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軍
學習,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自主去完成,而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被作為接受知識的對象,其主觀能動性被忽視,“教”等同于“講”,“學”等同于“受”,學習效率不高,技能難以得到培養.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自主感知、探索、構建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提出任務,引導學生預習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預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從學生的學習來看,很多學生在課前不會主動預習,有的學生在預習中不知道該做什么,只是粗略地閱讀教材,效果并不理想.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前預習中就要向學生明確目標和任務,讓學生知道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通過什么途徑去完成任務.這樣,有利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活動.比如,“對數函數”的學習,什么是對數函數,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有什么特點,抓住這兩個核心引導學生去閱讀教材,初步感知,才能為學生理解知識奠定基礎.在課前預習環節中,對于基礎知識點,要引導學生嘗試理解,例題要引導學生能看懂,提出遇到的問題,練習則要先嘗試解決.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習慣了依賴教師,為讓學生自主完成課前學習任務,實踐中可用導學案引導學生完成,導學案中可應用填空、例題分析等方式幫助學生自學.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要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檢查和反饋,及時進行評價.
二、問題引導,促進學生探究
課前學習更多的是讓學生根據任務學會去閱讀教材,初步了解教材的結構、知識點的安排,初步嘗試理解知識點,但因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學生在預習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對知識點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過渡到課堂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活動,結合自學而和同伴展開交流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直線的兩點式方程”時,若要求直線方程,應知道什么條件,合作解決下面兩個問題:(1)已知直線l經過兩點P1(1,2),P2(3,5),求直線l的方程;(2)已知兩點P1(x1,x2),P2(y1,y2),其中(x1≠x2,y1≠y2),求通過這兩點的直線方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已知兩點的坐標,先判斷是否存在斜率,然后求出直線的斜率,從而求出直線方程.再引導學生通過畫圖、觀察和分析,發現當x1=x2時,直線與x軸垂直.結合課本中例3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所給的條件有什么特點?可以用多少方法來求直線l的方程?哪種方法更簡捷?然后求出直線方程,再結合課本例4進行鞏固.這樣,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學習活動,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自主練習,引導學生反思
一般而言,數學教學中的練習都是由教師布置、學生完成,很多學生都不會自主進行練習.在數學教學中提倡自主練習,并不是讓學生自由練習,而是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完成相應的練習任務.這種練習的針對性更強,有利于學生通過練習鞏固知識.例如,在講“兩直線的交點坐標”后,一類練習是讓學生判斷兩直線是否相交,若學生能判斷了,再進一步練習求交點坐標.在練習過程中,練習的層次、難易度要有所區分.只有這樣,才有利于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練習后,要引導學生根據練習情況進行反思,即練習中掌握了什么,還有什么是不清楚的,哪些知識點還沒有牢固掌握,哪些方法還不會靈活應用,針對自己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再找相應的練習進行訓練.
四、查缺補漏,幫助學生歸納
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僅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會自主預習、合作探究、自主練習反思,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歸納與整理.高中數學階段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各知識點間的聯系較強,而有些學生卻不會整理,所掌握的大多是零散的知識點,在解決問題中錯誤也就較多.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歸納,不僅要每節課結合知識點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歸納,還要結合章節引導學生歸納.例如,“函數”的歸納,其中包括函數的概念和圖象、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函數與方程、函數模型及其應用等多個知識點.首先,結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梳理,然后串聯起知識點,找到其中的關系.
總之,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成為時代衡量人才的標準.就高中數學教學而言,教師不僅僅是把課本中的知識告訴學生,讓學生記住,還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乃至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