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雄
摘 要:電視文學要有深刻主題意蘊,并通過多樣化表達手法實現預設主題。《百花冢》以精致維美的電視語言成功構建了人文情愫和文化主題,通過多極化表達手法成功實現了潛在的拍攝意圖。
關鍵詞:電視文學;表現手法;多極化
中圖分類號:J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130-03
作為20世紀末期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電視文學稟具多重美學特征,將文學作品以聲畫結合的方式進行詮釋,通過多元化的屏幕造型手段和表達形式,對文學作品進行藝術化的再創作,形象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抒發感情,帶給受眾別樣的文學審美情趣。
富于傳奇色彩的嶺南掌故——“百花冢”,是堪比“梁祝”的廣州本土愛情故事。電視文學《百花冢》是南方衛視都市頻道精心打造的洋溢著人文關懷、文化底蘊和本土特色的的文藝專題片,作品定位于“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與精美呈現”,“對一段精彩嶺南文化掌故的及時打撈,既有歷史文獻價值,也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片子通過講述這位已被遺忘的嶺南本土女詩人蓮花心性,傳奇一生的故事,展現了嶺南文脈的源遠流長,傳播了人性美的正能量。作品的謀篇布局和講述方式精致獨到,提升了全片的立意”,①《百花冢》榮獲2013年度廣東省廣播電視節目獎電視文學一等獎。
作為電視文學《百花冢》的導演,本文度圖以主創人員視角,通過對《百花冢》打造精品之路的點滴感悟,探討電視文學的主題構建和表達手法。
一、情境講述,唯美還原,成功實現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與精美呈現
(一)堪比“梁祝”的嶺南掌故
“百花冢”是明朝廣州才女張喬之墓(屬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張喬(1615~1633年),即張二喬,字喬婧,又名張麗人。其為明朝末年廣州一歌妓,工詩琴棋書畫,尤善吟詩畫蘭。雖身在煙花巷,卻潔身自好,不趨炎附勢,不奉承權貴,其平生結交多是愛國憂民的仁人志士。與嶺南詩人彭孟陽暗生情愫,有意締結百年之好,無奈紅顏薄命,年近十九香銷玉殞。張喬死后,彭孟陽將其葬于白云山梅花坳。出殯之日,廣州騷人墨客前來送葬者百余人,各執一花,環植其墓,并各賦詩一首以寄哀思,于是張喬墓百花環抱,故名“百花冢”。每逢春秋佳日,羊城仕女多蒞臨吊祭。因年代久遠,百花冢早已湮滅,今墓與碑已蕩然無存,其舊跡被發現于沙河梅花園某招待所內。
(二)高規格的文藝專題片
電視文學《百花冢》是“史上第一部關于百花冢的專題片,講述的是‘一位風華絕代的晚明傳奇才女,一個四百年前的廣州愛情故事,一群靈魂皎潔無塵的花城兒女,一次空前溫馨美麗的行為藝術,一段專屬云山珠水的風雅往事,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懷念和祭奠,旨在彌合觀眾和歷史記憶之間的斷裂。”②對于這樣一部承載著花城人集體記憶的小作品,我們傾注了他人難于想象的辛勞和汗水。由于作品定位于“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與精美呈現”,自然涉及“百花冢”相關史料物證的收集和展示。《百花冢》堪稱廣東史上最高規格的文藝專題片。百花冢遺址位于軍事管理區內,我們費盡周折才終于拍到鏡頭。“成品僅15分鐘的文學片《百花冢》,從審批到拍攝,牽涉到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物局、省博物館、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市白云區委宣傳部、廣州市白云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廣州市白云區文廣新局文遺辦和能仁古寺等十家單位。其中可見我們是花了相當功夫的。”③因拍攝涉及國家級文物和軍事管理區,審批程序極其繁復,可謂千辛萬苦,我們先后拍攝到了省博物館、廣州藝博院、省立中山圖書館的極其珍貴的館藏文物,包括張喬書畫真跡、遺著善本,其中的國家一級文物之前從未有媒體拍攝過。
