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子
摘 要:在文化禮堂建設過程中,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文化檔案資料被發掘出來,涵蓋民間建筑、民俗文化、文化活動等眾多內容。留存并保護此類特色文化檔案資料,本文從推進特色文化檔案資源現代化管理的方式方法入手,探討了加強特色文化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建議,助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和基層鄉風民情凈化。
關鍵詞:特色文化檔案資源;農村文化禮堂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214-01
農村文化禮堂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對基層文化建設的推進和發展有著深遠意義。至2014年底,定海區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40家。在文化禮堂建設過程中,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文化檔案資料被發掘出來,涵蓋有形的物質遺產如雕塑、碑刻、民居等及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歷史傳說、技能記憶等眾多包羅萬象的民間生活文化遺存。留存并保護此類特色文化檔案資料,不僅能夠充分發揮檔案資源的資政、存史 、育人的功能,還能在精神層面上助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促使基層鄉風民情得以凈化。
一、特色文化檔案資源基本內容
一是民間建筑特色檔案資源。農村文化禮堂作為立足基層的公共文化設施,融匯了眾多民間建筑精華,特色檔案資源類型多樣。一方面,我區多個農村文化禮堂依托原有的宗祠、廟宇等民間建筑整合而成。另一方面,部分農村文化禮堂匯集民間建筑特色元素,并在現代性上體現了一定的提升。如雙橋街道橋頭施社區根據“一社區(村)一特色”、“一堂一品”為規劃方向,立足已有的基礎資源,構建二堂一所的建筑格局,文化禮堂融入黃氏經學及宗祠建筑設計元素,建有380平方米的禮堂兼公民素質講習所,40平方米的鄉村記憶館,配套文化長廊、文化墻,以及2800平米的文體活動廣場,為民間建筑特色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發揮了示范作用。
民俗文化特色檔案資源。定海民間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特色檔案資源俯拾皆是。如雙橋街道是舟山木偶戲、馬燈舞、翁洲走書等民間藝術的發源地,兩黃文化更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內涵。橋頭施社區文化禮堂陳列著仿古花轎、木偶戲表演舞臺等橋頭施特色手工藝術作品,展現著特色民俗文化。鄉村記憶館是橋頭施社區文化禮堂的特色展示館,展陳有代表性的傳統農業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展現歷史悠久、富有代表的農耕文化。近80平方米的南山風情館,風格恰似一座微型博物館,發掘康熙手書的“定海山”匾額最早放置處、舟山歷史名人應繇墓前古石像、古《紫微岙》圖、巨型古石槽等歷史人文遺存。印有放大的古《定海縣志·紫微岙》圖,陳列的南山特有的石制生產生活用品,記載獨特的歷史人文。
文化活動特色檔案資源。在全面展示村史村情、鄉風民俗等基礎上,文化禮堂承載弘揚主流價值、傳承村莊文明的使命,架起黨和群眾聯系溝通的新橋梁。文化禮堂賦予了農村文化和鄉村文明新的內涵和傳播能量。此類活動,設計上兼顧不同層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人群的文化口味及文化需求;特色上保持全民性、草根性、娛樂性,增強了廣大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和參與熱情;干覽鎮新建社區文化禮堂還在政府主導前提下,進一步整合資源,深化市場運作,推進文化產業與文化活動的共同發展。搜集、留存此類文化活動從策劃到實施的系列檔案資料,對推進文化禮堂的建設有著深遠意義。
二、推進特色文化檔案資源現代化管理的方式方法
一是正視特色文化檔案規章的制定實施。將特色文化檔案資源收集歸檔,實行統一管理,不僅是推動其開發和利用的基礎,也是文化工作者共同的責任。因而要正視特色文化檔案資源在推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的作用,制定和實施特色文化檔案專項管理規章制度,重點強化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員的檔案意識,明確檔案的歸檔范圍、內容和時間,指定專人負責特色文化檔案資源的鑒定、收集、積累、整理。收集完畢后,核心信息的信度和完整度進行檢查,如出現暫時無法補充的缺失,應填寫相應說明表格,再進行統一保存,確保完整、系統、準確。同時,還要注重檔案資源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做好管理人員的署名及核實認定工作,充分維護其檔案保護、收集積極性。
