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琨
(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福州 350108)
銀行業的戰略群組研究:以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為例
譚 琨
(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福州 350108)
以戰略群組理論為基礎,以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為對象,從業務市場和企業資源兩個戰略維度,通過聚類分析方法實證分析我國銀行業的戰略群組劃分問題。研究發現在我國銀行業存在四個戰略群組,分別是大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分別具有比較顯著的特征。同時,研究結果也揭示了我國銀行業由地方向全國以及由壟斷到競爭的發展態勢,預計未來的行業競爭將更為激烈。
戰略群組;商業銀行;聚類分析
Hunt(1972)首先提出戰略群組的概念,并且用垂直一體化、產品多元化、產品差異化等戰略變量將家電行業劃分為四大戰略群組。自七十年代以來以Caves和Porter為代表的戰略群組研究受到重視,成為戰略管理的一個研究方向。戰略群組通常被定義為在同一產業內具有相同或相似戰略的企業群體,同一戰略群組中的企業在業務、產品、質量、技術等戰略維度上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戰略群組研究為產業競爭與結構分析提供了一種思路與方法,因此國內外不乏相關研究但是大多數仍然集中在制造產業,對新興服務業特別是保險、銀行、證券等金融服務業的研究較少,而針對我國銀行業的戰略群組研究仍然缺乏。
我國的銀行業經過數十年的市場化改革,從由中國人民銀行一家獨攬的計劃經濟格局,到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四大國有銀行的產業格局,再到現在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總計約150家銀行的市場格局。隨著我國銀行業的市場機制逐步建立與推進,以及未來金融行業的改革與發展,銀行業的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因此通過對銀行業的戰略群組分析有助于了解和分析現在的行業競爭格局與態勢,也有助于判斷未來的發展趨勢。
Porter(1979)選擇了38個消費品行業,以企業規模作為劃分標準將消費品生產企業分成行業領導者和行業跟隨者的戰略群組。Hatten(1978)對釀酒行業進行案例研究,通過分析與生產相關的變量包括產量、年限、資本集中度,與市場相關的變量包括品牌數量、價格、應收賬款比例,以及競爭集中度和公司規模,將釀酒類公司分為3個戰略群組。Hergert(1983)選擇制造產業為研究對象,發現與市場相關的因素例如買方數量和集中度、產品復雜度、市場成長速度和產品生命周期等是決定戰略群組的重要變量。Howell和Frazier(1983)采用市場范圍和差異化等作為戰略變量將醫療服務行業企業分為不同的戰略群組。Oster(1982)采用產品廣告策略作為戰略變量,發現在消費品行業存在著不同的戰略群組。Ryans和Wittink (1985)利用財務管理的資產定價模型作為戰略群組的劃分依據,發現航空運輸行業的貨運公司和地方性航空公司通常會形成各自的戰略群組。Baird和Sudharsan (1983)采用財務杠桿指標以及資產報酬率指標將辦公設備和電子計算機產業分為數個差異性明顯的戰略群組。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戰略群組的研究也逐漸增多,孫先定等(2002)以企業財務指標包括企業經營能力、投資收益率、資本結構,以及償債能力等作為劃分指標,將我國上市家電企業分成4個戰略群組。吳瑞明和田澎(2005)以市場、產品、生產、資本、技術水平等為劃分變量,將地區性的15家中小型煤礦企業分為4個戰略群組。楊錫懷和周鵬(2000)選擇市場、生產、資本、績效作為戰略變量,通過聚類分析法將我國鋼鐵行業的64家重點企業劃分為6個戰略群組。吳利華(2011)以創新投入、營銷投入、資本經營、勞動生產率為戰略變量,將全國鋼鐵非上市企業分為4大戰略群組。許慧珍和林丹明(2008)以企業經營的主要財務指標作為測量變量,將252家制造業企業劃分為成功型、風險型、潛力型戰略群組,發現3大戰略群組在戰略選擇、資源配置和經營績效上存在著不同。楊鑫和金占明(2010)發現在房地產、零售、軟件服務以及其他九大個制造行業內都分別存在3至6個戰略群組,研究以市場范圍(包括產品、定價、營銷)和企業資源(包括資本、財務、規模)作為戰略群組的劃分變量。
以上研究都聚焦于戰略群組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即戰略群組在各個行業中是否真實存在,其核心問題是戰略群組的劃分標準以及群組之間的差異性,研究者們通過對戰略群組的分析了解公司及產業的競爭態勢、發展戰略,以及經營績效等戰略性問題。大多數研究集中在汽車、煤炭、鋼鐵、化工、機械制造等行業,對服務行業尤其是金融服務行業的戰略群組分析與研究相對較少。
Ramsler(1982)以在美國的國外銀行為對象進行了戰略群組分析,發現屬于不同戰略群組的外國銀行在進入美國時選擇不同的進入方式。Hayes等(1983)通過對銀行的業務活動分析將投資銀行劃分為4個戰略群組。Amel(1988)以美國16個州的銀行業為對象進行了分析發現存在6個戰略群組,認為決定戰略群組的變量不是銀行規模而是銀行的業務范疇。Mehra(1996)以業務市場為戰略變量將美國銀行業劃分為4個戰略群組,同時以企業資源為戰略變量將銀行業劃分為5個戰略群組,論證了戰略變量的選擇對戰略群組的劃分具有決定性作用,并且發現在同一行業內也可能存在不只是一種類型的戰略群組。
Ruiz(1998)發現西班牙的56家銀行可以被分為5個戰略群組,劃分的依據是業務市場范圍和企業資源,其中業務市場范圍是指銀行所服務的細分市場數量、細分市場中的產品數量,以及服務地域范圍,企業資源包括企業所投入的財務和人力資源。Alvarez(2004)也對西班牙的銀行業進行了研究,發現銀行業中存在著不同的戰略群組,并且不同戰略群組的績效表現不同。Zuniga-Vicente等(2004)發現西班牙私有銀行在1983至1997間戰略群組的數量變化較大,反映了西班牙銀行業在這此期間顯著的產業變遷,其劃分戰略群組的依據也是銀行的業務市場范圍以及企業資源。