(三)文化掌故的成功藝術還原
電視文學《百花冢》選題申報獲得頻道通過后,主創人員開始收集資料創作腳本,先后四易其稿,最終將作品定位于“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與精美呈現”,完成了電視腳本創作。本著打造精品的宗旨,《百花冢》從節目策劃創意到拍攝到后期制作可謂苦心孤詣,殫精竭慮。一分努力,一分收獲,我們的艱辛努力終于獲得了回報,《百花冢》榮獲2013年度廣東省廣播電視節目獎電視文學一等獎,“該片文辭雅達,男聲解說,女聲吟誦,聲韻傳情。主創者還特地原創了主題歌,啟用了演員情景再現、三維動畫再現乃至飛行器航拍等手法,把這位明朝女詩人的身前身后事還原得真實、唯美、感人。”應該說,電視文學《百花冢》對“百花冢”這一歷史文化掌故題材的藝術定位和展現是成功的,節目播出后,觀眾紛紛留言說:“我流眼淚了,這個作品真有感動到我!”“拍得實在太美了!太喜歡了!”“想不到腳下的土地居然發生過這么感人的故事”。
二、提煉升華主題,淬取文化品質,成功打造富有人文關懷和文化底蘊的精品之作。
“百花冢”是具有濃郁嶺南風格的文化掌故,“之前廣州也推出過同一題材的話劇《冢愛》,其定位是‘廣州的梁祝故事。我們創作的電視文學《百花冢》,強調了‘大明王朝衰落、滿清勢力入侵的動蕩背景,并突出女詩人張喬與節烈文人們的友情,讓片子擺脫了‘佳人才子苦戀的俗套和狹隘,讓片子主題更深刻,更具備歷史厚重感。”
電視文學《百花冢》高度重視主題的提煉升華與文化品質的淬取,它不是簡單地“講古”(說故事),也不是簡單地“啖詩”(品詩),它象精心漫撒一張密細的網,一點點打撈“歷史碎片”中儲藏的文化基因和人文依歸。作品將“‘一段四百年前的廣州愛情故事分作雙線敘述,一條線是張喬與寒淡書生彭孟陽堪比‘梁祝的凄美情史,一條線是張喬與南園詩社‘忠明反清諸君唱和的文壇韻事,塑造了‘一群靈魂高貴的花城兒女”。因而獲得廣大觀眾的高度共鳴。
立足本土文化,探尋本土族群精神歸宿是南方衛視近年來打造文藝專題片的一大特色。例如《嶺南記憶之粵韻》,站在學術高度將嶺南文化梳理為“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三大支脈,將“沙灣廣東音樂”、“潮州工夫茶”、“梅州客家山歌”這3個國家級“非遺”文化項目分別納入這三大支脈進行演繹,詮釋出極富嶺南韻味的文化品質和審美價值,播出后引發強烈反響。應該說,南方衛視能夠連續多年蟬聯廣東省廣播電視節目獎電視文學一等獎,與其電視文藝作品的文化品位與審美價值有關。
在創作實踐中,我們深切感受到,在多屏時代語境下,電視文學創作應樹立精品意識,應該關注人類的心靈世界和精神層面,追求偏于唯美的文化品格,擁有更高的人文精神與文化格調,走一條更藝術、更文化的道路,才能提升作品的關注度和影響力。我們相信,當下廣大受眾比任何時候都渴求文學藝術,更需要堅實的精神寄托和仁厚的文化家園,新媒體時代電視文學完全有足以生存的夾縫空間,這也是南方衛視近年來之所以選擇高品位文藝專題片創作常抓不懈的初衷和動力所在。南方衛視近幾年的實踐表明,富于人文關懷和文化底蘊的電視文藝作品,深受廣大觀眾喜愛,有很大的社會效益和市場發展空間,未來電視文學大有作為。
三、畫面語言媲美大片,細節處處精雕細琢,成功鍛造表達細膩與造型驚艷的奢華之作。
針對《百花冢》“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與精美呈現”的創作定位,我們總體的創作思路是融入情節化的敘事方式、生活化的講述立場和以觀賞為出發點的畫面追求。
首先,《百花冢》的文學腳本本身就是一篇精致唯美的文學作品,文辭優美,意境空靈,極富藝術感染力。
例如:
“不舍晝夜涌動著浮艷的氣息”、“火點燃了火,水融進了水”、“一個灼灼盛開的傳奇”、“花海已枯,墳碑已毀,空遺妝臺石一方”;
再如:
“她是一朵荷花,天性高潔,奈何淪落于淤泥;她是一剪梅,才貌傾城,卻孤立于萬物肅殺的蒼茫天地間;她是那早發的花蕾,先天體弱,如何抵得住命運的倒春寒?”;
還比如:
“這是一個美麗的葬禮,也是一個神圣的婚禮!愛無關貧富,情不拘陰陽。百花作證,百人獻禮,書生與花仙子矢志不渝”、“百花冢,何日才能恢復那融化冰雪的花容?這一份花城人曾經的集體記憶,何時才能被那沁人的花香徐徐喚醒?”