二是加強特色文化檔案資源的互通服務。現行條件下,農村文化禮堂特色文化檔案資源的充分運用,主要通過各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來實現。公共文化機構因其職能的不同,在特色文化檔案的詮釋和應用上各有所長。如圖書館、檔案館的優勢在于各類資料的搜集、整理、保存、利用理念和方式;博物館在對文化遺產的收藏、詮釋和展出頗有心得;文化館在組織民間傳統文化活動、進行輔導培訓上經驗豐富。若能以此為基礎,加強特色文化檔案資源的互通服務,無疑對豐富檔案資源應用的層次感有著深刻意義。建議打破公共文化機構在特色文化資源應用上各自為政的局面,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設置數字化服務平臺,將數個公共文化機構的檔案資料依次上傳至基礎數據庫,互為參照,互作補充,主動為群眾提供資料查詢、專題點播、藏品鑒賞等多樣化服務,全面盤活特色文化檔案資源,實現資源的開發共享。
三是注重管理人才結構的調整與提升。從人員構成上看,目前專業檔案管理人員(如情報學人才)通常面向圖書館就業,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員也多為兼職,人員精力大為分散,難免心存“完成任務”之念。從工作水準上看,特色文化檔案資源普遍依照普通檔案的標準進行整理保存,收集意識和業務知識在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員中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建議注重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崗位的設置,力爭專職專用。同時及時調整在崗人員知識結構,增強資料甄別、整理等檔案資源建設的培訓力度,并結合基層文化服務工作特色,強化藝術檔案管理人員特色文化檔案資源保護角色意識,提升其整體觀察、分析文化事象的素質,將人才結構的調整與提升轉化為特色文化檔案資源現代化管理的內部動力。
三、加強特色文化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建議
1.加強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各級黨委政府要明確工作責任,建立相應考核機制,探索建立科學可行的農村文化考核體系,各級財政要統籌規劃,加大對農村文化的投入,不斷提高公共財政用于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比例。拓寬基層文化事業捐贈渠道,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文化建設。進一步整合農村文化資源,特別是要注重排查、挖掘以民間建筑、民俗文化、特色文化活動為代表的特色文化檔案資源,以文化為源頭,帶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逐步推進。
2.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區級文化機構要以農村文化禮堂為陣地,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開展文化服務,積極組織面向農村公益性文藝演出,把送文化下鄉覆蓋到農村基層,扶持和引導。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通過文藝培訓、文化扶貧、政策扶持等形式,大力支持農民自辦文化和自主文化活動。扎實開展“種文化”活動,以文化走親為抓手,積極發展農村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具有鄉土特色的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同時運用互聯網等先進手段為文化活動的開展創造條件。
3.加強基層文化隊伍服務水平。在文化禮堂建設過程中,要明確農村文化工作的職責,配備相應的工作人員,以禮堂特色文化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為載體,積極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挑選有一定專長的、熱愛農村文化工作的文藝骨干充實基層工作隊伍。依照相關規定對文化禮堂管理人員實行從業資格制度,建設一支穩定優質的文化禮堂管理員隊伍。充分發揮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員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的骨干作用,逐步建立專兼職村文化員隊伍。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隊伍培訓,進一步加強對鄉鎮文化員、社區文化員的業務培訓,努力提高農村文化工作服務水平。
4.優化基層文化發展環境。首先是要完善相關政策加強農村文化保護工作。特別是要注重特色文化檔案資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加強對農村文化遺產保護的規劃引導,通過普查評估,分類指導,建立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加強對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深入實施《浙江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和法規。其次是鄉鎮(街道)文化站等公益性崗位要轉換機制,增加投入,深化內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和目標責任制,增強內部活力,優化服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