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穎姚昕李海濤李曉花馬小軍
【摘要】普洱地區廣為流傳著在五月五端午期間采食草藥的傳統習俗,本文通過藥市植物調查,同時結合文獻查閱、野外考察等方法,系統開展了端午藥市植物的民族植物學研究,闡述了藥市植物種類、來源、用藥部位、用藥方法、功效等,以期為保護當地食藥文化以及合理利用當地藥用植物資源提供參考。
【關鍵詞】普洱;端午藥市;藥用民族植物學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21-0128-04
Ethnobotanical Study of Medicinal Plants Around the Time of Duanwu Festival in Puer City
LIU Yingying1YAO Xin2LI Haitao1LI Xiaohua1MA Xiaojun1*
1.Key Laboratory of Dai and Southern Medicine of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nnan Branch of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inghong 666100, China;2.Center for Integrative Conservation,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engla 666303, China
Abstract:In Puer city, there ha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arvesting and eating herbal medicines around the time of Duanwu Festival. Based on Duanwu medicinal plants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stud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nducted an ethnobotanical study of medicinal plants around the time of Duanwu Festival in Puer city and illustrated original plants name, sources, medicinal parts, medication methods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This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Medicine Eating Culture conserving and also for rationally utilizing local medicinal resources.
Keywords:Puer; Duanwu Festival; Medical Ethnobotany
普洱是云南“動植物王國”的縮影和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全區植物資源豐富,據《云南藥用植物名錄》、《云南民族藥志》以及《云南重要天然藥物》統計,普洱境內分布藥用植物791種,占云南省藥用植物總種數的3876%[1-2]。普洱地區廣為流傳著在五月五端午期間采食草藥的傳統習俗,筆者通過藥市植物調查,同時結合文獻查閱、野外考察等方法,系統研究了當地端午藥市植物種類、來源、用藥部位、用藥方法、功效等,以期為保護當地食藥文化以及合理利用當地藥用植物資源提供參考。
1普洱概況
普洱(22°02′~24°50′N,99°09′~102°19′E)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平均海拔為1428m,區內河流分屬于瀾滄江、紅河、怒江三大水系,植被類型主要有北熱帶季節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矮林。氣候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具有高溫、高濕、多雨、靜風的特點,年均溫197℃,年均降雨量1353mm [3-4]。
2結果與分析
21藥用植物種類端午藥市交易的藥用植物種類豐富,本次調查共記錄到藥用植物65種,隸屬35科60屬,其中真菌2種,苔蘚植物1種,蕨類植物2種,種子植物60種。對藥用植物所隸屬的科、屬統計表明,含1種的有26科,含2種的有3科,含3種以上的有6科,其中菊科(Asteraceae)有9屬9種,為此次調查藥市植物的優勢科,其次為百合科(Lliaceae)和傘形科(Apiaceae),均有6屬7種,蘿藦科(Asclepiadaceae)有4屬4種,天南星科(Araceae)有2屬3種,茜草科(Rubiaceae)有2屬3種;優勢屬為菖蒲屬(Acorus)、天門冬屬(Asparagus)、茜草屬(Rubia)、茴芹屬(Pimpinella)、仙茅屬(Curculigo)。總體來說,藥用植物種類在科、屬分布上是相對分散的,反應了藥市植物種類組成的豐富性。
從植物生活型看,草本植物最多,有51種,占藥市植物種類的78%。喬木類植物有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 (L) Kurz)、三椏苦(Evodia lepta (Spreng)Merr),灌木有荷包山桂花(Polygala arillata Buch-Ham)、赪桐(Clerodendrum japonicum (Thunb) Sweet)、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木質藤本有南山藤(Dregea volubilis (L f) Benth ex Hook f)、須藥藤(Stelmatocrypton khasianum (Benth) H Baill)、傣百解(Marsdenia tenacissima (Roxb) Wight et Arn)等。從植物生境看,此次調查到的藥用植物有27種主要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山地林下或山谷陰濕密林中,有31種主要見于林緣山坡、田邊路旁、溪邊或村寨附近雜木林中,另有7種植物為當地常見的栽培植物,如紅蔥(Eleutherine plicata Herb)、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等。當地百姓對藥用植物利用的程度和范圍較廣,對野生分布和栽培藥材均有一定的利用。
