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生
【摘要】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對公民意識教育問題展開研究,指出制度在公民意識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功能,公民意識教育需要制度作為保證,才能使其事半功倍。公民意識教育制度化要注重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轉化聯結,要明晰制度主體及推進公民意識教育制度的變遷,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工作的制度環境建設。
【關鍵詞】公民意識 教育制度 制度功能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3.022
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和部署。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下、社會轉型時期培養公民意識,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對公民意識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學、政治學等層面,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進行研究的還很少見,公民意識教育的時代發展內在地渴望新的理論維度。因此對公民意識教育制度化的價值、制度功能和實現路徑進行系統分析,對認清公民意識教育本質,促進公民社會的建立具有一定價值。
公民意識教育的價值訴求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對自己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身份、地位、作用以及行為方式的自我認知,是現代社會成員對其作為公民角色及其價值和理想的認同和追求。它包括主體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和法治意識等。公民意識教育問題對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它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需要。公民意識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現代化進程的思想基石。制度是一定社會、階級、組織為滿足一定的秩序需要而制定出的系統的行為規則,是為實現階級或組織目標而制定的框架,是約束和規范個人行為的各種規則。公民意識教育制度化就是把公民意識作為一種“世界觀”的身份來出現,使人們縮短或者消除對公民意識的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等價值判斷與行為判斷的過程,使其內化成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進而演化成個人的行為方式。
它是推進我國公民社會建立的需要。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認為:“那些完善的現代制度本身是一些空的軀殼,沒有靈魂。其靈魂的存在依賴于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如果執行者沒有從思想、價值觀及行為方式上形成對這種制度的認同感,那么這種制度的預期目標是不能實現的。再完美的制度結構和制度安排,制度耦合得再嚴密,也會變成廢紙一堆,不具有實際的運用價值。”由此可見,公民意識對公民社會的形成、促進公民社會運行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它是彰顯公民意識教育經濟價值的需要。公民意識從本質上來說是意識形態的一種,是政治思想理論內容之一,它與國家理論、產權理論三者構成了現代經濟制度變遷的三大支柱。意識形態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并被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公民意識內容中的主體意識、權利與義務對等意識和平等意識正是市場經濟發展對市場主體的客觀要求,它不僅為經濟的運行提供行為規則,而且關系著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經濟運行,不僅需要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并輔之政府的宏觀調控,同時習慣、道德及公民意識也在經濟的運行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是市場和政府所替代不了的。
公民意識教育實踐中的制度功能
制度是實現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手段。公民意識教育是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等對社會成員進行有目的的、系統的意識教育的社會實踐過程,其實質就是讓公民形成政治意識形態。任何一種意識形態不會自發形成,而是需要一定的制度予以規范和約束。制度本身必定內蘊了一定價值目標,在規約人們行為的過程中,客觀上對人們價值選擇與價值取向起著教育引導的作用。公民意識教育一旦走上制度化軌道,就會產生基本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慢慢使社會成員產生認同感,這對形成公民意識具有促進作用。
制度構成公民意識教育的生態環境。公民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的一部分,不可能脫離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完善而獨善其身,也絕不能僅僅依靠意識的改造來解決。制度能夠根據公民意識教育的具體目標,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感受、認識、踐行這種模式及其所蘊含的價值,最終,被這種制度及其所蘊涵的價值同化,并指引著自己今后的行為。
制度能夠提高公民意識教育的成效。公民意識教育本質上來講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單純依靠改造意識的方式效果未必理想,通過公民意識教育制度化,不僅為公民意識教育主體提供了明確的社會活動規則和價值理念,更主要的是制度本身所蘊含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能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內化為行為主體自身的習慣和理念,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并且指導自己的行為。能夠讓受教育主體從現實生活中感受到制度帶來的預期收益和代價,進而引導其自律行為,實現個人理性和社會理性的統一。
公民意識教育制度化的實現路徑
注重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轉化聯結,實現制度與倫理的有機結合。公民意識教育制度化的過程中,既要注重正式制度的建設,同時又要加強非正式制度的建設,通過二者之間的轉化聯接,達到目的的實現。雖然正式制度本身不是具體的行為規范,但制度的設計卻蘊含了一定的倫理和道德規范。而另外一方面,道德一旦為人所接受,就會形成一種源自于人內心的、無意識的、無形的力量,把人的行為拉入符合道德規范的軌道。因此,我們在公民意識教育制度化的過程中,在制度的設計上要加入道德考量,注重制度倫理建設,同時,又要加強道德建設,形成倫理制度,從而實現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有效聯接,提高公民意識教育制度的效率。
明晰制度主體,有效推進公民意識教育制度的變遷。在公民意識教育制度化過程中,政府作為制度設計的主體,在注重制度的設計與執行的同時,也要關注學校,特別是一線教育工作者,他們是公民意識傳播的主體,對公民意識教育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社會轉軌的過程中,我們要特別重視學校教育,從改革教育制度著手,更新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豐富教育手段,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實踐,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公民意識教育體系。
加強制度環境建設,提高公民意識教育制度的實效。第一,改革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發展變化影響和控制人的社會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因此,要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決取消與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政治體制,同時加快現代化民主進程,為公民意識教育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第二,完善經濟制度。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競爭原則要求公民具有權利意識、平等意識和法律意識。因此,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打破傳統政治權利的束縛,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人們觀念的更新,對培養公民意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創新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對公民意識教育起基礎性作用。公民意識教育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等各個方面相互配合,因此,在社會轉軌的過程中,我們要特別重視學校教育,從改革教育制度著手,更新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豐富教育手段,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實踐,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公民意識教育體系。
總之,公民意識教育問題對于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促進經濟和社會秩序的有序運行至關重要。通過公民意識教育制度化,利用制度所特有的功能,來提高我國公民意識教育的實效,對促進我國公民社會建設具有影響深遠的意義。
責 編/馬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