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強?オ?
[摘要]開放性的課堂教學固然有其生成性和拓展性特點,但目標定向性功能依然決定了開放性教學的目標回歸。現針對發表于《中小學音樂教育》“讓‘五分鐘小舞臺綻放精彩”一文中關于“開放性定位”的觀點,以目標定位的視角,提出了新的思考。
[關鍵詞]音樂課堂舞臺表演開放性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360083
最近我拜讀了許建紅老師發表于《中小學音樂教育》2015年12期的《讓“五分鐘”小舞臺綻放精彩》一文,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深刻感受到許老師的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許老師能從一次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出發,針對學生的特點,嘗試運用了“音樂小舞臺”的教學手段,以“開放”為核心,對舞臺表現的時間、內容、形式等作了陳述,文章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但是,對于許老師文中所提到的“小舞臺開放的定位”觀點,我覺得有必要和許老師作進一步探討,以便獲得共同學習的機會。
一、觀點再現——音樂課堂中“小舞臺表演”兩個開放性教學實踐簡述
許老師首先提出了“時間的開放”。她指出:“音樂小舞臺安排在音樂課堂中哪一個時間段不要過于死板,可以全面開放。”她還進一步從“新課前”“新課后”兩個時間段分別進行闡述。新課前的5分鐘是常規的表演時間,新課后的5分鐘是偶爾為之的表演,主要是“在音樂課堂新授內容比較多的時候臨時告訴學生把這節課的5分鐘表演時間放到后面表演。”其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提前完成學習任務,是一種鼓勵性的教學手段,“可以安排班級歌星、小樂手的專場表演活動。”其次是“內容和形式上的開放”。許老師主張內容豐富、開放,可以是唱歌,也可以是舞蹈,可以是器樂演奏,也可以是小品、戲曲等,還可以是各種藝術的綜合。在形式上可以模仿、可以創編、可以單人,也可以多人組合等。
二、目標回歸——開放性課堂教學的理性分析與思考
1.教學手段應具有明確的目的性
音樂小舞臺表演的時間段靈活安排無可厚非,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活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實際而變化教學是現代教學理念所倡導的,更何況課堂的生成性也需要教師對教學的過程作智慧處理。教學目標的定向功能告訴我們,教學中的每一個活動都是有明確的目的性的,也就是說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的功能主要是為促進學生逐步實現學習目標服務的。我們暫且猜測作者安排課前5分鐘的表演是想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但這種導入方式未免費時費力。不僅需要課前根據課的實際情況與學生溝通,學生能否理解學習內容而順應教師的要求也是一個未知數。所以,用這樣的方式導入倒不如直接播放與課題相關的課件或教師的表演來得簡潔、直觀且有效果。
2.課堂拓展的開放不可偏離顯著的核心目標取向
如果我們定位課后5分鐘舞臺“開放性表演”是在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開展,那么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知識的展示與拓展,教師組織課堂學習評價的素材和依據等教學價值便在這段時間盡顯無疑。從教學手段服務教學目標來說,追求表演內容、形式不限的目的是給學生表現自我和展示個性的機會,這對實現學生的學習情感目標是有幫助的。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學生的情感目標建立在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掌握學習方法和把握學習過程而獲得,而不是一味通過毫無目的的自由活動實現的。任何開放性教學過程必須在以教學目標為核心的前提下開展,否則教學必然成為漫無目的的無效活動。如果一味追求開放,學生只是表演一個與課題不相干的小品,或者隨便跳一段他們自己喜歡的但與學習內容無關聯的舞蹈,那么場面再熱鬧,學生表現得再積極主動,也只能說是無意義的教學。
三、范例呈現——開放與目標統一的實踐參考
一位老師在《小雨沙沙》的教學中,設計的教學目標是:①能讓學生用活潑親切的情緒演唱歌曲,并能運用強、弱變化表現歌曲。②啟發學生運用自制教具,表現并體驗自然界中下雨時的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教學中,教師通過播放《雷鳴電閃波爾卡》的音樂片段,引發學生對下雨情境的描述,在不斷的聆聽與欣賞中感知“小雨沙沙”音樂的強弱變化,學生的情緒也伴隨著對音樂的理解與領悟深受感染。最后教師讓學生針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組織表演,其中一個小組中有的學生用塑料瓶有強弱變化地敲打桌面,似乎是水滴下落的聲音,還有一部分學生打著雨傘在一名同學的獨唱聲中舞動著。這樣的教學緊扣目標展開,學生的表演緊扣學習主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鞏固知識,抒發情感,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們的確不能確定標準的開放性課堂教學的狀態,但我們有理由相信課堂教學目標的方向性功能會為我們找到教學的歸宿。借用美國教育家豪恩斯坦的說法,就是“任何一堂課都必須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我們將學生帶到哪里?第二,怎么將學生帶到那里?第三,我們如何確信、判斷學生已經到達那里了?”這對我們每位教學工作者都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啟發。
(責任編輯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