22藥用部位植物藥用部位從全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進一步細化到樹皮、花蕾、塊莖、鱗莖等,從總體看,以植物地下部位(含地下根、根狀莖、塊根、地下鱗莖等)利用程度最高,有44種藥用植物,占藥市總調查植物的68%,其次為全草/全株藥用,有17種,占藥市總調查植物的26%,其它藥用部位還有樹皮、種子、葉、藤莖、干燥果穗、花序、花、花蕾、果實等,可見當地傳統用藥經驗和知識較為豐富,展現出植物體-植物器官-植物組織的空間層次性。
23用藥方法當地對端午藥市植物以燉食煮湯為主,如藥材土當歸、佩蘭、百合、牛蒡根、小紅蒜、雞肚子根、茴香根等,其功效也不一而足、各具特點。當地傳統經驗認為,端午時節的草藥,根葉肥壯茂盛,藥力大,療效好,而這一天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通過食藥草、吸藥氣,可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一年之中能少生病或不生病,正所謂“五月五,換腸肚”,所謂“換腸肚”,即將數種功效不同的草藥配以雞或豬蹄烹煮食用,以達調養身體、健胃補氣、防病治病之目的,是當地頗具民族特色的食藥文化。其它藥用方法還包括:泡水飲用(如藥材金銀花),泡酒服用(如藥材小棕根、草威靈),內服煎湯(如藥材白花蛇舌草、傣百解),外用鮮品敷患處(如藥材赪桐根、毛大丁草、車前草)等。
24功效此次調查到的藥用植物按功效有清熱類、祛濕類、補虛類、止血類、化血化瘀類、化痰止咳平喘類等,其中清熱類和祛濕類藥用植物較多,清熱類藥材如夏枯草、白花蛇舌草、金銀花、小紅蒜等,祛濕類藥物如馬蹄根、徐長卿、雞肚子根、茴香根等。清熱解毒和祛風濕藥物較多,恰好與端午節正值春夏之交、氣候多變、悶熱潮濕的環境特點相一致。此外,須值得注意的是藥市出售的有些植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如藥材黃藥子以黃獨(Dioscorea bulbifera Linn)的塊莖入藥,具有涼血止血、消腫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用于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咽喉腫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腫,外用治瘡癤[5],但此品具有一定的毒性,需在當地熟悉藥性的草醫指導下使用。
25混用藥材由于藥市藥材來源廣泛,在采集、交易和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混亂,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的現象較為普遍。對于混用與替用藥材,民間常認為其功效與正品相同。如藥材麥冬,其植物來源較為混亂,老百姓見到沿階草屬植物(Ophiopogon sp),凡是下面有點小塊根,就當麥冬用,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是間型沿階草(O intermedius)。而據《中國藥典》,麥冬正品的基源植物為百合科植物麥冬(沿階草,O japonicus D Don)的干燥塊根[6]。混用品與正品功效是否一致,是否可將該屬其它種作為麥冬的替用品,仍需從藥效成分和功效方面加以分析、驗證,類似的混用替用現象還有藥材土當歸、一窩雞等。
3小結
普洱由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境內石山、土嶺、河谷草木盛發,是我國西南地區中草藥材的重要產地之一。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疾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將食療列為醫治疾病諸法之首,而在普洱當地廣為流傳的端午藥市,即為此食藥文化的傳承。端午節上市的藥材品種繁多,以當地新鮮草藥為主,普洱端午藥市既是當地豐富藥材資源的展銷會,也是當地傳統醫藥知識和經驗的交流平臺,更是傳播發揚民族傳統醫藥文化和端午民俗文化的舞臺。
參考文獻
[1] 云南省藥物研究所. 云南重要天然藥物[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6.
[2] 杜瑩. 云南省藥用植物資源分區及開發的初步研究[D]. 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
[3] 云南省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云南調查總隊. 云南統計年鑒(2011)[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1.
[4] 王宇. 云南山地氣候[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5.
[5] 張驥鵬, 高旺, 高慧媛. 中藥黃獨的研究進展[J]. 中國現代中藥, 2008, 10(2): 34-37.
[6]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編輯:穆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