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萱提
體育概念的后現代批判與構建
◎吳萱提
運用體育史學的觀點,闡釋體育現象和育發展演變的規律;從事物發展的本質出發,解釋原本依附于勞動、軍事、祭祀、教育、藝術、保健、旅游中的運動原動力,無論從客觀共性上,還是本質上都與有獨立存在的體系,進而得出“身心操控能力構建論”的體育概念。此學術理論可以全面解釋體育發展現象,又能區分開體育與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不同。“身心操控能力構建論”推翻了以往體育概念定義,重新自成體系,演繹體育系統構成要素。
依據認知科學理論,表達式“現實—認知—語言”意為客觀現實經過體驗和認知加工而逐步形成了語言。“體育”一詞即是人們對體育客觀世界的語言表述,一直以來由于體育客觀世界變動不居,因此與之對應的“體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處于嬗變之中。
語言譯介致因。 “體育”在我國屬舶來品。據考證,“體育”一詞直接源自日本,與之對應詞為“Physical Education”,最初日人直譯之為“身體教育”、“體育教育”、“有關身體的教育”,1883年被近藤鎮三簡化為“體育”。此后,1922年隨著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說和體育理論的傳入,我國的“體操”課也改為“體育”課,課的內容由先前的普通體操、兵式體操改為田徑、球類、徒手操、技巧運動和游戲等。這種變化可在官方于1923年公布的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得到確認。
“體育”一詞的產生和應用直接導源于當時教育學說的發展,當時許多教育家和社會學家都主張應當從道德、知識、身體三個方面對兒童、青少年實施教育。即是說,Physical Education一詞最早是從教育學的角度提出來的,按照我國的語言認知習慣應當與“學校體育”相對應。目前,在英語中還存在另一個“體育”(Sport)概念,含義有二:1)體育運動;2)體育項目。該詞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由最初的動詞“使自己快樂”到名詞“各種體育運動及競賽、游戲、娛樂”再到后來的“競技運動、戶外活動和保健活動”。20世紀80年代以來,“體育”(Sport)在歐洲普遍用作廣義體育的概念來使用,并派生出了sport for all(大眾體育)、top sport(競技體育)、lifetime sport(終身體育)等,我國也接受了這一觀點,如《體育科學》雜志譯為sport science。“體育”(Sport)正是從體育學的角度提出來的,它的出現定會促進體育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無庸置疑,現代體育是由西方國家所主導,對體育概念的界定自然也受其國家語言文化的影響,每個詞語含義的形成都存在其歷史文化淵源,我國在引入相關術語時一定要分析其語言文化背景,以便盡量明確術語所對應的客觀實際。
外延廣闊致因。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對象類,即是概念的使用范圍。內涵是概念的質,說明概念所反映的對象是什么;外延是概念的量,說明概念所反映的對象有哪些。二者又具有反變的關系:內涵越多,外延越少;內涵越小,外延越大。目前在體育學理論界之所以給體育下定義仍處于混亂狀態,就是因為其外延太大而致其內涵太小,所以需要高度抽象思維能力才能尋獲其共同本質屬性。
體育概念一直處于變動之中,并且還可以清晰發現:體育是社會學語境下的概念,主體是大眾,主要是工人當中的大批體育愛好者,客體是自身身體,內容是身體活動,目的在于保護身體、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健康水平和工作勞動能力,它屬于社會文化的范疇;另外從體育史學的角度看,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體育的萌芽,如原始社會中對青少年的生活能力、采摘技巧、漁獵技藝的培訓,需要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狩獵武器操作技能等;隨后世界各個民族(部落)都創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用于祭祀、防身、娛樂、休閑、保健、生產、戰斗、教育、競技等身體練習手段,現代體育也大量借鑒這些體育元素,有的甚至直接作為體育運動項目;同時身體的軍事訓練更是貫穿了人類的整部歷史。由此可見廣義體育就包括了原始社會體育、民族(民俗)體育、軍事體育、學校體育、大眾體育、競技體育等體育形態。由于體育外延不斷擴展,體現體育的本質屬性的內涵受到持續擠壓,從而導致了人們更難以把握其共性,混亂與困惑也就在所難免了。