針對我國金融服務行業的戰略群組研究不多,例如楊鑫和金占明(2011)以保險行業的86家公司為研究對象,選擇業務市場范圍(產品范圍、產品多元化、規模)和企業資源配置(營業費用、資產周轉、財務杠桿、投資決策)作為戰略變量,將保險行業企業分為人身保險、財產保險、多元化三大戰略群組,并且討論了保險業戰略群組之間的差異性以及競爭策略選擇等問題。吳曉云和王峰(2010)在對新業務戰略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中,提出我國的銀行業可能存在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兩大戰略群組,并且發現分別屬于兩大戰略群組的16家銀行在新業務戰略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但是研究中并沒有論證如何劃分銀行業的戰略群組問題。因此,對于我國銀行業的戰略群組問題的研究目前仍然缺乏,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有必要研究銀行業的戰略群組是否存在以及戰略群組之間存在何種差異性的問題,通過對銀行業的戰略群組分析,有助于揭示銀行業的發展動態、競爭態勢、策略選擇等問題,也有助于豐富戰略群組的理論及實證研究。
戰略群組的理論基礎源自于產業組織和企業資源,因此研究者們大多從這兩個方面去考察某個行業內戰略群組是否存在的問題。美國學者(Mehra,1996;Amel,1988)在對銀行業的研究中選擇業務市場和企業資源作為劃分戰略群組的依據,而西班牙的學者(Ruiz,1998;Zuniga-Vicente等,2004)也采用了類似的兩項戰略變量去考察銀行業的戰略群組問題。參照上述研究并且結合我國銀行業的情況,從業務市場和企業資源兩個維度去劃分銀行業的戰略群組,業務市場是指銀行的業務范圍和業務多元化,企業資源是指銀行的規模、安全性,以及經營能力,共計5類戰略變量。
業務范圍是指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的比重,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存款和貸款,采用公司類貸款占總貸款比例、個人存款占總存款比例分別去衡量銀行的存款和貸款業務比重。業務多元化是指商業銀行的業務組合及比重,我國銀行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于貸款、證券投資和其他業務,因此采用總貸款占總資產比例、證券投資占總資產比例、非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作為業務多元化的測量指標。銀行規模采用銀行分支機構數量和總資產作為測量指標。安全性是銀行業的一項重要戰略變量,用不良貸款率和流動比率測量,其中不良貸款率采用銀行年度報告中的數據,流動比率是流動資產占流動負債的比例。對經營能力的衡量,一項指標是營業費用占總資產比例,反映了銀行的業務經營能力;第二項指標是人力成本占營業費用比例,是衡量服務業經營能力的常用指標之一;另外一項是凈資產收益率即凈利潤占所有者權益比例,反映了銀行向股東提供報酬的能力。
以我國17家上市商業銀行作為主要研究樣本,包括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加上渤海銀行和恒豐銀行,共計19家商業銀行。研究樣本包括:1中國銀行、2中國工商銀行、3中國建設銀行、4中國農業銀行、5交通銀行、6光大銀行、7中信銀行、8招商銀行、9興業銀行、10平安銀行、11浦發銀行、12民生銀行、13華夏銀行、14渤海銀行、15恒豐銀行、16北京銀行、17南京銀行、18寧波銀行、19重慶農村商業銀行。
統計數據來源于各家銀行2010年的公司年報。采用多元劃分的統計方法,使用SPSS軟件的Q型系統聚類分析,以上述5大類共計12項測量指標作為戰略群組的劃分變量。系統聚類法是先將n個樣本看成各自不同的n類,然后在所有的類中選擇距離最小的兩個類合并成一個新類,并計算所得新類與其他各類的距離,接著再將距離最近的兩類合并,因此相似特征的樣本聚成一類,最終得到一個或若干個類。采用標準正態變換(Z-Score)對數據進行標準化。由于最短距離法和最長距離法易受極端值的影響,因此采用離差平方和法作為變量數據的親疏程度測定方法,并且以聚類表和群集成員方法確定聚類分析結果。
系統聚類過程如表1所示,系統聚類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19個樣本被聚集為4個群組,群組1包括4家銀行即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群組2包括10家銀行即交通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寧波銀行;群組3包括4家銀行即渤海銀行、恒豐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群組4包括1家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
戰略群組1包括四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都是由財政部和中央匯金公司控股,是直屬于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大型國有金融企業。戰略群組2包括八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交通銀行和寧波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是經人民銀行批準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業務的股份制銀行,其控股股東是省一級地方政府或者省一級國有企業。交通銀行是我國首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雖然是由財政部控股的國有銀行,但是從規模和業務等各方面與其他四家國有銀行的差異比較明顯,聚類分析結果顯示交通銀行更接近于戰略群組2,與其他八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表現出一些相似的特征。寧波銀行的前身是寧波市商業銀行,最大股東是新加坡華僑銀行和寧波市財政局下屬兩家國有企業,從所有制上看雖然寧波銀行屬于地方性商業銀行,但是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寧波銀行與八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表現出相似的特征。
