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開明
摘 要:宜興紫砂有著悠久的歷史,歷經了近千年的歷史積累,在人類生活的逐漸演變與進步中,有不少器型被淘汰,但更多的卻被保留了下來,有許多還成為了今人追求的經典之作。紫砂這一藝術形式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精華,同時也體現出了華夏民族所特有的藝術精神,以不同時期的審美形象反映著不同時期的文化內涵,以其多樣而又統一的格調,顯示出獨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傳統和民族精神。
關鍵詞:紫砂;工藝;文化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035-01
在20世紀初期,宜興紫砂自營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誕生了一些制壺名家,其中又以馮桂林、汪寶根、蔣燕亭、俞國良、吳云根、裴石民、顧景舟、王寅春、程壽珍、朱可心等人最為著名。他們在宜興紫砂造型藝術的發展中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并屢有新作問世。
紫砂壺以其素面素心和特有的宜茶性,當之無愧地作為茶文化的蘊含。自供春于金沙寺僧學得制陶術而漸起制陶,藝人們以獨特的成型技法,用匠人的慧心賬塑造出了紫砂的心語:“魚化龍”體現了鯉魚跳龍門的美好愿望;“博浪錘”體現了化干戈為玉錦的美好愿景;“蝶雙飛”體現了梁山伯祝英臺凄美的愛情故事.......款款紫砂壺,載賦了藝人們內心流淌的激情,將無形的情感以有形的型體抒發出來。真的是一壺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啊!從紫砂造型藝術的發展軌跡,結合各個時期紫砂壺造型的特點,可看出其演變以展也是有規律的,其造型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不帶裝飾的光貨,這 是最見設計者功夫的作品。第二類是仿動物、植物的花貨。第三類是筋紋造型,其特點是在光貨的基礎上有各式各樣的棱角,多在嘴和把手處出筋。紫砂壺的造型明代的式樣較少,多為圓形、筋紋形風格古拙、渾圓。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紫砂工藝得到了保護及挖掘,重新煥發出新生命,在造型設計上更是千姿百態,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紫砂工以壺為身,壺以精制者言,歷來作為特種工藝品,以紫砂與文人關聯是最為突出,紫砂壺名工受到文士的殷勤接待也是其他工匠所不能及。如時大彬、徐友泉、吳氏、蔣伯、項子京、陳眉公等,這些都說得上交誼純篤。 名流名工會敘一起,有討論壺藝,共創新作;有以自己的書畫詩文裝飾砂壺,后人譽為“名工名士,允稱雙絕”的珍品。
好的紫砂壺,是集材質美、工藝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體的,這是因為作品首先的“形”即代表了生命,明暗轉折,虛實對比,必須有度;其次,通過形象散發出的情趣,即為“神”。氣質,是壺的精神思想內涵,以實質性來表達健康的意境。如果一件新創作的紫砂壺作品只有線條、體積、比例的關系,充其量只是一件實用品。沒有意境的東西,就沒有了生命。
由于紫砂原料材質有別于其它陶瓷原料,故而紫砂工藝有著獨特的拍打成形法、鑲身筒成形法與手捏成形法,當然也包括傳統的拉坯成形法等。可以充分利用紫砂材料特性而進行各種創作與探索,這使得紫砂作品的設計與生存的空間不斷地拓展延伸,所以紫砂行業越來越有活力,優秀作品層出不窮。
紫砂作品與許多藝術品一樣,都以造型與材質的融合來表達創作的思想與意境。紫砂材質包含了不同的肌理與不同的色澤,形質各異的原料在各個作者手里有著不同的設計與妙用。紫砂顆粒的大小會產生出粗獷與細膩的質感,在設計、創作中利用這種效果進行充分發揮,以求達到天趣與藝趣的最佳交融。紫砂藝人對各種原料的調配越來越成熟,采用滲合、調砂、鋪砂、絞泥、鑲嵌等特殊工藝方式,使紫砂作品產生奇特的粗細對比、明暗相交、剛柔并蓄、質樸與艷麗互存的壯觀場面與繁榮景象。
紫砂壺為人所激賞的一大特點就在于其質感的溫潤如玉,具有一種含蓄而隱約美感,由內而外,含而不露。這無疑與中國傳統的玉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美玉所具有的諸多才智和美德是理想化人格的象征,自古就是中國人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身為至圣先師的孔子,就明確地提出了“以玉比德”的思想。而紫砂壺在美學的領悟和追求中就充分滲透了這一思想。其形嫻靜而不張揚,其色古樸而不華麗,其韻雋永而不濃烈,其味深厚而不淺淡。這些特點正是君子德行和人格的隱喻,以樸實自然的神、氣、態之美,傳達著人格化的藝術精神。
現如今談到紫砂壺,人們談論的已經不僅僅只是它的使用性了。作為一個工藝品它的藝術性已經遠遠高出它的實用性,但是兩者之間卻也依舊是唇齒關系。從實用角度上來說其實紫砂壺并非是不可替代物,但是在真正的茶道愛好家眼中,泡制好茶卻依舊離不開一把好的紫砂壺。而從工美藝術角度來說紫砂壺已經具備了一種可以傳承千古的藝術特性,而這特性就體現在紫砂壺精美絕倫的外表以及其上所富含的民族文化特征。
參考文獻:
[1]卞宗舜.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韓其樓.紫砂壺全書[J].北京:華齡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