邏輯方法致因。定義是一種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的統稱,了解了定義概念,從中找出定義中的本質和區別于其他事物定義的真諦。《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這本書中對體育的定義是:人們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愉悅身心、保持生命健康的重要方法,屬于教育中重要一部分部分;運用競技的形式,增進人們之間的競爭、協助、和溝通等。有很多對體育定義的描述本身不屬于體育定義項的內容,只是為了補充描述了體育的社會地位和功能。
方法是解決具體問題的門路和程序。在探討體育內涵時應當找對方向與切入點,再按照科學的邏輯要求進行求證,否則不是事倍功半就是不得要領。
體育內涵認知的視角選擇。研究體育學歷史能夠了解到,按照體育現象發展路徑、出現的時間早晚和體育的功能,學術界為體育進行排序定義:原始社會體育→民族(民俗)體育→軍事體育→學校體育→大眾體育→競技體育。現今,體育學越來越受到各國學術接的重視,成為了各國學術界重要的研究學科,所有體育研究工作者承擔解釋、研究體育現象和與體育有關聯系任務,這就要求體育研究工作者,應該多角度、多方面、多深入立體式的探索體育的各項規律。從體育發展水平與深度,從體育發展規模與發展角度綜合分析體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結合體育發展的內涵和定義,從體育的學術領域入手多角度分析,運用以往研究中得住系統論的依據尋找體育現象的共性問題。
現有的體育定義闡釋了體育的多視角選擇。《美國百科全書》這本中對“sport”(體育)的解釋為“一切非生產性體力活動的身體運動,以從愛好和興趣為出發點;以競技為目標;以強健身體為目的得體力活動”。定義指出了生產為目的體力勞動與休閑、競技的體育活動在本質上有著去唄,但是對于體育的定義范圍還是太膚淺,體力活動除了生產以外,還有軍事、祭祀、表演等都需要體力的活動,如果說從運動的動機來分析體育,可以得出更廣泛的定義,因此體力活動僅是體育概念一部分。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體育多動中人也是社會屬性的一部分,因此體育活動是社會實踐,這正好吻合了反對者提出的“實踐”的定義,因此反對者對體育定義和內涵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如果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對體育進行表述,那么體育應該不僅僅屬于這種范圍,不能因此將體育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相區別。我們解釋勞動、軍事、祭祀、教育、藝術、保健、旅游等為例子解釋體育中心的身體活動,這些只是體育的身體活動元素,無法根據這些解釋和區別他們和體育的區別。
體育認知本體論。就體育領域來說,體育現象的本質:是體育定義和諸多提議發展現象等共性的歸納后推理得出的結果。體育包含的面太廣,涉及面太大,想要具體描述出各種體育現象是難上加難,而卻體育定義也是不斷變遷和不斷外延的,想把我體育發展的形式也是非常難的,要因此要區別什么是純粹體育活動和祭祀、防身、娛樂、休閑、保健、生產、戰斗等身體活動是不是體育活動范疇也太難了。復雜的體育發展形式決定體育定義的復雜性,這也是體育本身的本質所在。
體育學一直以來是一項以身體操作為主的學科,體育學較強的操作性教育和我國對體育理論和研究是早期缺失,導致了我國體育基本理論研究滯后于操作性較強的實踐理論,相比從體育的理論研究運用到體育實踐操作中,人們更愿意從實踐中探索體育運動項目中摸索體育理論的總結之后再研究。現階段我國體育學理論研究方面中是從競技體育理論、學校體育理論、體育史這樣一個順序發展的;基本體育理論研究非常差,具體體現在:現行體育理論不能把握體育的本質,不能從體育學的整體學術角度研究體育現象,對體育的第一不準,理論研究因何而談啊;對體育內部各構成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系不了解,找不準體育運動中的共性和規律所在,不會運用哲學的方法發現體育現象的本質區別,理論突破與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現在的大多數體育學術研究都是基于早期的研究結果上得出的,缺乏心得研究方法和有價值的理論研究。因此我建議對體育學的研究應該多領域多角度發展,應包括體育哲學、體育史學、體育理論學、體育制度學、競技體育學、學校體育學、大眾體育學、軍事體育學等學科,這樣既能更好的研究體育理論學科,又能使體育學區別于體育人文學。如同體育院校現有的社會體育專業一定不同于社會中的大眾體育。
