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碧雙
摘 要:技藝精湛的永春紙織畫幾度興衰,險些失傳。永春老藝人黃永源在繼承傳統技法基礎上,刻苦鉆研,大膽創新,從而使永春紙織畫藝術日臻完美。如今的永春紙織畫藝人并不滿足于現狀,都在探索紙織畫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永春紙織畫;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177-02
近看紙痕交織,經緯分明;遠觀縹縹緲緲,猶如“隔簾賞月、霧里看花”初識紙織畫,便被它那如夢如幻的朦朧淡雅之美所吸引。擁有1400多年歷史的永春紙織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歷經千年而不衰,曾與杭州絲織畫、蘇州刺繡、四川竹簾畫并稱為中國“四大家織”。永春紙織畫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歸功于許多紙織畫藝人畢生孜孜以求的創新精神。大伙獨辟蹊徑,將藝術品產業化、藝術化,在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同時,弘揚了這一傳統工藝文化的精髓。
技藝精湛的永春紙織畫幾度興衰,險些失傳。永春老藝人黃永源在繼承傳統技法基礎上,刻苦鉆研,大膽創新,從而使永春紙織畫藝術日臻完美。他打破了“傳媳不傳女、父子相傳,外人不傳”的陳規陋習,公開了祖傳技藝。黃永源的徒弟周文虎繼承并發揚了紙織畫技藝,他創作的《中國古典萬里長城圖》長達百米。2011年5月,永春紙織畫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如今的永春紙織畫藝人并不滿足于現狀,都在探索紙織畫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永春紙織畫面臨的問題
雖說永春紙織畫發展很快,但它的傳承和保護也面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
首先,從業永春紙織畫創作的人員老齡化。目前,永春經營紙織畫的傳承人,年紀最小的都已超四十多歲,而新人們有的技藝還不純熟,有的缺乏耐心與毅力,半途而廢,更有的不想以此為職業來發展等等,使紙織畫技藝已經到了青黃不接的時期。此外,意識守舊。目前有的傳承人還是不愿把真實的技術“訣竅”向外傳出,受“傳媳不傳婿,傳內不傳外”思想的影響。還有一些藝人對革新手段也相互保密,不能形成共贏發展鏈。再者,缺少懂藝術的人才。過去的藝人,要自己創作、自己繪畫、自己裁切編織,自己裱褙、自己銷售。進入市場經濟社會后,不懂繪畫的商人看到紙織畫是“本小、工大、利潤高”的行業,躍躍欲試,千方百計想兼營紙織畫。商人只講經濟效益,不談藝術,違背了價值規律,藝術性的深度和厚度不如前輩。商業意識的存在,使市場復雜化,主次顛倒,藝術變味。
另外,許多紙織畫藝人故步自封,安于現狀,產品更新緩慢。現實中,紙織畫產品的題材老舊,十年前和十年后無大變化,不能適應時人的審美需求。當然,價格高昂也是堵死銷路的致命傷。
二、永春紙織畫的創新
按照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定義,創新可表現為:開發新的產品或者改良原有產品、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開辟新的市場、發現新的原料和半成品、創立新的產業組織。永春紙織畫藝人作為紙織畫創新的主體,對紙織畫作坊的轉型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永春紙織畫之所以能在國內和國外受到廣泛的認同,源于永春紙織畫藝人大膽的風格創新、工藝創新。永春的紙織畫藝人們認識到,要有所突破,必須以開闊的視野,走面向市場加快制作畫產品研發和創新的道路。
(一)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高雅藝術與市場的結合點
尤其是藝術品產業化的舉措,成為紙織畫行業歷史性的創舉。近年來,永春紙織畫藝人非常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善于根據國人文化心理的特點,選擇極具民族吉祥文化意味的形式來展現自身的作品。可以發現,在許多紙織畫藝人的作品中,除了主流的風景之外,更多的是表現福、祿、喜、壽等民間愿望的作品。除了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還運用傳統技藝和現代設計手法,將紙織畫運用到裝飾品開發中去,在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的同時,也促進了藝術品的市場推廣。
(二)重視傳統工藝與先進技術的結合,實現在工藝上的創新
傳統的紙織畫行業由于長期未能擺脫手工織造的束縛,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產品瑕疵較多,另外織物的細膩程度也因此受到相應的制約。而近代工藝的改進,有效地解決了這一系列問題。本人做為紙織畫藝人,也意識到傳統手工織造衰落的歷史潮流已經無法挽回,因此有必要重視借力先進技術,繼續挖掘傳統工藝特色。于是本人也經過多方鉆研,由本人自行研制的平行式提線卷織機,采用現代科技手法制作了長卷、中堂卷軸、裝框壁掛、雙面屏風等一系列形式多樣的藝術精品,這些紙織畫作品也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展覽,頻頻獲獎。這也為傳統工藝與先進技術的結合并創作了一流的作品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三)創新風格的時代傳承和轉變
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高檔工藝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有鑒于此,永春的許多紙織畫藝人更加重視面向消費者的產品開發,在不斷創新織造技藝、渲染藝術效果的同時,積極主動地運用現代設計理念進行創新開發,使紙織畫作品滿足更高層次的市場需求。可以看到,許多紙織畫藝人仍然保持著銳意創新的時代觀念,不斷賦予作品新時代的內容,在產品題材和風格樣式上不斷推陳出新,開發出一系列既有濃郁風格,又富有時代氣息的紙織畫全新作品。
在漫長的探索中,從市場出發,充分利用永春的歷史傳統和旅游業發達的獨特優勢,開發出一系列具有永春地方特色、民俗風情的新產品,包括以鄉愁為代表的旅游紀念品、裝飾品、工藝品等鄉愁文化相關產品;在題材內容上,注重彰顯藝術品個性,擴充和豐富題材。本人還先后多次到北京、上海、廣州、香港,乃至東南亞、德國等地辦展,多件作品被國內外名人收藏,深受好評。我的作品50%外銷,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澳洲的華人華僑客人居多。不可否認,我們這些紙織畫藝人就是在不斷尋求變革和創新的歷程中,獲得了生命的活力。 永春紙織畫悄然革新,已得到市場的認同,本人還在傳統的基礎上突破創新。為了打開市場,我還和永春、福州、廈門、泉州的景點合作,以景區為背景繪畫制作加以推廣。考慮到大幅作品不易于攜帶,就做些小幅的,甚至是更小的賀年卡。
總之,永春紙織畫的成長和發展歷程,體現了一種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這種創新精神不僅要求繼承和發展傳統永春紙織畫文化的精髓,而且強調要充分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在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尋找后續新一代紙織畫作品的創作靈感,不斷創造新的紙織畫產品競爭優勢。而這些正是永春紙織畫行業在發揚傳統藝術、推動經濟轉型中應積極思考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