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仕興
摘 要:紫砂茶具起始于宋,到了明代中葉,逐漸形成了集詩書畫于一體的紫砂藝術。與其他泡茶的工具最大的不同在于, 經過長時期水的滋養,紫砂壺能形成“外類紫玉, 內如碧云”的狀態,于是就有了“紫玉金砂”的名頭,這也是紫砂壺讓眾多收藏者愛不釋手的獨特魅力所在。
關鍵詞:紫砂壺;創作;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029-01
紫砂壺的創作,從原始的實用價值為上已逐漸發展成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兼容并重的和諧融合與高度完美。尤其是在全手工壺的創作上,或以奇趣的造型獲得品賞者的喜愛,或以典雅的陶刻贏得收藏者的情感,或以文化的厚重取得靈犀者的溝通。
一、紫砂陶藝題材要富有想象
擁有一對會想象的翅膀。從學習紫砂技藝入手,傳承、鉆研、領悟、掌握紫砂藝術的真諦,在紫砂壺藝的創作上力求承載文脈元素,營造出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用紫砂語言與觀賞者對話。擁有豐富的想象力,突破已有的設計思路,尋找新的視角切入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紫砂壺設計中,用想象來設計往往能設計出令人驚嘆、意想不到的作品來。如在設計茶具時,我們可以打破習慣的壺嘴、壺體、壺把的平衡關系。茶具中壺把主要起手握作用,而如果拋開這種實用功能,將壺把作夸張處理,增加它的空間尺寸,強調壺把與壺身的空間對比,使壺把從造型的一個局部轉變成造型的主要部分,從而帶給人嶄新的對比變化的情趣。
二、紫砂陶藝創新需立足傳統
眾所周知,宜興紫砂自宋代初創到明代日益成熟,清代繼續發展至今長盛不衰。以其制作技藝精湛,造型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端莊大方等傳統風格而名聞中外,深受廣大紫砂愛好者的喜愛。在宜興紫砂的優秀歷史傳統寶庫中,凝聚了歷代藝人的無窮智慧和心血,永遠是我們年青一代繼承和學習取之不盡的源泉。對宜興紫砂陶藝傳統風格的理解,簡言之就是端莊大方、素面素心、質樸自然。特別是“曼生壺十八式”,它是最經典也是最難學習、最難達到的。很多人在初學的前幾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刻苦學習仿制名人名作上.努力從紫砂優秀傳統中汲取營養,為自己所用。傳承文化的設計, 最為典型的便是集和平時期的文化宣傳和戰爭時期的司令工具于一體的“漢鐸壺”; 吸納文化的設計,最富代表的則是集南洋外銷、東洋外銷和北洋外銷三種學說于一爐的“洋捅壺紫砂”。
三、紫砂藝人需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
壺藝泰斗顧景舟大師在他的“壺藝的形、神、氣”一文
中強調:“壺藝的創新如能做到形、神、氣三者融匯貫通,方可稱為佳作。”精辟地指出:“當我們表現形象時,便會用內涵的精神—氣質來豐富形象的本身。”要達到這一點,就
必需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這也就激勵著制壺家們不時地
學習中國古典文學,以吸收中國文化的傳統精華。
紫砂壺創作的“精氣神”不是獨自孤立的,而是高度融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而且從哲學角度來說,人賴水土以養生,紫砂壺的質地、功用本就有著生命最初的質感和味道,這樣的一種味道本就是最為原始的“精氣神”的味道!正是源于生命的本真,也正是源于原始的需求,我們在創作紫砂壺的過程中,這“精氣神”才是理應追尋的人生態度。
四、壺藝創新需重視與文人雅士的聯系
縱觀宜興紫砂的發展史,歷代文人雅士在紫砂陶瓷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起到過重大的作用,給紫砂以新的形象,注入新的生命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早在明代,紫砂大家時大彬就很重視與文化人的結合,他在后期被文人相邀游歷了婁東(今上海松江),與眾多嗜茶文人學士親密接觸,壺藝風格為之一變,改制小壺。到了清代嘉道間,著名金石書畫家陳曼生與名工楊彭年配合,曼生親自設計十八種壺式,交楊氏親手制作,曼生在楊氏所制的坯上鐫刻書畫,并署“陳曼陀寶”款,從此開創了金石鐫刻、書畫藝術與紫砂壺藝和諧結合的新格調,而獲得了“字隨壺傳,壺隨字貴”,“名工名士、相得益彰”的崇高贊替。
近現代.在紫砂壺藝中多有文人參與紫砂,而出現了名人名品,紫砂佳作不絕于世。如顧景舟與劉海粟、唐云,王寅春與亞明,汪寅仙與張守智等等。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楊永善教授曾說過一句話:“紫砂陶實際上是熱衷文化的藝人與熱愛工藝的文人共同創造的”,這是很精辟而獨到的見解。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作為新一代的紫砂藝人,盡管當今世界文化藝術風格流派紛呈, 但我們悠久的民族手工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我們只有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外來藝術, 加強擴大審美意識和設計理念, 才能開拓出一條屬于我們自己充滿生機的紫砂藝術之路。
總之,情感是創作的靈魂,察是創作的先導,想象是創作的核心,創作精神和創作意識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以興趣為基礎,提高審美意識,培養創作能力。筆者相信,隨著陶瓷藝術交流的不斷深入和加強,其創新將迎來更加繁榮和多元化時代。
參考文獻:
[1]韓其樓.宜興紫砂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2]江蘇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宜興陶瓷公司合編.陶都精華[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8.
[3]姚遷.宜興紫砂陶藝[M].臺北:臺灣南天書局,1982.
[4]陸浦東.五色土新傳[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