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先政++黃媛媛
【摘要】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核心是統籌城鄉教育,而統籌城鄉教育的關鍵是均衡配置基礎教育師資,包括小學師資。全國各地在推進基礎教育現代化進程中,要實現城鄉師資的均衡配置,可通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系列對策來推進,在此以成都市為例來進行研究。
【關鍵詞】統籌城鄉 基礎教育 師資均衡 成都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3.021
成都市正在推進“統籌城鄉災后重建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和“全國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兩區”建設工程,提出了統籌城鄉基礎教育這一重大課題。
成都市基礎教育師資配置的現狀
成都是我國中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目前按照“全域成都”理念,以統籌城鄉教育思路,以推進“發展規劃、辦學條件、師資配置、生均經費、教育質量、評估標準”等六個方面城鄉一體化為途徑,努力探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改革與發展。但以教育現代化標準衡量,成都市基礎教育“大而不強”、教師“量不夠而質不高”、師資配置“城鄉差異較大”的現狀依然存在。從全市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基本情況來看,截至目前,教師數量基本能滿足教育教學需求,年齡結構比較合理,但學科結構與實際需求有差距。根據相關報告,名校及城鎮學校教師基本勝任工作,而薄弱及農村學校教師,若嚴格按照教師質量標準來看,“不稱職”的也不少。從成都市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城鄉分布情況來看,不均衡分布問題依然明顯存在,從專任教師職稱結構,到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及優青教師的數量,中心城區同農村區縣、市域內城鄉間、縣域內學校間差距都非常明顯。
成都市城鄉基礎教育師資配置的差異
按照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成都市城鄉基礎教育師資在均衡配置方面問題較嚴峻,既存在現實不足,也有體制方面的問題,既有教育內部的制度與政策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社會經濟發展原因。首先是數量和質量問題。全市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教師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受當前生師比而衍生的科學編制問題的影響,既超編又缺人成為義務教育的現實狀況;整體職業素養水平不高,農村教師尤甚;有帶動能力的骨干教師不足,農村教師堪憂;有廣泛影響力的專家型老師不足,農村教師沒有。其次是培養和培訓問題。教師隊伍入口水平每況愈下,近年來農村與城區學校皆反映新入職教師的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同過去差距較大,尤其是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培訓效率不高,個性個人化培訓偏少,教師培訓上存在城鄉“一刀切”現象。再次是管理和流動問題。實行教師以學校為單位分散管理的模式制約了師資隊伍的整體提升,在農村和薄弱學校工作的教師與在城鎮和名校工作的教師相比,從入職初始便有差距,全程專業發展更是極為不利。教師隊伍的不斷流動更助推了新的資源不均衡分布,全國及成都市基礎教育存在教師自然流動與政府主導流動兩種情況,因教師自然流動而導致優質師資從農村和薄弱學校向城鎮和名校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成都市城鄉基礎教育師資均衡配置的對策
成都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城鄉間的不平衡發展與同一區域學校間的差異性發展。在城鄉學校實現“標準化”建設后,教師隊伍的結構與素質便成為焦點問題,解決之道是從教師管理制度入手,探索城鄉師資均衡配置的途徑與模式。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均衡發展是實現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消除貧困或難短時兌現,創造公平必須刻不容緩,這是李克強總理回信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師生所強調的。教育公平推動,農村孩子要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得有‘能下去、能留住、能干好的專業化高素質師資隊伍為重要支撐。”①很久以來,因全國城鄉經濟社會不平衡發展,農村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低于城市,使得邊遠山區及貧困地區教師在面臨繁重工作任務時,還面臨因交通通訊條件艱苦等造成的許多無法解決的生活難題,很難留住優秀教師。這種教師面臨的城鄉反差大環境,在成都市也是存在的。實現均衡要跳出教育框架看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是實現城鄉基礎教育師資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
做好教師的入口關和培訓是達到均衡配置的關鍵點。完成“普九”后,各地都重視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師教育機制,形成一些值得持續推廣的經驗。成都市及各區縣出臺政策措施以推進教師教育,加大教師培訓的資金投入,實施“八大工程”,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促進農村教師發展;以校本研修示范校、教師教育示范機構為龍頭,推進校本培訓和研究;組織開展名師送教下鄉活動,創新城鄉學校對口支援、捆綁研修、捆綁發展等方式;市級培訓機構組建培訓聯盟,統籌培訓工作。這些做法可加快農村教師綜合素質提高,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城鄉教育發展的差距。
實施常態化的教師流動是確保均衡配置的必由之路。實施常態化的教師流動能有效促進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如《成都市教育局關于深化中小學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見》為實現常態化教師合理流動指明了方向。一為對口支援,由強校至弱校,由城鎮至農村,由內圈層至外圈層,學校間相互派遣教師。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支教”,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常態化的教師流動。二為在縣域內同一學校任教達9年的教師及校長進行交流。在交流時要為老師解決實際困難,采取給予補貼和政策傾斜等多項激勵措施。
優化教師待遇、工作條件及發展前景是解決均衡配置的核心舉措。“需要加強對農村教師專業性的宣傳,使‘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社會形象定位仍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同。”②目前成都市農村學校教師這一職業吸引力較低,優秀教師不愿去也不愿留,主因還是待遇不高。“農村教師職業是否具有吸引力,工資水平高低是極為重要的衡量指標,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經濟待遇,既要有保障更要有優勢,這是提升教師社會綜合地位的基本之道。”③可見,待遇合理與否是教師職業選擇意向最簡單的檢驗標準,農村教師生活上無后顧之憂,才會有教師雙向有序合理的流動,優秀教師才愿去農村,才會留得住并干得好。首都師范大學勞凱聲教授認為,“具體落實的待遇政策是農村教師最重要的職業吸引力”。④工作條件及發展前景是人們選擇職業的另一衡量標準,除物質條件外,還要給農村教師隊伍提供精神激勵、進修機會、提升空間等專業環境保障。與成都中心城區及縣城學校比,農村學校總體工作環境和條件較差,許多老師要“走讀”,工作和生活成本較高。要實現農村教師工作條件及發展前景的根本改變,地方政府需進一步加強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育規劃綱要》《教師法》等政策,并作出相應政策傾斜。
只有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與幸福指數不斷得到提高,才能實現城鄉基礎教育師資的一體化配置,才能讓農村孩子共享平等的基礎教育權利,這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教育系統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在成都市及全國城鎮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才是解決師資均衡配置的根本之道。
(本文系成都學院校青年基金項目“城鄉統籌背景下成都市城鄉小學教育師資均衡配置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XJR16)
注釋
《農村教師沒尊嚴生活仍清苦》,《人民日報》,2014年11月6日。
《調查顯示中小學教師收入拉低其綜合社會地位》,《文匯報》,2014年5月20日。
責 編/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