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碧娜++胡震
摘 要: 佛教文化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特別是漢語產生了深遠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漢語語音理論的影響;二對漢語詞匯有著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量和內容;三是促進了漢語的文體、修辭發展。
關鍵詞: 佛教 漢語 影響
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兩漢交替時,佛教通過西域傳入我國內地,并逐步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政治、經音樂、社會生活及建筑學等,對我國文化,特別是對漢語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文就佛教文化對漢語的影響談談看法,主要從三個方面簡而論之。
一、對漢語語音理論的影響
佛教文化對中國音韻學的影響,主要反映和表現在反切和字母的創造、四聲和等韻圖表的出現和發展等方面。
1.反切:是古人的一種注音方法,用兩個漢字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其聲母,切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佛教傳入中國后,許多印度高僧來中國傳經說法,當時的佛經用梵文寫成,印度高僧要宣講佛經,就要學習漢語。而中國人要學習佛經,首先要學會梵文,梵文本質是一種拼音文字。在這種語言文化的長期交流中,在梵文拼音方法的啟發下,譯經的僧侶和對佛經感興趣的文人們創造了反切法。宋·沈括《切韻之學》選自《沈括·夢溪筆談·藝文二》中曾有記載:“切韻之學,本出于西域。漢人訓字,止曰‘讀如某字,未用反切。”反切法的通行,使人們逐漸重視音節的和諧和聲律美。
2.字母:漢語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最初沒有字母這一說法。據何九盈先生研究,字母緣自梵文摩多(梵文mata),最初由佛門信徒從梵文翻譯而來,傳入中國后,當時音韻學家用它表示聲母。在佛教傳入中國后,一些人就開始采用梵語輔助學習漢語的讀音,從而創新出一種字母標音的方法,而這種方法隨著漢語的發展不斷完善。目前在漢語音韻學史上被多數人認可的漢語聲母,據傳由唐末一個和尚守溫在佛經翻譯的過程中,由梵文字母得到啟發而創造,守溫給每一聲類規定了一個代表字即字母,創造除了三十字母,后人在基礎上又增加了六個。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字母》:“三十六字母,唐以前未有言之者。相傳出于僧守溫,溫亦唐末沙門也。”可見漢語“字母”是受了梵文的影響才創造出來的。所以,佛教可以說為漢語的字母拼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四聲:據陳寅恪先生考證,四聲被明確定為平、上、去、入,是在西漢末東漢初佛教傳入以后,起源于佛教徒轉讀佛經和唱梵音。所謂轉讀佛經和唱梵音,《大藏經》卷十三中釋慧皎高僧轉經師說:“詠經則稱‘轉讀,歌贊則號為‘梵音。”意思是在宣講佛經時,有講有唱,講則為“轉讀”,唱則為“梵音”。學者于景祥提到,“宋齊之后,隨著佛教的盛行,佛經轉讀勢所必須,因為讀經不僅誦其字句,還要傳其音節。詠經為轉讀,歌贊為梵音,漢字單奇而梵音重復,為適應歌贊轉讀,則要求參照梵語拼音,求得漢語之轉變,由此反切之法出現,四聲之學產生”。梵文佛經在頌唱時聲調抑揚頓挫、平仄有致,受這種拼讀方式的影響,當時關注漢語語音的文士們開始研究漢語音節結構,在結合中國五音的基礎上,研究并確定了四聲。
4.聲韻學:是音韻學的分支,由于漢字象形文字的屬性,對于音韻的研究一直不太重視。佛教由于梵文卻恰恰相反,非常重視音韻學。宋代歷史學家鄭樵所著《通志七音略》的序文說:“釋氏以參禪為大悟,通音為小悟。”可以看出音韻學在佛家學術中所占的地位。唐代時候,由于四聲、字母的形成,中國的聲韻學得到一定的發展,約在唐朝時期出現等韻圖表,這些圖標以聲為經,以韻為緯,縱橫排列的排列方式和方法,據考證來源于佛教悉曇章(梵文字母叫悉曇siddham),智廣《悉曇字記》云:“悉曇十二字為后章之韻,如用迦字之聲對阿、伊、甌等十二韻呼之,則生得下迦、機、岣(是金旁);次用怯(是單人旁)字之聲,則生得怯(是單人旁)、欺、丘等十二字……”由此可見,佛教對漢語聲韻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使漢語音韻表達形式更豐富。
二、極大豐富了漢語詞匯量,充實了漢語詞匯系統
1.極大豐富了漢語詞匯。在佛經翻譯的過程中,很多詞語被創造出來,如五蘊、法界、緣起等;佛教譯詞、借用詞也被大量引入漢語詞匯,如佛、魔字、僧、因果、報應、上西天等一些詞語,而且在傳入中國后,很快便突破佛教用意的本來范圍,引申出了新的意義,已經成為漢語詞匯系統的一部分;在翻譯的過程中,漢語中的很多詞匯被借用來表達佛教義理,如心、空、真、關等,增強了漢語詞匯的表現力和生動性。
2.充實了漢語的日常用語、成語、俗語諺語和歇后語等。漢語有自己的原生成語,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衍生出了很多成語。據統計,現代漢語成語中直接與佛教文化有關的就有三百多條,如借花獻佛、牛鬼蛇神、牛頭馬面等。還有一些成語如一絲不掛、三生有幸、三頭六臂等,這些成語的意義雖隨著漢語詞匯的發展意義有所變化,但是透過追溯它們的語源,仍然可以看到佛教文化在漢語成語中留下的印跡,這些詞語已經成為漢語熟語系統的重要部分。
三、促進了漢語的文體、修辭發展
佛典的傳譯輸入了許多新句法,漢語在借鑒的基礎上,在原有的一些修辭方式上發展出了新的句式和修辭方式,如顛倒詞序、排比句法等。僧侶們為了吸引普通百姓,在傳教時經常采用如夸張、比喻、象征、比擬等多種形象語言來吟唱佛經故事。佛典中常用超常而奇特的夸張手法,絕非我國上古三皇五帝傳說可以比擬,這些修辭方式給中國文人巨大的沖擊,被文人廣為借鑒,有助于漢語修辭的發展。
綜上所述,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漢語造成深遠的影響,積極的方面表現在促進音韻學發展,豐富漢語詞匯系統,促進漢語文體和修辭,使得漢語更富表現力和韻味。但同時有一些消極影響,佛教的迷信色彩和因果報應觀表現在漢語詞匯里,這些詞語反過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這人們的思想觀念,關于這點我們需要正確辨析。
參考文獻:
[1]孫昌武中國佛教文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2]黃群.佛教對漢語詞語的影響[J].廣西梧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7
[3]張斌.新編現代漢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