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宗元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32-01
思想政治課的威力在于真理的力量,傳遞給學生真理,整體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全社會的共同目標。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培養,需要從學校做起,需要政治教師的努力和社會及家庭的密切配合,其中思想政治課更加具有重要的主導地位和意義。不過,初中學生年齡尚小、知識不足、活潑好奇,他們更加樂于接受教師富于情趣的教學。說教式教學讓他們感到味同嚼蠟,因此,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我傾注了全部的情感,效果很好。我的做法如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情境的創設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教師創設情境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設置適當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高漲的熱情。教師可以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故事、熱點問題設置情境;也可以選用一些精彩動人的笑話、趣聞軼事來進行教學,必定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歡樂的笑聲中觀察問題、發展思維、陶冶情操。學生創設情境是指教師有引導他們有目的地布置收集有關資料的任務,并使其在課堂上競相發言,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觀察力,使課堂氣氛活躍,在熱烈的思辯中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
2.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一直以來,大多數教師和學生奪取"考試高分"的捷徑來源于"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這種方式完全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能力。面對課程改革的新形勢,教育要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思想政治課必須走出目前境地。這就要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徹底摒棄應試教育的模式,加強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和運用。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以能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為根本標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既能教給學生科學知識,又能教給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增強行動的自覺性,培養良好心理品質,發展個性特長和道德素質。
另外,教學要增加趣味性,盡量做到以情動人,靈活授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投入始終保持高度熱情,以此感染學生,調動學生情緒,使學生思維和智力活動處于興奮狀態。課堂"活"起來,師生之間的感情就容易溝通,情感共鳴就能產生,從而促進教學的進行。
3.創設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具體來說,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3.1教師要注意課堂氛圍的渲染。初中學生具有感性思維強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運用小品、圖畫、視頻、音樂、演講等直觀手段來渲染課堂,使學生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奇妙的情緒"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表演,模擬不同情境下的情緒感受。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還能讓學生在模擬中獲得親身的體驗,使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在教學"開放的中國走向世界"這一內容時,教師可給學生播放上海世博會的圖像,給學生介紹中國主題館的意思以及里面展出內容,強烈的色彩、精彩的展演、細致的介紹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真實感受到中國對世界的平等、開放、參與的態度,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使學生為建設偉大的祖國而努力學習。
3.2教師要選取鮮活的材料創設情境。在教學政治時,教師需要結合新近發生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創設熱點問題情境,采用把教材中的知識和社會熱點有機結合的方式,處理好理論知識的現實問題,從而使政治教學貼近社會、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為學生所喜歡。這樣做不僅能使學生在課堂上充滿靈性地感悟,樂此不疲地探索,充滿激情地創造,還能鼓勵學生思考探究,點燃激蕩學生思想火花,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實現有效學習。例如,在教學"傳承民族精神"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先給學生播放關于"5·12汶川大地震"的視頻資料,然后提出如下問題:"積極組織抗震自救的災區人們身上體現了什么精神?""從四面八方奔赴災區的志愿者身上體現了什么精神?""為救助被埋群眾把個人安危拋之腦后的人民子弟兵身上體現了怎樣的精神?""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紛紛的慰問和物資支援又說明了什么?""我們各位青少年應該為災區人民做些什么?學習他們精神應該怎樣落實到平日的學習和生活中?"這樣的提問不僅能使學生深入思考問題,還使得學生對于民族精神有了深刻、具體的感知,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更加想建設好祖國,并獲得了更強烈的學習動機。
4.重視學法指導,培養創新能力
政治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創新能力,如社會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調查能力、政治參與能力等。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學生具備鑒別、選擇有關問題的能力,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即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地、能動地參與,凝聚于知識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轉化為個體的創新能力。從學法指導入手,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強調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創新能力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在一定目的和條件下,個體可能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它與一般能力中具體能力是緊密相連的,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因此,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就要與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相結合。
5.重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首先,培養良好的師生情感是對學生實施教學的重要一環。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喜歡發表不同于他人的意見、看法,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發表意見、看法的機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者在教學中自覺創設的教育情境,對學生進行感化和熏陶、潛移化地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思想情感,從而提高他們思想覺悟和品德水平。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并對學生寄予希望,學生就愿意接近教師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學生進步就快;反之,學生與教師之間關系疏遠甚至對立,進步就慢。為了培養良好的師生情感,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平時要經常找同學談心、交流思想,以誠相待,讓學生感到你是一個可親近的人,愿意同你交朋友,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時愿意對你訴說尋求解決的方法。
其次,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年齡特征等,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調查活動、主題班會、演講會、辯論會等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對一些性格內向的、平時很少發言的同學,教師要有意識地讓他們在各種活動中擔任角色,點染其青春的活動力,使其深切感到老師不僅沒有把他們遺忘,而是以更大的熱情關注著他們,從而架起了師生之間友誼的橋梁。
綜上所述,政治教學本身就是需要教師認真學習的課程,教學方法只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手段,學生懂得高效的學習方法和掌握對人生的認知規律才是政治教學的最終目的。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不斷地總結教學方法,我想每個教師應該都可以在政治教學中找到自己的教學特色,我們的教學質量也會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