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慶霞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在職業學校教學中的地位日漸凸顯。作為信息技術教育的實施者,信息技術教師面臨著更高能力需求。本文探討了信息技術教育的核心——信息技術課的開展方式,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對師資隊伍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應如何改善提高。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師;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84-01
1.開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礎
要想開展好信息技術教育,首要因素就是要重視踐行者——信息技術課教師。教師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實施者,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保證,他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規劃組織、課程教學、教材編制、資源建設、教學評價、總結研究、合作競爭、榜樣激勵。通過這些看出,信息技術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必須找準認清自身定位,勇于承擔起時代賦予的嶄新角色:終身學習者、學生學習的導師、同事、師生間的合作者、新課程的執行者、設計者和開發者、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者。
信息技術課教師首先應該具有管理能力,包括對學習資源的管理和學生的管理。對學習資源的管理主要是指計算機房、教師機器、校園網、電教媒體等基礎設施硬件的管理,這是促進信息技術應用的物質基礎;對學生的管理主要指對學生的信息技術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等等,這是促進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其次,為了提高其他教師和員工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還應具有宣傳和組織能力。目前普通學科教師的信息素養普遍還很低,相當一部分教師現有的信息能力還不足以保證其在現代教學中游刃有余。他們的信息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更需要信息技術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他們在進行培訓的過程中要善于組織,在全校員工中間掀起學習之風,組建學習型組織,爭取達到較好的效果。
2.信息技術教學應以培養能力為主
計算機的發展是迅速的,軟件的更新換代也非常之快,而計算機的使用能力則是日積月累和需要下功夫培養的。因此,信息技術教育的核心應以教授知識為輔,培養能力為主。 信息技術是工具,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不應該等同于計算機課。課堂教學絕對不能演變成介紹某一軟件技術的講座。教師在教授知識時,應該側重的是學生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提高學習效率、與他人交流、合作研究、解決問題、創造知識產品。關注的是學生把技術作為一種學習工具,知道用技術能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后運用于實踐并有切實的成果。因此課本在編排中因多考慮后者,減少軟件技術的教授內容,增加形式多樣的練習,增加學生合作交流研究的內容,給學生合作創造知識產品的空間時間,增加學生自我以及協作處理實際問題的內容編排等。
3.讓學生學會綜合使用信息技術
我們的教學目前還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信息技術知識的綜合使用性得不到發揮。當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教材的編排過于軟件化,課時又少。一個一個的軟件教學已經完全占據了所有的課時,教師和學生都一條道跑到底。比如學習文字處理工具Word,從開學第一課就開始介紹講解這個工具,一直到后期的Word實際應用,如制作作息時間表,做新年小報等等。之后學生們可以較為熟練的使用Word來處理諸如文字方面的工作,但教學就這樣結束了,又開始緊張的學習PPT。整個學期下來,學生們只是單純的學會了這么幾個常用的應用軟件,可如果你要他們"為自己做一份生活記錄",他們會顯得無所適從,不知道從哪里下手,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有些同學更會機械的僅僅使用Word文字敘述一番,或者使用PPT夾雜一些照片。
這其實與第一點談到的問題類似,既"舍本逐末"了。我們教授信息技術的目的不是學會使用軟件,而是要有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包括外圍的其他設備來提高自我的創作能力,彌補自我的技藝缺陷,促進自我的課程學習。所以我們應該增加綜合利用信息技術的課程,讓學生自己或合作完成幾個作品或者幾個工作,可以讓他們選擇網絡、攝像機、照相機、掃描儀、書籍等等一切可以搜集信息的工具來協助他們。通過這樣的教學,相信不僅能增加學習的樂趣,而且能大大的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使用和處理能力。
4.信息技術教育中的課程整合
從目前來看,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關鍵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處理。在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中,應注意一些基本原則,將信息技術看作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把它與已有課程的學習活動有機結合,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對于學生來說,則在這個構建的學習環境中,把信息技術作為是一種終生受用的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教師在進行課程整合時,要關注它的學科交叉性以及立足于能力的培養,并能實現如下的基本要求:
4.1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或真實性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置身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把相關的各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的學習。
4.2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基本認知工具。在課程整合中,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并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
4.3能力培養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目標。課程整合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包括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且通過這種"任務驅動式"的不斷訓練,學生可以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5.結語
職業學校全程多方位進行創業教育,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熱情和創業素質從無到有,從隱到顯,從弱到強。產學結合的教學,使學生得到創業實踐的鍛煉。通過產學結合的教學形式將創業教育貫穿于整個中職階段,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孕育其創業的素質,使得畢業生就業的適應性得以提高,從而就業的路子更多、更廣、更活、更順。
參考文獻:
[1]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6).
[2]黃甫全.試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2(7).
[3]李謹.縱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訪談[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