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淘寶店店主為打擊競爭對手,雇人瘋狂購買對方產品,惡意刷單1500多次,觸發淘寶自動處罰機制,造成對手損失19萬余元。南京法院以涉嫌破壞生產經營罪起訴涉案店主,該案成為全國首例以破壞生產經營罪名判決的惡意刷單案。
網絡背景下的“生產經營”如何界定?法律和電商平臺如何遏制惡意刷單現象?
惡意刷單適用破壞生產經營罪
張韜(北京華訊律師事務所主任)
“反向炒信”的違法者獲刑在國內尚屬首次,很多人認為,網絡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即使被發現,最多被電商平臺處罰,不會追究行政或刑事責任。其實,很多互聯網領域的違法行為,其嚴重程度和結果已超過刑訴標準。
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規定了破壞生產經營罪,其犯罪構成包括:違法者具有破壞他人經營的主觀故意,并在客觀上實施了破壞生產經營的行為,且達到了一定程度或產生了一定后果。
有人認為,淘寶惡意刷單案例中違法者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其誤解在于,認為破壞生產經營罪僅限于破壞生產資料(機器設備、耕畜等)以及擾亂實體廠商的經營秩序;還有人認為,在線惡意購買并大量退貨的行為并未在刑法中有具體規定,所以不適用刑法。
這兩種誤解的原因都是沒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沒有看清問題的實質。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傳統交易逐漸電子化,線上交易與線下交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特別是有一些傳統企業逐步以線上銷售為主,電子商務成為其重要的經營方式。違法者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針對某個特定商家的商品進行大量購買并退貨、意圖觸發平臺對該商家的“自動處罰機制”,這些行為符合刑法所規制的“以其他方法破壞經營”的情形。對電子商務交易的破壞,直接擾亂了企業的正常經營,不但可能給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還可能造成間接的商譽或其他網絡排名等無形資產損失。
因此,將企業的在線交易納入刑法保護范疇,符合刑法立法目的,也能夠更有效地保障電子商務交易安全和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