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線李術釵夏忠玉黃煒孫國兵

【摘要】苗族醫藥極具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苗醫藥傳統文化積淀深厚,是我國現存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民間文化項目。以苗醫藥為代表的生物醫藥產業已成為貴州省“五張名片”之一,發展前景廣闊。筆者所在學院在開展該專業建設中對苗醫藥的傳承與創新途徑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大健康;苗醫藥;傳承;創新途徑;民族民間文化
【中圖分類號】R2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21-0125-03
Abstract:
Keywords:
苗醫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尤以其內病外治的療法聞名中外,成為民族醫藥的一枝奇葩。苗族人民長期勞作于深山老林,常會發生骨折、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等,苗醫有其獨特的“骨傷蛇傷療法”;苗族醫藥常與神秘、神奇聯系在一起,民間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藥”之說。貴州有180多家苗藥企業,苗藥品種有150多個,為貴州省苗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苗醫藥不僅為苗族的繁衍生息作出巨大貢獻,苗醫藥更是一種醫學技術和文化傳承。
1貴州苗族醫藥概述
11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苗醫藥2008年國務院發出《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其中收錄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貴州省共有39項(61處),苗醫藥是其中一項(見表1),被列入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的項目都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均是全國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12貴州苗族醫藥的起源苗族是一個極其古老而勤勞勇敢的民族,主要聚居于貴州、湖南、云南、湖北、廣西等省區,以貴州苗族人口最多[1]。苗藥主要分布于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烏蒙山脈等廣大地區。苗醫起源很早,早期的醫藥活動近似“巫醫合一”,隨著苗族人民文化知識的提高,“巫醫一家”的狀況已逐步解體。苗醫基本是個人設診,采取民間行醫的方式,醫護一體,無專門的護理,很多苗醫有自己的傳習所,苗醫藥的產生與不斷發展與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2貴州苗族醫藥傳承模式
21家族傳承作為一種傳統的技藝,家族傳承是民族民間文化的一種重要的傳承形式。苗醫苗藥的傳承方式多以家族內部成員代代相傳心授,注重經驗與實踐,因歷史原因,苗族人民不斷遷徒,多居高山之地,交通不便,信息傳遞受阻,且苗醫苗藥的文字記載很少,無規范系統的醫藥方劑傳承。苗族文化落后,以一種原始和半原始的狀態運行,導致苗醫藥發展緩慢。
22師徒傳承苗醫藥師徒傳承的傳承形式,為師徒“一對一”的形式,由師傅進行手把手的教授。帶徒弟一般第一年是上山采藥,跟著師傅在傳習所治病等等,第二年第三年開始學臨床,如果有醫藥方面的基礎,學起來會容易一些。
23現代傳承模式貴州苗醫藥的現代傳承模式主要依靠學校教育。例如貴陽中醫學院2015年成立了苗醫藥學院,開設了苗藥方向課程,每屆可以教授幾十名學生,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通過學校教育傳承使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到苗族文化,了解苗醫藥的博大精深并熱愛苗醫藥。
3大健康背景下我院對貴州苗族醫藥傳承與創新的對策
31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我院是一個有70余年辦學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衛生類高職院校,不僅重視學生技能的培訓,也重視學生人文素養,仁愛精神的培養,更重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大健康、大扶貧產業,在苗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探索過程中,項目組老師對學院內已種植的苗藥進行了掛牌,分別有:豆收-樟木(8塊)、榜布仰-月季花(5塊)、窩樸翁-何首烏(2塊)、阿龔石榴-石榴(3塊)、都頓-杜仲(5塊)、豆嘎腦牛-黃柏(2塊)、窩乃八降-車前草(1塊)、蛙本反-蒲公英(1塊)、窩杠底-絞股藍(1塊)、窩嘎領-鴨跖草(1塊)。貴陽護理職業學院院領導高度重視貴州苗族醫藥重點專業建設,不斷加強苗藥標本室的建設,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醫藥傳承人王增世的指導下確定了苗藥陳列標本室需要陳列的100種藥材,例如:窩布壩溜[2](大薊)、銳賒蒙(青蒿)、比加槍(金銀花)等。擴增100種苗藥,并增加偽品的數量;投入100萬元建設苗藥種植園,苗藥種植園已經購買種苗進行校企合作共同開發種植園。分三期建設苗藥植物園:一期為學院內的苗藥材制作標簽,便于學生熟悉藥材的功效;二期正在建設苗藥種植園,約2000平方米;三期建成8000平方米的苗藥栽培基地。
32項目建設帶動教學苗醫苗藥是傳承千年的傳統智慧,苗族人民在歷史上多次遷徙,苗醫理論體系缺失與傳承后繼乏人,造成了“藥強醫弱”的局面,且苗醫藥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對貴州省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形成制約[3]。我院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醫藥傳承人、王氏家族第八代苗醫傳人王增世給師生講解了苗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講座,王醫生對貴州雷山的道地藥材雷公藤的辨別要點、藥用價值及科學服用進行了生動的講解,并講解了苗醫藥文化的精髓,經過省民委和教育廳的推薦,經過雙向考察,王增世作為我院大師工作室的主持人,充分發揮“大師工作室”在引領中藥學專業建設、促進教師成長、加強校企合作、開展技術創新、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等方面的示范作用,為全省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努力將我院打造成貴州省苗醫藥人才的孵化基地。
