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婧
摘 要:封閉式小區對城市交通帶來巨大負面影響的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使得城市景觀無法共享、交通擁堵現象無法得到解決、城市土地資源不能充分利,也使得各個封閉小區內部道路不能為大眾所利用,造成了許多“城市病”。而建設開放式小區,則有利于城市空間的合理利用,使得土地資源、交通資源等的充分利用,這樣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病”,而且能形成一個開放、共享、有活力的城市環境。封閉式住宅小區的開放化、公共化,必將要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主流。
關鍵詞:開放式小區;封閉式小區;資源分配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050-02
2015年12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會上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城市發展理念,提倡建設開放式居住小區。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經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
一、制約城市資源合理分配的原因
我國的封閉式小區歷史要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單位家屬院這種建設形式的出現。到了九十年代,開發商為了所謂提高環境品質,正式出現了封閉式小區。此時,從與單位同事扎堆的居住,變成更加自由、分散和多元化的居住。封閉式小區的發展既有文化原因又有歷史因素。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圍墻社會,長城、圍墻、院墻代表著“劃界定紛止爭”“惹不起,躲得起”的相鄰哲學。到現在的中國人仍然普遍的認為“柵欄越高越安全,封閉越嚴越高端”。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圍墻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圍墻在中國人心里不僅關系著家庭的安全與舒適,更關系著家族的興旺和衰敗。所以封閉式小區的發展是必然的。不可否認的是,封閉式小區確實給人們帶來了一個安靜、安全、舒適的生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社會和諧程度的提高,大量封閉式小區的存在又確實造成了城市空間的緊張。一座座小區林立,猶如一座座封路大山拔起,讓本來就緊缺的公共道路資源難以延伸到城市的各個角落。特別是隨著大面積用地開發越來越普遍,寬馬路、大廣場、超大封閉社區越來越多,彼此不關聯,公共服務設施不共享,會形成很多斷頭路,道路的線密度就比較低了,間隔就比較大,導致城市路網循環不暢,道路擁堵愈發嚴重,形成了城市病。
長沙市政府想盡辦法緩解交通壓力,打通外環路,架起高架橋,修建地鐵站,規劃應急道,車輛限行,首創中國獨一無二的“全城人車分流”人性化道路布局系統,湘江世紀城的整個地下層、近百萬平米的面積全部架空,設置市政交通層和地下車庫,但是交通擁堵“頑癥”仍未根治。特別是在一些特大城市、繁華地段,道路猶如一個巨大的停車場,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也給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尤其是城市用地規劃不合理埋下了長久的潛在隱患。
事實上,封閉式小區的不斷出現,雖說合法合需,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卻也是一種“變相掠奪”公共土地和道路資源的問題。試想,倘若再過上若干年,越來越多的封閉式小區是不是就會像“軍閥割據”一般,將城市緊缺的土地和道路資源瓜分完畢,而讓主干道成為了“中國式道路交通網絡”的代名詞?在購車不是夢、一牌卻難求的今天,恐怕封閉式小區的四處“封路”,已經成為了道路交通網絡化合理化便捷化難以逾越的障礙。所以,推廣街區制度,引導小區開放,從前瞻性全局性角度出發,其實也是公共資源的重新調整、各方利益的重新調配,并且也正是到了需要“開放公平”的風口。
以封閉式小區長沙湘江世紀城為例,湘江世紀城是由世紀金源集團投資興建的超大復合型地產項目,占地面積約10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400萬平方米,商品房數量約20000套,規劃入住約6萬人。根據長沙市2005年9月29日出臺的《十一五住宅建設規劃》明確指出,此區域功能定位以居住及文化娛樂為主,配套金融等服務設施的文化居住片區。
湘江世紀城擁有約6公里長、約60-100米寬的湘江風光帶。400萬建筑面積、3.5 容積率、城北臨湘江一線江景、以及據江為己有。如此黃金地段,400萬的大盒子一扣,臨江的湘江路為之一斷,小區架空而立,這么大范圍內的交通隔絕于城市,對城市交通帶來巨大負面影響的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二、建設開放式小區對促進城市資源合理分配的途徑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城市建設已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建設開放式小區,有利于公共資源共享。從我國城市發展現狀看,封閉城市小區帶來了不少社會弊端。首先,阻礙了人們生活中正常交流與協作,制約了包容、開放社會心態的形成,不適應建設現代化文明城市的需要;其次,各小區畫地為牢、相互封閉,無法形成公共資源使用最大化、節約化及公共福利享受普惠化,加劇了不同小區之間的思想文化分割及等級分化;再次,封閉小區給城市公共交通及其他方面建設都帶來了障礙,影響了城市發展活力和開發潛力,尤其不利于城市多功能輻射,不利于消除各種 “城市病”。
(一)建設開放式小區,有利于城市景觀資源的共享