……
作品中這些彌漫著深郁文學墨香的文句,伴隨著精致細膩的面面,沁人心脾的藝術感染力撲面而來。
其次,《百花冢》的電視畫面語言堪比電影大片,其造型技巧之細膩與節奏推送之完美令人驚艷。例如:
【特效】“家”頭丶,變成淚珠,滑落成“冢”
(黑白鏡頭)香煙繚繞,蝴蝶翩躚
【字幕】戀有緣無份 婚有疾而終
【情景再現】閃回張、彭水中甜蜜倒影→花瓣落紅,倒影破碎→彭仍空攬→驟察佳人不在后→悲愴仰天…
(一組飛快的蒙太奇鏡頭)
【情景再現】彭低頭寫詩→翻閱《蓮香集》中的《惻惻吟》→
【情景再現】彭隨寫隨扔詩卷→《惻惻吟》從第1首速翻到第50首→
【情景再現】彭奮筆疾書→定格《惻惻吟》第100首
【字幕】彭孟陽悼亡詩《惻惻吟》一百首
第三,與一般同類型作品相比,《百花冢》對主人公作品的展現方式是別具匠心的。《百花冢》呈現了張喬在送黎美周北上詩卷中的題詩、詩作《無題四首寄呈彭孟陽》、《采蓮曲》、《孟陽約予同濟瀧水為他侶促即解維留詩見意》、《妾薄命》、《東洲寄孟陽》、《漫述》和畫作《蘭花圖》,還有彭孟陽悼亡詩《惻惻吟》一百首等,《百花冢》選擇以高清畫面方式,清晰呈現了多件國家級文物及古籍善本,包括廣州藝術博物院藏的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南園諸子送黎美周北上詩卷》、廣州藝術博物院藏的國家三級保護文物張喬畫作《蘭花圖》、中山大學圖書館藏的《蓮香集》“張喬墓圖”和省立中山圖書館藏的張喬作品集《蓮香集》等,當這些珍貴的文物、古籍一一展現在面前時,觀眾能真切感受到歷史沉重的腳步漸行漸近。
第四,《百花冢》的配音解說極為考究。這不單是指特地邀請了國家級的配音解說員參與作品制作,還包括對聲音角色的分配方式。男聲解說,女聲吟誦,厚實的男聲畫外音解說彌漫著歷史的厚重,柔美的女聲詩歌朗誦氤氳著藝術的空靈,剛柔并濟,相得益彰,營造出了美輪美奐的藝術沖擊力。
第五,作為一部電視文學片,《百花冢》專門創作了原創主題歌《百花深處》,并聘請專業歌手演唱(男聲、女聲各一首),聘請了專業演員扮演張喬、彭孟陽作情景再現,動用了八軸飛行器航拍百花冢遺址白云山梅坳全景,后期制作使用了CG動畫摸擬再現百花冢當年姹紫嫣紅、彩蝶翩躚景象……等等,基本上影視制作所使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在《百花冢》都能找到它的蹤影。這對于一部時長僅15分鐘的電視文學作品來說,無疑是十分“奢侈”的做法,而正因為如此用心,才實現對“百花冢”這一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與精美呈現,成就了《百花冢》這部精品之作。
縱觀整個作品,《百花冢》鍛造精品的良苦用心體現在作品的每一個細節。這里單舉一個例子,片名“百花冢” 三個字特意采用了彭孟陽蒼勁有力的手書隸體書法,我們特別作了精心的特效處理:“家”字頭上的丶,變成晶瑩的淚點,愴然跌落下來成為“冢”字——悲愴哀慟,撼人心魄,與作品主題相襯托,形成強大的視覺沖擊力。
四、結語
電視文學《百花冢》通過情境講述,唯美呈現,提煉升華主題,淬取文化品質,畫面語言媲美大片,細節精雕細琢,成功實現了文化掌故的精心挖掘與精美呈現,精心打造了富有人文關懷和文化底蘊的精品之作。
在電視媒體被娛樂主宰的時代,電視文學在大眾狂歡的娛樂浪潮中遭遇了生存危機,“電視文學的‘生存空間和‘本體特性面臨被壓縮與消解的危險。”南方衛視本著立足本土文化,自覺踐行媒體的文化責任,以職業良知和專業水準默默守望,對文學的審美意蘊大膽作全新形式的演繹和擴張,精心鍛造符合文學本質和時代特征的精品,努力在娛樂風潮甚囂塵上的熒屏世界中,突出重圍,開拓出一方凈土,探尋電視文學在“多屏時代”的生存發展空間。
注釋:
①②余瑞金.2013年度廣東省廣播電視節目獎獲獎作品精選點評[M].廣州:廣州出版社,2014:78-79.
③王宜文.2004年度中國內地電視文學類作品的喜與憂[J].電影藝術,2005(0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