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蓮
摘 要:本文以泰國王室主導下的工藝美術培訓為分析對象,探討如何調動社會勞動力創造出更高的勞動價值。產業化的泰國工藝美術培訓對我國高等教育中的藝術教育如何實現課程實踐的轉換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藝術教育;泰國工藝;工藝美術培訓;實踐性課程
中圖分類號:J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080-01
泰國旅游業是世界旅游業發展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其中的典范不得不提以泰國的手工業制品為代表的泰國旅游紀念品,其琳瑯滿目的藝術審美和種類繁多的產品項目蜚聲海外。筆者日前曾去泰國考察,在考察過程中驚嘆于其藝術教育產業化的完整性和專業性,其國家對藝術教育的支持態度更是值得國內教育者學習。
泰國手工業擁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如漆雕、象牙雕刻、金銀器雕刻、寶石鑲嵌等工藝品就有著獨特的味道創造出很多傳世佳作,如白居易《驃國樂》中有“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斗藪龍蛇動。”這樣的詞句,贊頌驃國舞者的技藝時也對古代泰國的手工藝進行了側面描寫。但由于歷史變遷、政治戰亂、以及經營者經濟狀況不善等原因,使得很多傳統工藝面臨失傳。
泰國大部分國土處于熱帶季風性氣候帶,終年炎熱,山地丘陵較多,適合耕作的平原較少,城市化程度相對較低。數據顯示,泰國目前擁有6000萬人口,其中84%的人口居住在農村,10%居住在曼谷,剩余4%的人口居住在其他城市。泰國國王和政府大力發展旅游業,重視環保,幾乎沒有重工業也無力發展。泰國國民福利較高,就業壓力并不大,并因是佛教國家,大多愿與人為善,缺乏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泰國國民普遍不愛讀書,對財富的累積與消費的態度,用一句泰國俗語“賺三銖花五銖”可以概括。所以上世紀中葉之前泰國的農民幾乎都是靠天吃飯,一旦發生洪澇、旱災或其他自然災害,其生活就難以為繼。
基于這樣的泰國國情,1976年泰國王后詩麗吉倡導成立了“王室扶助傳統工藝基金會”,用這項基金建立工藝技術培訓項目,招收泰國當地農民尤其是偏遠地區生活窮困的農民參加培訓,教授他們傳統手工藝技藝。一方面可以授之以漁,改善農民的生活現狀,增加經濟來源,保障他們的生活盡量不受災害影響。另一方面,復興當時處于衰退狀態的泰國傳統工藝技術,如養蠶、搖紗、印染、紡線織棉、木雕等。經過三十余年基金會的不懈努力。目前,該基金會擁有5萬余名工作人員,并且在曼谷吉達拉宮和大城府邦塞分別設立了兩家民間藝術和手工藝培訓中心。泰國如今的傳統工藝技術產業非常發達,專業性強,作品精美,依托于泰國業已形成品牌效應的旅游市場,擁有廣大的客戶群。無論游客去泰北的清邁還是南方的海島,都可以看到各種手工藝制品,如泰絲紡織品、寶石工藝首飾、大象皮具等。
筆者在考察過程中最印象深刻的是Ananta博物館和王后紡織品博物館,其中展示了大量國王御座、甲蟲殼鑲嵌作品、泰絲刺繡壁畫、王后禮服等精美絕倫的藝術品,隨后的參觀的寶石中心,更是有現場寶石首飾鑲嵌制作。向導介紹這些技師都是王后手工藝培訓中心已經畢業的學員。吉達拉宮王后手工藝中心從邊遠地區挑選貧困農民進行培訓,中心制作的工藝品包括金銀烏銀鑲嵌、金屬鑲嵌、金銀器、琺瑯、藤編籃筐、木雕、甲蟲翅翼點翠、刺繡和織錦等。學員參加培訓完全免費,中心擁有學員作品的所有權和銷售權,對于成功的作品,會給予獎金獎勵。
除此之外,1985年泰國設立了“國家藝術家”獎,為的是建立國家藝術家名錄,鼓勵在藝術領域有突出貢獻的藝術家,同時在國內、國際推廣其優秀作品。文化廳每年都會評選若干泰國藝術家并授予其“國家藝術家”稱號,同時舉辦獲獎作品展覽和演出,使優秀文化藝術得以充分傳播。獲獎者可以獲得每月2萬泰銖政府津貼、每年10萬泰銖醫療補助、每次發證公共災害時補償5萬泰銖等津貼,以及“傳記著述費”12萬泰銖。
泰國王室和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上極為重視。他們注重引導民眾學習各種技藝,推動傳統手工藝復興,提高民眾對民族文化價值和重要性的認知。在泰國,王室的神圣和權威是不容侵犯的,泰國王室也“利用”自身在民眾中的巨大威望來“勸學”,泰國公立大學在全國高校中只占四分之一的比例,公立大學學生畢業典禮時,王室成員會親自到場參加學生的畢業典禮,并為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以資鼓勵。筆者在去Ananta博物館參觀的路上曾遇到路旁守候的群眾,他們手捧禮物、席地而坐、神情焦灼,在請教向導后筆者才得知,這些民眾是在歡迎即將到來的王室公主,這位公主會為附近某高等學院畢業生頒發證書。而這些民眾中相當一部分甚至從偏遠地區趕來的,經過漫長的旅程顛簸和等候,只為了看公主一眼。在泰國王室的大力宣傳下,現在大部分國民都會鼓勵自己的子女進高等院校深造。
從泰國教育來看,王室和政府對教育的重視態度是值得國內教育界學習的。在泰國工藝美術教育領域里,產業鏈的結構已經形成,而且有著良好的循環:學員通過學習精湛的技藝,可以讓自身勞動力產生更高的生產價值,改善自己的生活現狀;培訓中心也可以通過售賣學生作品獲得更多的資金,用其收入來支持中心運轉;已畢業的優秀學員可以在基金會旗下的工廠、公司任職,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更優秀的學員可以從助教做起參與技藝的傳授。可以說泰國工藝美術教育是在將學生的技藝嫁接在世界的市場中,在實踐中磨練技藝,接收市場的檢驗。
參考文獻:
[1]聯文.泰國構建非遺保護傳承立體格局[N].中國文化報,2015-07-06.
[2]和勇.泰北山地民族旅游手工藝品市場調查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06(06).
[3]吳建友.泰國人民愛戴的詩麗吉王后[N].光明日報,200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