湘江世紀城擁有約6公里長、約60-100米寬的湘江風光帶。精心打造的這片瑰麗風景、創造最具特色的湘江風景,強調湘江風光帶的文化內涵,將所屬的湘江風光帶設計為懷古惜今(精品開放式公園園區)、繽紛四季(精品花木景區)、漸行漸悟(自然風格景區)三大景區,多角度體現湖湘文化的精彩。如此精心設計,如此黃金地段,作為湘江世紀城的天然私享花園,把城北臨湘江一線江景、據江為己有。只為小區內6萬人服務,長沙市其余七百多萬市民無法臨此江岸,如此做法不符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倫理基礎,不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而應該將此黃金地段打開,建設成開放式小區類型,這樣將有利于城市景觀資源的共享,而且可以促進階層和諧,降低仇富心理,減少階級矛盾。
(二)建設開放式小區,有利于交通資源的共享
封閉式小區對于城市交通而言,無異于一個個“攔路虎”。離湘江世紀城300米左右的城市主干道芙蓉路貫穿北區、市中心、南區,與規劃建設中的湘江大道毗鄰,連接新河三角洲區域、金霞開發區。湘江世紀城中一些傳統街道的小路,本可以充當為主路分流的“毛細血管”,緩解主干道高峰期交通壓力,卻被封閉小區堵死。“拆墻”的重要意義在于清除城市交通路網栓塞,暢通城市“毛細血管”。開放小區既實現了內部道路公共化,使城市路網稠密,四通八達,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停車泊位,為城市主干道承擔起分流、緩解、脈沖作用,特別是有利于防止末端堵死,對外無障礙,對內無阻擋,形成一個“通透式”、“互動式”的通道格局,有效提升道路通暢。
(三)建設開放性小區,有利于節約土地資源和形成有活力的城市生活
《意見》指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而打開封閉式小區,使其成為開放性小區,能促進住宅與城市公共空間的緊密聯系。世紀城周邊區域的新世紀大道、金馬路、江畔路、盛世路、金霞路等區域路網貫通,保證出行的暢通。而封閉的邊界簡單地將小區內外強行分成兩個隔絕的空間。這樣的分隔降低了公共空間的可達性,造成城市公共空間活力不足。住宅小區內供人活動的場所,由于不允許外人使用,也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空間。“城市的各個小區成為游離的狀態,失去本應有的緊湊高效的特點,從而不可能形成活力的城市生活。”
(四)建設開放式小區,有利于小區道路資源共享,加強火災救援行動,減少傷亡人員
世紀城區域內規劃的位于地下經一路、經二路、金泰路等區域市政路,內部結構復雜、業態多元、人員密集的城市綜合體井噴式涌現,誘發火災的不確定因素多,火災負荷大,著火后人員疏散困難,極易造成群死群傷和重大財產損失。開放小區在疏散通道和疏散空間上優于封閉式小區,既為小區內和其他區域人員提供了逃生通道和場地,也有助于縮短疏散時間,緩解人員擁擠或次生傷害,減少災區人數,在預防小火大災、就近構筑城市自救逃生體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有效保障公共安全。
三、建設開放式小區的意見與建議
住宅小區的開放化、公共化,必將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主流。在現階段,如果我國要打開封閉式小區的圍墻,來做城市的規劃,恐怕最開始還要打開人們心中的心墻。主動順應潮流、搶抓機遇,讓小區開放為公民生活帶來盡可能多的“實惠”與“便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加強治安管理,做到沒有圍墻也能防偷盜
小區對外開放,很多業主都關心治安問題如何得到保障?如果今后推行街區制,這對物業服務企業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現在小區安防的第一道防線是在小區大門口,今后如果拆除圍墻開放小區,整個樓盤內的道路全部向城市開放,住宅的安全防護體系后退至單元門口。隨著社區變小,安保人員幾乎可以認識所有住戶,生人的闖入會極大的提高警惕性。另外,開放式小區建設意味著很多社會管理職能重新回歸政府,政府部門需要在治安管理、鄰里糾紛等社會問題上投入更大的財力,人力,物力。
(二)建設開放式小區,應保證業主的正常休息時間
湘江世紀城作為高檔封閉式小區,要開放首先會一定程度上損害業主的利益,晚上休息時間是否依舊車聲嘀嘀作響?周末休息的大好時光是否會被人群的嘈雜聲吵醒?飛馳而過的汽車、電動車是否會對散步的老人小孩造成威脅?這涉及到深層的利益調整,要在業主權益和公眾利益間找到平衡點,例如設置道路開放時間,入居民區范圍限速通行,保證業主正常生活不被打擾。
建設開放式小區是一個逐步實施的過程,也會分類實施、差別處置,尊重業主的意愿和選擇。尤其重要的是,城市是所有居民共同生活的地方,每個市民都應提高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發展趨勢和經驗的認識,積極主動參與到實現城市健康運行與和諧發展之中。正如中國老話所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四、高瞻遠矚
當前,城市發展正處在求變、轉型的關鍵時期,伴隨著城市發展模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人口結構變動,以及一批結構復雜的高層建設使用,對社會資源浪費比較大,在資源的合理分配方面面對著很大壓力,這警示我們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嚴標準堅守底線,自覺將節約資源、合理分配資融入社會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常態,做到常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不斷研究新情況,思考新問題,把握新特點,切實增強工作的前瞻性、預見性,著力使開放性小區觀念深入人心,理解、支持建設開放性小區,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城市發展理念成為中國城市建設的核心理念。
參考文獻:
[1]張庭偉.城市化作為生產手段及引起城市規劃功能轉變[J].城市規劃,2002(04).
[2]于泳,黎志濤.“開放街區”規劃理念及其對中國城市住宅建設的啟示[J].規劃師,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