戰略群組3包括兩家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即北京銀行和南京銀行,以及兩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即渤海銀行和恒豐銀行。北京銀行和南京銀行是最早發展跨區域業務的地方性城市商業銀行,特別是北京銀行已經在全國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業務渠道。而總部位于天津的渤海銀行和總部位于煙臺的恒豐銀行在設立時屬于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但是與上述其他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比較而言它們的業務更集中于某些地區而不是全國。戰略群組4是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其前身是重慶市農村信用合作社,是全國首家上市的農村商業銀行和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地方性商業銀行,其業務市場主要是在農村。
表1 系統聚類分析過程
表2 系統聚類分析結果
通過進一步比較分析(表3),發現戰略群組1在個人存款業務上比例最高(除去重慶農村商業銀行以外),公司類貸款業務和總貸款業務比例不高,而證券投資比例和非利息收入比例高,反映出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廣、集中度低、多元化程度高,這與吳曉云和王峰(2012)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說明了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在發展新業務方面是目前市場上的領導者。同時,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群組的企業規模最大,除了重慶農村商業銀行以外大型國有銀行群組的不良貸款率最高而流動比率最低,說明了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性較高安全性較低。經營能力方面,較高的營業費用比例和人力成本比例反映出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較低,但是較高的凈資產收益率反映了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對股東的投資回報較高。
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戰略群組2和戰略群組3在業務市場和企業資源方面的特征大都介于戰略群組1和戰略群組4之間,而且它們之間的特征也更為接近,反映了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大型地方性商業銀行之間的同質性。總體比較,戰略群組3的個人存款業務集中度更高,而群組2的貸款業務集中度更高。戰略群組3的規模比群組2小,而業務多元化方面群組3占有優勢,反映出規模較小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發展新業務方面更加靈活更加積極。安全性方面,戰略群組3較好,經營能力方面,戰略群組3的效率更高,而戰略群組2的股東報酬更高。
表3 戰略群組比較分析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是地方性農村商業銀行的一個典型,其控股股東是重慶市國有企業渝富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在銀行業務市場和企業資源方面,戰略群組4表現出一些與其他三大戰略群組不同的特征。業務范圍相對較窄,集中度高而多元化程度低,其個人貸款比重在19家銀行中最高,而公司類貸款比例較低,反映出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的存款業務更多來自于個人,而貸款業務更少面向企業特別是對資金需求數量更大的大中型企業。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的規模在19家銀行中也是最小,這與其地方性農業銀行的性質及較短的發展時間相關。值得注意的是,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相對最高,主要是因為農村市場的貸款業務常常缺少優質的抵押品,也反映出我國農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一項問題。
以上以我國19家上市銀行為研究對象,從業務市場和企業資源兩個維度包括業務范圍、業務多元化、規模、安全性和經營能力5個戰略變量以及12項指標作為劃分依據,通過聚類分析結果發現我國銀行業可以劃分為4個戰略群組。它們分別是大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戰略群組都在業務市場和企業資源的各個方面具有比較顯著的特征,并且戰略群組的特征與各個銀行的所有制形式和控股股東性質也密切相關(表4)。相對而言全國性和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其原因是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股份制商業銀行逐步突破地域限制積極發展跨區域業務。研究結果也揭示了我國銀行業由壟斷到競爭和由區域性向全國性的發展過程,可以預計未來銀行業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表4 我國銀行業的戰略群組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樣本數量較小,上市銀行具有典型性,但是如果能夠將更多數的非上市銀行納入研究,或者針對更長時間段進行研究,也許能夠獲得更有意義的一些發現,另外在聚類分析方法方面也可以嘗試不同的策略。研究也為未來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譬如針對銀行業甚至金融服務行業探討我國企業所有制結構與戰略群組劃分、戰略特征甚至企業績效表現的關系問題等等。