借助體育學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運用體育本體論的思維方式發現體育現象去探索發展體育背后的本質和形式。體育存在形式可分為原始社會體育、民族(民俗)體育、軍事體育、學校體育、大眾體育、競技體育。原始社會體育和勞動結合一起的表現形式為疾走、奔跑、跳躍、攀援、投擲,和祭祀或娛樂游戲相結合的有舞蹈,和作戰能力相結合的有偵查、偷襲、伏擊、追擊、格斗等。現在的大在表現形式就豐富多彩了,如保健操、健美操、民間舞、現代舞、拉丁舞、氣功、太極、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極限運動及各項現代戶外運動等等。但是競技體育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純粹的體育競技而存在,項目有田徑、體操、球類運動、水上運動、冰雪運動、重競技運動、自行車、擊劍等。

體育內涵認知的邏輯。形研究體育本質,應該應該借助于邏輯和辯證邏輯的方法,側重于思維邏輯,訊在體育本質的內容和規律,運用邏輯的語言表達體育的本質內涵。現在關于體育屬性的概念大致是:社會活動領域說、體力活動說、身體活動說、文化活動說、社會實踐活動說、社會活動說等,關于體育存在形式上大致是操作性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的對象,既屬于自然又屬于社會的人,社會實踐活動正是體育的屬概念,二者屬于相輔相成的關系。
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進步,在日常生活或各社會實踐領域工作中,智力因素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相應地體力因素在漸次降低,導致身體訓練的需求也逐漸減弱。當身體訓練不再象原始社會體育和軍事體育那樣關涉人類的生存與死亡時,體育就成為了雞肋,然而當“文明病”危害人類健康時,人類又被迫明白必須通過身體訓練、通過體育提高生活質量,于是現代體育勃興。現代體育正是從勞動、軍事、祭祀、教育、藝術、保健、旅游等社會實踐活動中吸收身體訓練元素并加以規范發展為運動項目,從而使體育以科學健身性、趣味娛樂性融入到人類生活之中。顯然地,在現代體育誕生之前,人類的自我身心操控能力達到了最低水準,沒有壓力就缺乏動力(心理惰性)。我國目前體育整體發展水平極不均衡致成顛倒態勢,競技體育由于政治壓力發展最快而一枝獨大,大眾體育基于生活質量壓力仍顯熒熒之光,學校體育因壓力虛置幾乎停止腳步。然而就體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以及體育對于人類的功用而論,學校體育才是重中之重的。
人本主義體育概念。綜上所訴,得出體育的定義和內涵。體育就是人自我操控身心運動的能力水平的社會實踐活動。表現形式體現在勞動、軍事、祭祀、教育、藝術、保健、旅游等社會實踐活動中,只要是具有操控自我身心能力水平的身體活動就屬于體育的范疇。此定義頗具爭議,有人說棋牌類等本屬于文化活動項目也應該定為體育項目,因此體育范疇經更加外延了,存在多種多樣的分類。目前體育現象大致可分為學校體育、社會體育、軍事體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是在校學生參與學習體育學中身心操控能力水平的教育活動;軍事體育是軍人從事部隊組織的身體活動,訓練身心操控能力水平的軍事活動;競技體育是體育的高級形態,它是通過訓練運動員具有最高身心操控能力水平,并在激烈的競賽中發揮最好的身心操控能力,取得優異運動成績的實踐活動;社會體育是人們在業余時間自愿參與各種身體活動,培養身心操控能力水平的休閑活動。總之,體育是以人為本的,同時又依附于人而存在的,是以服務于人體身心操控能力構建為其最終目的身心活動。
(作者單位:中共遼寧省委黨校)
book=91,ebook=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