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風++齊鑫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豐富,內容具體。其中,核心價值觀占據著關鍵位置。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借助多樣化的途徑持續提升大學校園文化自信,可以有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早日實現中國夢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關鍵詞】大學校園 文化自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3.017
大學校園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十八大開始,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影響,并于諸多場合屢屢談及。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莊嚴的語調、堅定的態度和明確的觀點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體現出其不僅是文化理念,更是指導性綱領。文化自信成為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及制度自信后的又一種自信。
所謂大學校園文化,指的是集大學校園與文化兩種屬性于一身,是高校在辦學歷史中不斷積累起的物質、精神及制度等各方面文化的總和。每所高校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這既是大學在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核心精神,也是一種大學綜合實力的體現,反映出大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長期以來,廣大師生的歷史使命感及責任感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伴隨人類文明傳承、先進文化推廣、思想文化創新性發展,逐步建立起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大學獨特屬性為一體的優質校園文化。大學里的每一個老師、學生、管理者、服務人員在校園文化的感召下,形成了對自身、對大學、對高等教育事業的認同與自信,這種自信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提升校園文化自信有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價值觀的載體。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非一句口號,也不是空談,而是需要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去努力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及實踐依賴于人類精神和文化的認同。高校師生每天主要的活動范圍在校園里,因此,提升校園文化自信有助于高校師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當今時代,各種思想、觀念在大學校園里相互碰撞、交融。大學的開放與包容、文化的多元使得大學校園接受著不同的社會思潮帶來的沖擊。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思想通過新媒體迅速而且廣泛傳播。一些不良思想削弱了主流價值觀,降低了一些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度,甚至動搖著他們的理想信念。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青年時期是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青年是未來國家的中流砥柱,將要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他們的價值取向代表著將來社會的價值取向。因此,青年時期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學生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文化自信對于青年大學生而言尤為重要。高校應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師生的校園文化自信放在突出的位置,在實踐過程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準確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打造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大學精神。
提升大學生校園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完善校園“硬環境”建設。馬克思曾明確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始終無法脫離客觀生活環境,人所處的環境必然會對其生存及發展產生一定的作用。培育核心價值觀,大學文化是最好的實踐載體。要想使價值觀教育更容易被高校師生接受,落到實處,必須有現實的教育載體,通過有形的、生動的教育方式進行教育。文化的最深層次是價值觀,這是文化的核心。②
所謂校園“硬環境”,指的是大學校園的硬件。校園里的教學樓、圖書館、食堂、宿舍、實驗室、運動場地等,都是大學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必要保證。學生在優質的學習資源及良好的學習條件促進下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校園環境的評價主體及服務對象是學生,學生在優質的校園環境中能夠產生愉悅、輕松及溫馨的情緒,進而激發奮發圖強的學習動機,同時對學生還存在潛移默化、長久性的教育影響。假如能夠使學生親自參與校園環境建設,必將深化學生的上進心及愛校情懷,增強學生對母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校園文化自信。
加強校園“軟環境”建設。大學校園“軟環境”包括更多內容。學校的校風、學風、教風、班風、寢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校內各種規章制度;學校的校歌、校訓……這些都是校園“軟環境”。優良的學風、教風、服務人員的作風共同組成了高校的校風。優良的校風本身就是一種校園文化。建設優良校風,首先要營造一種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高校特有的傳統,于無形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其次,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促進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及榮譽感不斷強化,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更好地引導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再次,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人文關懷。這些大學精神都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學生是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校園活動是以高校校園為場所開展,并寓于高校學生精神的集體文化活動。高校可以根據學校和學生的特點,組織開展積極向上、形式多樣,與學校精神相吻合,符合人才培養目標,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活動。可以開展“讀書報告會”“中華經典誦”等活動,引導大學生閱讀經典,提高人文素養,增強文化底蘊;舉辦各種類型的學術講座、學術沙龍、讀書交流等活動,營造校園學術文化氛圍,啟迪思想,培養創新意識,在交流與碰撞中達到思想的升華,強化對主流文化的認同;在校園內引進以芭蕾舞、歌劇為代表的高雅藝術形式,讓學生真正處于異國文化之中,持借鑒、學習及包容的態度去對待別國文化,幫助大學生樹立高尚的藝術觀及審美觀,同時促進學生審美能力、洞察力及想象力的提高,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及民族自尊心,提升對本國文化的強烈自信;倡導高校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過程中去,讓學生在活動中對國家、社會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身臨其境感受改革開放的累累碩果,更加信任國家,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
文化自信代表著政黨、民族乃至國家對自身文化理念的絕對肯定,堅信自身文化擁有勃勃生機。歷史上,中華民族無論興盛還是衰落,始終保有文化自信。從某種角度而言,文化自信在國家發展方面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培養一流人才、先進的科研水平、服務社會的能力是高水平大學的重要衡量指標。而這當中必須體現出一個大學的校園文化自信。因為校園文化自信可以堅定廣大師生建設一流大學的信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道路上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和動力源泉。
注釋
鄭麗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3月刊,第60頁。
印亞軍、徐惠忠:《文化自信: 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石》,《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11月刊,第25頁。
責 編/馬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