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菲
摘 要:紫砂壺充分吸收和借鑒各種器物造型的特點、特色,把具有生活氣息的井欄融入壺中,寓意和生活 相合,就如曼生井欄的壺茗,把井看作知識之源,唯有不斷汲取,才能豐富學識,修養身性,壺中蘊含的人文意識,井欄從井文化中脫出,把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面提 取造壺,有著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并且將人類的智慧塑諸壺中,方顯壺之精妙。
關鍵詞:紫砂;井欄;曼生;文化;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028-01
宜興紫砂數百年的發展史。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文環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以手工成型為主的紫砂壺藝作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和由此產生的紫砂文化,融合了宜興七千多年的陶瓷文化,融合了宜興七千多年的陶瓷文化和千年茶文化累積的精髓,融合了周邊地區其它民間工藝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獨具物色的民族間文化遺產,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每一把壺都是藏著智慧的,有句老話說的好“紫砂雖小,卻壺能通大道”。在曼生十八式中有一式“井欄”壺,顧名思義,其造型源于井欄。井欄是什么,或許現在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很少見到,但是過去或者是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從下而上壘成,用來保護井壁使其不塌陷,而凸出地表的就是井欄了。古人掘井講究,井欄在生活中用作護欄,即可保護井,又能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繞床弄青梅”此處床即為井欄,因古時井欄也叫井床。“井欄”在傳統的文化中也是一種命理格局,此外還是古戰場上大型攻成武器,四方柱型,可移動。
“井欄”詞,傳統文化中多見,如“命理之學”中有“井欄”一格,陳式老架二咱太極拳譜第四十一式為“回頭井欄直人”等。實際生活中的井欄即井之護欄,亦名井床、井干。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提到兒時印象頗深的百草園中“光滑的石井欄”。古人掘井多置井欄,有的還置井蓋、井頂或井亭,它們即可護,又能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井欄使井口高于地面,在實際生活中至少有三種功能,第一、隊止沙塵刮入井中,防止污水流入井中,起到清潔衛生的作用。加井蓋,還可阻擋頑童向井中撒尿,歹人向井中投毒。尤其是后者,多有發生,歷代古籍都有記載。第二、防止人們因天黑或醉灑而不慎跌入井里,特別防止寒冬井邊凍冰時汲水滑入井里。第三、防止井水外溢。井溢在古代被認為是“妖”象。至于井欄對環境的美化作用,一是井欄材質之美,如唐、宋、元宮中和貴族就有以金銀于瑪瑙寶鈿鑲嵌井欄的;一是井欄刻字之美,即井欄上鐫刻的井名等文字。后者的藝術價值更大些,金石家葉昌熾在《語石》一書中,對蘇州的古井欄做了一番調查考證,得宋元井欄拓片十余通,其上以木瀆的“享泉”、嚴衙前的“復泉”、畫禪寺的“方便泉”等最為著名;書法家顧廷龍還在復泉井欄上的銘文拓下來,裝裱成一本大開冊頁,由吳湖帆作畫,章太炎、錢玄同、胡適、張元濟、容庚等名人學者題詠,可見學術界人士對井欄文物的珍重。在了解了這些“井欄文化”以后我最終確定了“井欄壺”的壺型。
“井欄壺”在紫砂壺的造型中屬于“光貨”,即幾何形態。作為實用品和藝術品,比起銅器、玉器、瓷器和其他陶器來,紫砂器流行較晚,但正因為這樣,紫砂壺得以充分吸收和借鑒古代各種器物造型的優點,并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六方井欄壺,的設計就十分成功,它以石井欄為造型基礎,并借鑒井欄刻字之美而成為壺銘之美,樣式古樸而言辭優雅,相實敦厚,簡潔大方,色彩淳樸古雅。身筒兩側曲線,自頂部圓鈕生流瀉而下,壺美處賂外曲張,肩部自然向內彎曲,頗有動感且干凈利索,整體與各部分比例的配合協調統一,平衡且對稱,給欣賞者以美感 ,同時在造型又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在線面處理上婉轉、流暢、簡潔。
而把紫砂與井欄結合,就要歸功于清朝以壺寄情之第一文人陳曼生了。話說曼生與彭年相交頗深,一日二人于庭院喝茶聊天,恰見一丫環井邊取水,腰身彎如蝦,曼生多年設計壺樣,也就把她的腰身幻想成壺,把井欄想象成了壺身,自然而然的井欄壺誕生了。井欄鑄壺,自然天成,實為妙,它是凝結著豐碩的歷史內涵和藝術內涵的,也因此成為紫砂的傳世佳作。
井欄壺有高井欄、矮井欄、方井欄之分,其中方井欄又有六方、八方型制,但是壺的整體造型沒有太多的變化。只是在細節之處略作變化,如鈕、流把、蓋、肩的處理。壺身在裝飾手法也有所不同,表現的效果亦不一。
紫砂壺充分吸收和借鑒各種器物造型的特點、特色,把具有生活氣息的井欄融入壺中,寓意和生活相結合,就如曼生井欄的壺茗,把井看作知識之源,唯有不斷汲取,才能豐富學識,修身養性,壺中蘊含的人文意識,井欄從井文化中脫出,把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面提取造壺,有著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并且將人類的智慧塑諸壺中,方顯壺之精妙。
參考文獻:
[1]吳裕成.中國的井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
[2]宜興陶藝[M].香港:香港市政局茶具文物館,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