到我校實習護生的臨床帶教中,現匯報如下。
1.1 研究對象
采取便利抽樣的方法將在某醫院心內科實習的某職業院校80名護生按照入科時間分為兩組,其中2015年6月至10月實習的40名專科護生為對照組,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實習的40名專科護生為實驗組。兩組護生均為年齡20~23歲的女性,她們入科前的理論與實踐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帶教方法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護生在心內科實習4周,入科后根據學校的教學大綱要求,并與科室特點相結合,由帶教小組組長制訂學習目標、要求,給護生安排帶教教師,實行一對一帶教。對照組按照傳統的帶教方法,根據帶教計劃完成護理小講課、護理教學查房、撰寫實習筆記等任務。實驗組的40名護生在此基礎上每人分管1~2張病床,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八知道”全權管理自己所分管床位的病人。“八知道”包括知道病人的姓名、床號、診斷、護理等級、飲食、治療、病情變化和陽性體征,通過“八知道”對病人進行入院健康宣教、康復指導、出院指導,并完成治療護理,巡回于所管病床之間,觀察病情等。在此過程中,帶教教師充分放權,嚴格監督,讓護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引導護生發現問題,讓護生帶著問題去查閱資料,再抽問檢查,指出護生護理過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改進方法[3-4]。
1.3 測量指標
1.3.1 入科及出科理論成績 采用兩套科室自編試卷,分別在實習護生入科和出科時對其進行理論考核,并比較兩組的成績。
1.3.2 入科及出科操作成績 根據實習醫院的臨床操作考核標準,分別在護生入科和出科時對其進行基礎護理操作考核,考核項目包括靜脈輸液、靜脈采血、皮下注射、皮內注射,由護生抽簽,任選兩項進行考核,并比較兩組的成績。
1.3.3 臨床綜合實踐能力 采用自制的實習護生臨床綜合實踐能力量表進行測量。該量表共6個條目,分別測量實習護生的臨床工作適應能力、護理文件書寫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醫護患溝通能力、運用護理知識的能力及臨床突發事件應急能力。量表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由帶教教師在實習結束后根據護生實習期間的表現對護生進行打分,非常好=4分,好=3分,較好=2分,一般=1分,差=0分,量表得分范圍為0~24分,得分越高說明臨床綜合實踐能力越高[5]。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護生理論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理論成績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生理論成績比較分)
?
由表1可見,兩組入科理論考試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4周的實習,實驗組的出科理論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護生操作成績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操作成績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生操作成績比較分)
?
由表2可見,兩組入科操作考試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4周的實習,實驗組的出科操作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護生臨床綜合實踐能力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護生臨床綜合實踐能力得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護生臨床綜合實踐能力得分比較分)
?
如表3所示,實驗組的臨床綜合實踐能力得分較對照組高(P<0.05)。
傳統的帶教模式計劃性較差,護生聽從帶教教師指令,被動地完成帶教任務,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根據文獻可知,很多護生直至實習結束都覺得自己學習不系統[6-7]。從由帶教教師集體帶教全體護生轉變為每位管床護士帶教護生后,護生的實踐機會增加,與病人及其家屬的溝通交流增加。護生通過對病人病史、心理狀態、家庭社會支持等多方面的深入了解,不僅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臨床綜合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帶教模式相比,床位分管帶教模式提高了護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護理操作水平及臨床綜合實踐能力,這跟趙自力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1)床位分管這種帶教方式具有循序漸進、反復進行的特點,同時帶教教師對護生進行了評估,了解了她們所管病人的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病情掌握的程度,不時地給予鼓勵,指出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并針對原因進行分析和評價,及時進行指導和修正[9];(2)床位分管帶教模式提高了護生對護理的認知水平,在分管床位的過程中,護生采取各種護理措施,解答了病人的疑問,這不僅能增加護生對職業的認同感和成就感,而且增加了其自信心,為今后的職業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培養了護生溝通、自覺學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往護生學習比較被動,主動學習的能力不夠,通過床位分管的方法,使得她們在遇到難題時能及時主動地尋找解決的方法。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實習帶教模式也必須改革創新,以滿足整體護理和專科護理對高素質護理人才的需求。床位分管帶教模式不但使護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不斷學習知識,汲取臨床經驗,提高臨床綜合實踐能力和自信心與責任感,同時也讓病人對護生更加信任。床位分管帶教模式作為一種新的護理模式,需要在運用過程中不斷發現不足、解決問題、總結經驗、改進完善,真正達到培養新型護理人才的目的。
[1]胡少珍,鄧艷婷,劉瑞勤.床位分管床邊責任制護理模式在創傷骨科的應用[J].現代醫院,2011,11(5):112-113.
[2]白艷玲,鐘佩紅,馬錦萍,等.床位包干床邊工作站模式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3):368-371.
[3]肖燕.通過分管病人提高護生綜合素質[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29(22):2767.
[4]肖春秀.自主分管病人的帶教模式對培養新護士獨立工作能力的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133-135.
[5]黃艷.探討護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13):1222-1223.
[6]杜金梅,杜金紅.臨床護理帶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1):88-90.
[7]金俊芹.臨床護理帶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吉林醫學,2010,12(6):145-146.
[8]趙自力,馬小花.病床分管責任制在兒科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5(4):98-99.
[9]查璐琴.提高護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做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6,6(3):31-32.
G526.5
B
1671-1246(2016)24-0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