另外邀請貴州省現代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吳明開教授來學院指導,給藥學系老師及學生做關于《貴州省苗藥材栽培與大學生創業》的講座,為參與種植園建設的同學講解藥用植物栽培的基本技術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相關知識,使同學們熟悉了選種和土壤耕作,并對病蟲害防治有了一定的了解。
貴陽護理職業學院2015年已經開設了中醫養生學、中藥營養與膳食選修課,下一步準備開展與苗醫養生、貴州藥食兩用苗藥等選修課,加強學生辨別藥材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使學生熟悉貴州特有的苗族藥用植物的特性,掌握藥食兩用藥材的正確使用方法,并提高學生獲得相關職業技能鑒定證書的能力。
33校企共同開發產品學校和企業共同編寫苗藥栽培技術等校本教材、完成苗藥植物園的建設,緊緊圍繞藥品、保健品、化妝品研發,參與行業技術攻關,積極為企業開發新產品,實現校企深度融合,達到校企專業課程共擔、師資共訓、人才共育、共同發展的目的。依托貴州省職教集團,積極參加各種苗醫藥專項知識、技能培訓,積極申報各級苗醫藥類課題,在科研方面做出成績,主動做好研究成果的轉化工作和新技術開發工作。積極的開展新技術開發和服務項目,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34加強核心課程建設加強《中藥鑒定技術》核心課程的建設,基于項目引領、行動導向的課程設計,形成“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參照職業資格標準,改革專業核心課程內容,開發體現核心技能的項目化課程。
根據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藥學專業崗位需求,特成立了優質核心課程開發與建設小組。對《中藥鑒定技術》課程進行重點建設,藥學系對所有專業的課程及課程體系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以中藥學專業為例進行介紹,校企合作共建專業核心課標準。我院與貴州得軒堂醫藥有限公司合作共同開發,根據本專業課程特點,將行業企業要求及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中,與企業合作建立相關核心課程標準。
為保證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序的實施,專業教學團隊多次召開教研會議研究,根據教師的特點和特長,按照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教學實驗實訓條件建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等進行分工合作。
35發揮大師領軍作用在今后三年中,王增世大師工作室將在現有基礎上,充分調動每位成員的積極性,形成技術創新團隊。“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特色教學,中藥學專業的部分課程采取“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模式進行教學。大師工作室設計科學、可行的課程標準,以滿足藥學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合理設置課程體系,為貴州省培養更多的苗醫藥相關人才。
36帶動學生創新創業學院藥學系結合苗族文化,利用苗藥特色營造了良好的氛圍,項目組老師帶領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開了貴陽護理職業學院芷蘭苑中藥養生館淘寶網店,芷蘭苑創新創業店是學生鍛煉的平臺,實現了科研成果的轉化。以學院“芷蘭苑”中藥養生館為參照,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成立苗醫藥興趣小組,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與國家大扶貧結合起來,大力建設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組織、引導、激勵廣大學生廣泛參與苗醫藥類創新創業活動,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目前上線的產品主要有香囊藥粉替換包[4](助眠功效、感冒鼻炎防流感、純花草香—適用于不喜歡藥味的朋友、驅蚊、提腦醒神、兒童健脾胃、緩解痛經),美容養顏產品(三白湯細粉、三白湯粗粉、降血脂加速脂肪代謝),香囊項鏈(成人項鏈、兒童項鏈、兒童胸針),汽車掛飾香囊、養生茶飲,DIY區。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苗醫藥的保護實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轉化,保護就是創新,只有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才能有力地促進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和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冉懋雄.貴州苗藥研究評價與中藥現代化[J].中藥材,2010,2:103-105.
[2]邱德文,杜江.中華本草·苗藥卷[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5.
[3]劉興鵬,茅向軍,熊慧林,等.貴州省苗藥發展及標準現狀研究[J].中國藥事,2015,29(12):1250-1253.
[4]冉懋雄.突出特色,推進貴州中藥現代化[J].中藥研究與信息,2002,4(2):10-12.
(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