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兆霞
中圖分類號:G633.9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21-02
音樂教學是師生之間共同完成音樂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以及相關應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除了傳授音樂知識、技能之外,更要引導學生發掘、體驗藝術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在新課改的環境下,初中音樂課堂的審美意識教育成為了改革研究的重點。廣大音樂教師們要從當下更新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新課改后,很多學校改革了音樂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多元化教學,唱歌、樂器、識譜、樂理統統納入了音樂教學體系,有的學校還開設了音樂教學的課外平臺,如音樂社團等。總之,我國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音樂教育體系。但是,與國外的音樂教育相比起來,我們仍有較大的差距與進步空間。
1.圍繞課題,挖掘音樂情感
初中藝術課的單元主題均以藝術本質特征為主線,如:生活-創造藝術的源泉;情感-鑄造藝術的靈魂;表現-融合藝術的語言……那么,如何深度發掘教材中的情感特質,如何以情感為中心進行藝術教學,如何在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中,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使音樂、藝術作品中的情感直指人心,真正使學生通過挖掘作品的情感而感受到作品的快樂呢?如八年級"自然-孕育藝術的乳汁"這一教學內容,一般在確定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時,往往定位在對大自然的熱愛這一層面,而我認為應該引申到對美好人性的謳歌,對光明的禮贊。為此,在課堂上,我的導入部分是這樣設計的:上課伊始,我便為學生獻上一首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高亢嘹亮的歌聲,生動有趣的樵夫形象,使學生撫掌大笑。在這一環節,學生不僅通過欣賞中國民歌知曉了今天的課題《日出》,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快樂中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不畏艱險的如陽光一般的樸實形象。在欣賞八年級藝術教材培爾金特《晨曲》的時候,一般通常情況下老師會簡單的介紹一下樂曲的背景和故事情節,再引導學生欣賞,但是我覺得八年級不僅要了解樂曲的創作背景、故事情節,音樂是如何深刻的人性描寫的手段之外,還應了解音樂當中的另一面,北歐音樂的民族特色,并且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體驗音樂當中的民族化、個性化的這種音樂特色,提升學生對各國民族音樂的熱愛和了解。為此,我用學生耳熟能詳且非常喜歡的《神秘園》作為導入,它雖然是現代樂曲,但它里面包含了豐富的民族元素,所以學生一聽就有了共鳴,在這樣的輕松、愉悅的氛圍當中再來欣賞《晨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松弛、快樂、自然享受優美音樂的空間,同時又能夠一下子就把挪威音樂的特點這種淡淡的哀愁展現出來,對格里格《晨曲》的學習也是一個啟發。學生就不僅對樂曲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對音樂的民族性,對學生的情感也有了很深的觸動。
2.在快樂學習中理解音樂要素,積累信息
以音樂為切入點的藝術課中,對舞蹈、戲曲、影視、詩歌等門類進行有機整合,是其最大的特點,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經典的藝術綜合素材,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老師除了要充分考慮不同藝術作品中有共同點的藝術表現要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感知、理解這些要素的表現功能與藝術內涵的同時,拓寬藝術視野,讓學生在迎面而來、美輪美奐的藝術形象的浸潤中,快樂地、高效地理解各類要素,積累各種藝術創作的信息,進而使其藝術表現力和審美能力得以提高。在上《春江花月夜》一課,如何在快樂中讓學生理解要素、積累信息,我在課前做了很多的思考,如在指導學生演唱主題片段的時候請同學加入手勢對旋律進行力度、情感處理,了解演唱時聲音的起伏、力度的起伏要根據音樂的走向有所變化,通過加入手勢,整個課堂氛圍變得輕松、快樂了許多,學生們很快就能感受到樂曲的力度和情感的變化。在觀看視頻片段-第九樂段《欸乃歸舟》時,請同學尋找視頻中出現了哪些民族樂器,并親身模仿這些樂器的演奏,有的同學模仿琵琶演奏、有些同學模仿笛子,有些模仿打擊樂等,在快樂的模仿之后,引出他們對所模仿樂器音色特點的思考,使學生真正理解了各類要素,從而在快樂的課堂中積累更多的信息。另外,在欣賞格羅菲的大峽谷《日出》時,我先與同學們共同復習了交響樂隊的編制,然后又在視頻上欣賞了被稱為田園三樂器的長笛、單簧管、圓號的經典獨奏片段,讓同學們感性而具體地了解這些樂器的音色特點及它們的塑造功能,積累信息為下面的欣賞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欣賞中。第一段先是由老師引導學生共同找出作品中的主奏樂器、作品中的力度、色彩與音樂所描繪的音樂形象的關系;第二段、第三段請學生通過音樂形象的積累自己來分析音樂要素及音樂表現;第四、第五段則讓學生以小組討論并相互評價的探究實踐方式讓學生來進行音樂分析。這些都是通過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上理解要素的同時,積累有效信息,為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服務。
3.在快樂學習中進行藝術融合,強化藝術實踐
如何在課堂上使同學們快樂的、充滿興趣和創造力的融合各類藝術門類,并找到它們共同的表現要素進行整合,而不只是毫無關聯的展示與疊加,這是藝術融合的關鍵。也是藝術課中一個重要的命題。如在《心靈的呼喚》一課,在欣賞影視作品《酒干倘賣無》時,通過影片中父女之間的愛引出美術作品中的愛-畢加索《母與子》。在演唱并感受《讓世界充滿愛》歌曲的情感時,我又引用了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來進行對比烘托,最后在學生實踐活動中,對于表現好的同學,我將畢加索的作品《和平鴿》圖案用彩色打印紙打印并送給學生作為獎勵。通過各種有效融合,既對課題的情感進行了有效的升華,又讓學生對畢加索的作品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在音樂課堂中,只有讓學生在快樂中感知美、理解美才能更好的表現美、創造美。
4.重視合作教學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合作教學是一種綜合活動,它將分組教學作為教學的基本形式,將傳統意義上教學活動中的單向交流、雙向交流變成多向交流,使每一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采用了多種形式的合作教學,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歌唱課的合作教學。在以往的歌唱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習慣于讓教師來牽著學生走,學生只能緊跟著教師的思路與步伐。即:教師先分析作品基本的調性、調式、主題風格、演唱形式等,然后讓學生沿著教師預先設定好的軌道行進,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先入為主,學生多被硬性的、被動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極大地消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而合理地應用合作教學,則教學效果就會有較大改觀。
總而言之,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能徹底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堅持以培養音樂審美意識、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初中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得到切實、有效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