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
近年來,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盜取、販賣、非法使用的問題日趨嚴重。互聯網時代信息存儲、傳播的便捷性進一步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如何依法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不僅涉及傳統的隱私權問題,更關乎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權利。近日,媒體披露有網貸平臺針對逾期還款者自行制作發布了“網貸黑名單”,將逾期還款者的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聯系方式、工作學習單位甚至親朋好友的個人信息全部公布于網上。據報道,已有累計90余萬條類似信息發布出來。網貸平臺是否有權制作并發布這樣的名單?如果有,是否有必要的限度?
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明確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其他企事業單位應當明示信息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和雙方約定收集、使用信息,不得泄露、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等義務。2014年最高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公開自然人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的應承擔侵權責任。2016年民法典草案二審稿也擬就個人信息權進行立法保護。結合這些規定,我們來分析網貸黑名單的具體邏輯。首先,網貸平臺是否屬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目前,網絡服務提供者含義尚無明確法律界定,一般認為系“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信息或者為獲取網絡信息等目的提供服務的機構”。網貸管理辦法對網貸平臺的定性為:以互聯網為主要渠道,為出借人和借款人提供信息搜集公布、資信評估、信息交互、借貸撮合等服務的信息服務機構。由此可知網貸平臺屬于網絡服務提供者范疇,應受上述法律法規規制。其次,網絡平臺有無權利制作并發布逾期還款者的信息?除發生不可抗力等法定責任豁免情形,一般而言逾期還款行為都構成了違約。部分網貸平臺在合同中約定了其有權在逾期還款超過約定的天數、期數后,將逾期還款者相關信息公布于媒體等條款。
網貸合同由平臺預先擬定并重復使用,屬格式合同自不待言。合同法規定了格式合同條款的說明義務,并規定“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相關條款無效。筆者認為,如果平臺對相關條款通過加黑加粗等方式進行了說明,應認定其盡到了基本的說明義務。而關于類似條款存在無效情形,則應綜合考慮相關條款設定的目的、平臺公布信息的方式等進行考量。一方面,平臺對逾期還款者信息的公布可視為一種聲譽懲罰,雙方在合同中作出了明確約定,借款者應當認識到自己逾期還款行為可能觸發的后果。結合最高法院前述司法解釋第13條的例外規定“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在約定范圍內公開”的信息屬于侵權責任豁免情形,如果平臺僅公布了逾期還款者的逾期還款情形、姓名、經過技術處理的身份證號碼等,一般不應認為是侵權,而屬于雙方合意的行為。另一方面,平臺在相關條款中如果僅是模糊的約定可以公布相關信息,而未對何種信息可以公開、如何公開有明確約定,在借款者逾期后,將逾期還款者甚至其親友的信息全部公開,則有權利濫用嫌疑,違反相關法律法律的規定,相關條款是否有效則應存疑,對他人隱私權等權益造成損害的,則屬侵權無疑,應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網貸黑名單的推出,某種程度上是平臺面對逾期還款行為、無法對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的無奈之舉。但是平臺基于聲譽懲罰施加壓力追償欠款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合同約定的信息發布條款模糊不清、信息發布超過必要限度進而可能發生侵害貸款人或其他非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等問題,亟待加以規范。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央行或其他第三方機構搭建平臺,建立行業風險信息的共享機制,實現逾期還款者的信息共享,打破單個平臺面臨的“信息孤島”局面,避免出現過度發布信息的“私人執法”現象。此外,網貸黑名單也并非解決逾期還款問題的唯一途徑,網貸平臺也可通過司法渠道依法追究逾期還款者的責任,必要對申請將逾期還款者納入人民法院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用更加穩妥的方式處理逾期還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