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惡意刷單從自動化程度區分,可以分為人為惡意刷單,機器算法惡意刷單兩大類。人為惡意刷單由人親自控制,精確度高,可控性強,甚至還有一定的應變能力,但缺點是成本較高;機器算法惡意刷單是指用自動化算法來模擬人的操作進行惡意刷單,自動化程度高,速度快,可快速達到目標,但缺點是其惡意的行為較容易被識破,應變力較弱。從危害程度來看,機器算法惡意刷單的危害性更強,更容易以低成本快速達到目的。
惡意刷單從技術上踩到了電商平臺的痛點,即從技術上比較難以辨別——哪些刷單是人為故意的,是為了提高銷量而進行的不正當操作,應該嚴厲懲罰的;哪些是被對手惡意刷單,應該懲罰惡意攻擊者而不是商家本身的。如果是實體商家,這兩種行為模式有著較大區別,無論對執法者還是購買者都比較容易區分。
為了提高虛假銷量而進行的惡意刷單存在了較長時間,國內幾大電商平臺也從技術角度不斷改進辨別和判斷的方法,原來早期判斷惡意刷單是基于定量算法,例如銷量超過某個百分比就判定或懲罰。后來提出了更精確的定性算法,用較復雜的權值算法將多種參數綜合考慮,并提出“假一罰三”等新的懲罰措施。最近以來,平臺也在引入機器學習算法等新的方法來提高判斷準確率。
所以,目前的情況是電商平臺有很多手段可以判斷是否存在惡意刷單,但鮮有方法可以準確、高效地判定“被動型”惡意刷單。而隨著電商競爭的激烈化,惡意刷單還可能分化出各種新的類型,這些問題給電商平臺又出了一張技術和管理的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