[1] Hunt M.S.Competition in the Major Home Appliance In Industry [D].Harvard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1972.
[2] Caves R.E,Porter M.E.From Entry Barriers to Mobility Barriers: Conjectural Decisions and Contrived Deterrence to New Competition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7, 91(2):241-261.
[3] Porter M.E. Competitive Strategy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0.
[4] Hitt L.M. Hoskission R.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4th)[M]. Cincinnati, OH: South - 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2001.
[5] Porter M.E. The Structure within Industries and Companies Performance [J].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1979, 61(2): 214-227.
[6] Hatten K.J. Schendel, D.E. A Strategic Model of the US Brewing Industry: 1952-1971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1978, 21(4): 592-610.
[7] Hergert M. The Incidence and Implication of Strategic Grouping in the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ston, MA. 1983: 219-223.
[8] Frazier, G.L. Howell, R.D. Business Defnition and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3, 47(2): 59-67.
[9] Oster, S. Intraindustry Structure and the Ease of Strategic Change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2, 64(3): 376-383.
[10] Ryans, A.B. Wittink, D.R. Security Returns as a Basis for Estimating the Competitive Strucuture in an Industry, in Thomas, H. and Gardner, D.M. (eds), Strategic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C]. Chichester: John Wiley, 1985.
[11] Baird, I.S. Sudharsan, D. Strategic Groups: a Three Mode Factor Analysis of Some Measures of Financial Risk [R]. Working Paper, 931, Bureau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1983.
[12] 孫先定,楊錫懷,李穎.基于企業價值的我國家電上市公司的戰略集團與績效研究 [J].中國管理科學,2002(6):77-81.
[13] 吳瑞明,田澎. 區域性企業戰略集團的劃分與效率分析 [J]. 管理工程學報,2005(1):41-45.
[14] 楊錫懷,周鵬. 戰略集團的存在問題:中國鋼鐵行業重點企業戰略集團的劃分1993-1994 [J]. 東北大學學報,2000(2):210-213.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c Groups of Chinese Public Banks: a case study of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Tan Kun
The strategic group theory is tested using cluster analysi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s and resourc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approximately four strategic groups with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exist in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which is the big state-owned banks, national commercial banks, regional commercial bank, and rural bank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from monopoly to competition and from regional to national competition.
Strategic Group; Commercial Banks; Cluster Analysis
C93;F270
1005-9679(2016)04-0041-05
王琨,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創新與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