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31-01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而我們所任教的語文學科也應該是一塊激情燃燒的陣地。那激情四射的課堂教學最能激蕩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性情。由此可見,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激情藝術就至關重要了。那么,到底該如何激發學生的情感呢?我認為其中有一個由導入到感知,再到體驗、升華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1.激情導入,引入意境
任何優秀的作品都具有優美的藝術境界。境界是作者感情的融化、主題的升華。優美的境界,最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因而它最具有感染力,最能使人產生共鳴。我認為教師那充滿激情、引人入勝的導語極易將學生導入藝術的境界,使之受到熏陶和感染。這就要求教師感情投入,深入研究教材,從宏觀上把握寫作的基本風格,準確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然后用充滿激情、極富感染力的語言設計好導語,從而很快地把學生的感情凝結到作品的境界中,為下一階段的課堂教學做好情感上的鋪墊。
除了用激情四射的導語將學生很快導入境界外,我們還可以充分使用多種教具,特別是現代化的教具以增加直觀性,將學生引入境界并使其受到感染。例如,借助音樂創設情境,利用圖片、繪畫、電視畫面的直觀性再現美的意境等,就是不錯的辦法。如在教《騰王閣序》一文時,一開始上課,筆者沒有急著去講述課文,而是先播放了一段電視音樂。在短短的五分鐘音樂欣賞中,同學們耳朵聽的是悠揚的古箏彈奏,眼睛看的是電視畫面中清麗的鄱陽湖晚景。很快,學生便被這動人的音樂和優美的景色所吸引,仿佛已置身在那"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境界之中。我想,這種直觀的導入的確可以滲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并引起共鳴。
2.激情美讀,感受真情
引入意境只是為學生打開了情感之門,此時,學生并未感知到情感之美。而要真正感知美妙的情感,我認為首先要在美讀上狠下功夫。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情意盎然的美讀,或使人凝思靜想,心馳神往,或使人潸然淚下,蕩氣回腸……。作品所流露出的或婉約、或豪放、或悲愴、或凄涼的情思,往往是教師語言無法表述的。但是,通過反復朗讀吟誦,學生卻能逐漸感知其中的細膩難言之處,在心靈深處產生情感的共鳴。可是,這一簡單而又有效的教學方式卻并未引起很多語文老師的重視。"重講解,輕美讀"是當前語文教學依然存在的一大誤區,這也是導致很多語文課氣氛沉悶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認為,美讀首先應該從教師的范讀開始。教師正確而又富有魅力的范讀,憑借聲情并茂的表情、和諧婉轉的韻律,會更好地再現作品的神韻。憑借聲情并茂的表情、和諧婉轉的韻律,會更好地再現作品的神韻。經驗告訴我們:教師動情的范讀最能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也最能使學生感知到作者寫作的情意所在。其次,教師要設法讓學生醞釀自己理解的文本感情基礎,通過自己的聲音,準確傳神地讀出文中"神",并在反復吟誦中達到"目視其人,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藝術境界。
3.煥發想象,體驗情感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用語言喚起人們對事物的種種感受,不像現實和圖畫那樣具有直觀性,尤其是作品中的情感,它往往蘊含較深,僅僅表現的感知是不夠的,它需要用心靈去體驗。因此,教師還必須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來欣賞和補充作品中豐富的形象,從而體驗作品的真情感,讓學生真正達到"文情合一"。由此,想象也就成了體驗作品情境的必經之路。語文教師若想不斷激起學生的情感,就必須以豐富的知識、獨到的見解、真摯的情感、生動精辟的語言叩擊學生的心弦,以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從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來想象、補充、動化作品所提供畫面、形象,最終形成了自己最真實的情感體驗。如《念奴嬌o赤壁懷古》,詞的開篇就展現了萬里長江滾滾東流,波浪滔天的壯闊景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就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應通過分析、點撥,充分啟發在想象中感受詩人描寫的不盡長江滾滾來的雄奇景觀,感受歷史人物悲壯風流。很快,蘇軾當年的豪壯之情化作了滔滔的江水從學生心中奔涌而出。此時,學生們便獲得了最佳的情感體驗。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能否準確把握文本情感對語文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我們多尋找文本中的激情因素,多積累一些激發激情的方法,讓激情在生與師,生與生,生與文的不斷交流中燃燒,更好地使學生在具有藝術美的課堂內充分領悟到真、善、美,真正嘗到語文學科無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