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友
一般來說,選擇就讀中等師范院校的學生往往都是文化知識基礎薄弱、家庭經濟困難的孩子。他們在之前的學校不是備受冷落就是被打擊的對象,加之現在成為中等師范學生面臨著學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因此其心理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學校要重視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目前中等師范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渴望被認同
中等師范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渴望被認同的時期,他們往往想法奇特,敢想敢做,樂于實踐,渴望在班級眾多學生中去展示自己的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教師和同學們的認可。但這種渴望被認同的想法一旦受到挫折或打擊,他們通常表現為情緒持續低落,產生才能被埋沒的心理,而且無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2.自卑與自負心理矛盾
就讀中等師范學校的學生受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容易產生自卑或自負心理。家境較好的學生進入學校后,自身的優越感通常使他們心理相對樂觀,盲目自信極易產生自負心理,常常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而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比較拮據,極易產生自卑心理,無法真正融入學生群體。由此可見,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最直接的影響。
3.叛逆心理
中等師范學生向往自由,不喜歡老師對其嚴加管束,而且教學中不對等的師生關系也往往導致學生產生叛逆心理。學生希望學校為其提供相對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對于學校而言,自由和紀律本就是矛盾體,再寬松的環境也應有紀律對學生進行約束,所以師生間的隔閡越來越大,也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二、中等師范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等師范學生心理發展尚不完全成熟,作為特殊的學生群體,步入校園時很多學生都存在自卑心理、表現不自信、懶惰情緒嚴重等問題,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加強中等師范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調整學生的心態,增強其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的需要,只有身心都健康的學生才能對生活充滿熱愛具備正常的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對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發揚,我國的教育從古至今都是以人的整體塑造為主,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還應注重塑造學生的人格。加強中等師范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順應時代發展要和教育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如何開展中等師范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采取激勵性教育方式,鼓勵中職學生樹立積極的心態
在對中職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應積極地采用激勵性的教育方式來應對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進取心的現象。一方面,教師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善于發掘學生的閃光點,多使用一些鼓勵性語言,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讓學生切身體驗到被欣賞的感受,從而培養其積極向上的心態。另一方面,要努力為學生創設收獲成功、增強自信的活動平臺,使學生在此類活動中發現自己的優勢,看到自己的進步,并從內心認可自己。
2.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家校攜手確保心理教育質量
父母是學生最大的影響者,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積極調動學校、教師、家長等多方因素,積極地組織相關活動,如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做到與家長勤溝通,及時將學生在學校里的表現反映給家長。無論是學生犯的錯誤還是取得的進步都應如實地告訴家長,使家長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配合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工作,教師也應根據學生家長提供的學生信息合理調整教育方式。
3.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作為學校長期發展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具有積極的宣傳學習意義。學校應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普遍性、豐富性、發展性,在學生團體中開展健康有益的心理教育活動,在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的同時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四、小結
總之,廣大中職院校應該充分認識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積極開展中等師范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筆者從激勵性教育方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構建校園文化三方面對中等師范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相關討論,以期為中等師范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幫助。
(作者單位:安徽省霍邱縣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