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蘭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38-02
新課改實施以來,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課標注重學生的知情意行的發展,在內容上強調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思品課上出實效,上出趣味,上出精彩,教材的變化尤其顯著。那么如今生動活潑的課本內容是怎樣在課堂上的45分鐘展示出來的,是否達到德育的效果?如何能讓學生在45分鐘的課堂里不僅能夠積極掌握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思想品德課堂真正發揮德育功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切實的轉變。這就要討論一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了。
1.教學思路要清晰
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師在熟悉教材、研讀教材的同時,會逐漸產生一個如何教的完整思路。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里的"誘導"即是教學思路,誘導的過程即是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體現的過程。一般地說,學生對教材的學習主要是循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的,因此教學思路就有了鮮明的實踐性特點。教學思路清晰,思想品德課就會呈現清晰,學生的思維也會漸漸清晰,從而讓學生獲得創造性思維的啟迪。教師的個人思維品質集中體現在教學思路上,同時又以非常鮮明的個性化色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2.培養學生的興趣
我們知道,學生不是簡單的聽眾,而是學習的主體,是我們世界的未來,我們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我們的教師要放開手腳,讓位于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和諧課堂,讓學生參與到課程建構中。
我們說,思品課不是說教課,更不是副科,是事關學生道德情操形成的主要陣地課,我們教師必須離開說教的講臺,開發和利用學生的社會資源和生活經驗,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從學生實際生活中的遇到的困惑入手,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體系,讓學生的個人行為與社會發展要求保持與時俱進,在"嚴也是一種愛"這一框中,我們引導學生以辯論的形式,分析父母的管教是多好還是少好,這樣學生在辯論中明白了父母的管教是一種高尚的愛,是一種無私的愛,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愛。
在師友同行這一框中,我們課前讓學生進行小小的問卷調查,讓學生參與中了解了同學中間交友的困惑,這樣的課堂就有針對性和指向性,剛好的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和思考未來。
3.注重分層教學
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更注重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一致,弱化知識的記憶和學習,我們幫助學生了解我與他人、我與社會的規范,了解我們的基本法律知識,了解我國的國情和基本國策,我們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歸納思考,討論交流,提高他們參與合作的能力,我們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分層教學,讓不用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獲得不同情感體驗,我們在教學中,安排學生提問,讓滯后的學生發言,幫助滯后的學生解決問題,優先解答滯后生的困惑。
我們把教材的知識點與我們的所見所聞結合起來,與我們社會問題結合起來,與我們的當今國內國際重大問題結合起來,引航學生的思想,不至于與社會失聯。
4.將理論知識回歸現實,感悟中體驗生活
今天的社會發展變化迅速,學生通過互聯網、電視、廣播等渠道多方位地接觸到各式各類的信息,并給他們帶來各方面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敏銳的政治嗅覺,不斷地捕捉各種社會信息和社會熱點問題,不時地觀察學生言行中出現的各種情況,盡可能把握住學生的思想脈搏,了解學生關心的問題,及時補充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例如:在講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會交往——'愛的沖突'"時,課前安排學生自行探討課后的相關閱讀材料:《親情對對碰》《關于成長的談判》;在課堂上,為避免單純地照本宣科,特意引入產生"愛的沖突"矛盾的對立面:父母擔憂式管教與子女抵觸式反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互相交流,最后由老師引導學生化解這一矛盾:轉換角度,理解父母的難處,多與父母談心,實現有效的溝通,讓父母知曉自己的想法,敢于指出父母在言行方面的錯誤和對流行元素的認識不足。這樣的模擬處理家庭瑣事的教學體驗,既讓學生立足課本,又回歸現實生活,充實課內的閱讀素材;讓學生明白父母、理解父母,亦讓學生想方設法與父母多交流、多溝通,知曉自己的心思和心事,化解"我與父母"的"愛的沖突"。
總之,我們的思品課追求的是有效課堂,追求的是一種理想課堂,我們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具有思想與生命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參與我們課堂建構,參與我們的課程建構,讓有效更務實,更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