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63-01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地處偏遠,這里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每年有80%以上農民工離開家鄉,到沿海打工掙錢.他們的子女成了留守兒童。而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家庭無人照顧,冬小麥質量差。平時少言寡語,學習情緒低落,成績偏低,有的甚至因缺乏管教沾染上不良行為習慣,嚴重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多年來,學校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積極探索著,用教師辛勤的汗水和無私的博愛為留守兒童撐起了一片愛的藍天。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關愛體系
1.1以班級為單位,對本班留守兒童情況進行全面摸底,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并建立責任包干制度,做到不放棄、不拋棄,全面覆蓋。
1.2各班班主任在學生入學伊始便建立好本班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并協同科任老師對本班留守兒童實行責任包干,包括家訪、談話、節假日慰問,與監護人及時溝通等,并進行實時跟蹤記錄。
1.3以學校"青少年心理咨詢室"、"留守兒童關愛協會"為主體,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指導留守兒童工作,逐步建立對留守兒童教育工作體系。
2.通過學校"幸福小書屋"建設項目,著力培養學生家庭閱讀的良好習慣,親子閱讀,努力加強家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同時對凈化社會環境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針對留守兒童興趣缺失,包括相當部分家長價值取向迷茫,社會風氣不太理想等現狀,我校從2013年開始著手"幸福小書屋"建設項目。引導家長以屋場為單位建設書屋,對達到標準的家庭書屋進行驗收、掛牌,并給予一定的獎補。初步計劃建100個,現在已建了50多個。通過開展書屋圖書交換和流轉,引導親戚和長輩贊助以及社會人士結對捐助,到舊書市場淘書等活動。目前,書籍最少的家庭小書屋也有100冊,多的有400多冊。通過該項目其影響已輻射周邊三個鄉鎮十余個村。這一活動的推進已經引起了人民網等媒體的跟蹤與關注。
為了踏實推進"幸福小書屋"建設,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學校安排了'六個一'活動。學校每年5月份開展一次讀書競賽或演講比賽;每年10月份開展一次學生'跳蚤市場'活動;每年寒假前組織一次親子共讀活動;每學期開展一次'讀書會講'辯論賽;每年組織一次家庭讀書展示活動;每年組織專人到域內小學開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導活動。
令人欣慰的是通過兩年的努力,隨著"幸福小書屋"的發展,學校留守兒童放假了不再到處亂走,不再進網吧、電游室了。而是喜歡鉆進書屋享受閱讀的快樂,家長們也不再有事沒事進牌館,更多的是泡杯茶陪孩子一起讀書,家長與學生的溝通更多了,關系更融洽了,農村的社會環境也更純凈了。
3.以學校鄉村少年宮為平臺,積極開展各項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培養興趣,陶冶情操
特別是暑、寒假,我校每學期都會免費開展假期少年宮訓練營,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更好的關心和幫助。
學校鄉村少年宮建立以來就開設了音樂、舞蹈、書畫、棋藝、籃球、園藝、攝影等20多個活動小組,其對象覆蓋了全部的留守兒童。每個星期三作為專門的青少年宮活動日,聘請專業老師進行指導,暑、寒假免費開展少年宮訓練營活動,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留守兒童放假了也不再孤獨、不再沒味。
學校還與以藝術類著名的重點高中寧鄉十三中開展聯誼活動,成為了十三中的藝術培養基地學校。無論在師資方面還是資金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補充和改善,最大限度滿足了學校以及周邊小學的留守兒童活動的順利開展。
通過兩年多的活動開展,學校的學生課外活動更豐富了,興趣特長也更了,校園里到處可以看到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學校學生參加藝術類比賽多人次獲得省市縣級獎勵。學校今年初三畢業生的特長率達到52.2%,遙遙領先于縣內各初中。其中的書畫興趣小組,通過學校"南軒杯書畫比賽"現已輻射周邊5個鄉鎮20多所學校,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反響;越來越多的親子活動使越來越多的家長參與其中,進一步拉近了學生與家長的關系。
4.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設多層溝通平臺,最大限度拉近了家長、學校、學生之間的距離,努力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無縫鏈接
部分留守兒童長時間與家長分離,家長與學生之間關系越來越冷漠,監管的嚴重缺失造成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嚴重。針對這一問題,通過學校的"家校通"平臺、教育熱線、微信平臺,通過這些平臺,能夠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包括,每一次月考總結、每一次班隊活動材料、每一次校運會、每一次學生活動展示、每位留守兒童的階段性情況總結,更有家長給子女的通話、信件、家長對子女的期望與囑咐等等,通過這些平臺,留守兒童感覺他們的父母其實就在身邊,家長們也感覺到他們的孩子在學校很放心,有了學生、家長們的肯定和支持,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也將開展的更加順利。
以家長學校、關心下一代協會為基地,加強了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和留守兒童的扶助。以"家長、學校"為主體成立家長委員會并與關心下一代協會共筑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學校建立了家長定期培訓的機制,經常聘請家庭教育專家進行授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了關愛學校留守兒童,切實幫助困難留守兒童克服經濟困難,我校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基金會",由家長委員會與關心下一代協會共同管理,接受廣大學生家長的自愿捐款,用于資助學校的貧困留守兒童、重大疾病留守兒童或因遭遇突發事件而急需幫助的留守兒童,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幫助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順利完成學業。
5.創新推出"作業包"計劃,解決了學生特別是留守學生作業抄襲或者不做作業的問題,扎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以往許多學生特別是家里沒人管的留守學生回家后不做家庭作業,每天一清早到校后就借成績好的同學作業抄襲,雖然學校想了很多辦法,但依舊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家長、老師都為此苦惱。結合GTD任務管理模式,創新地推行"作業包"計劃,每天放學后,由學生干部收集各科作業,制成"作業清單"書寫在黑板上,全班同學抄寫在專用的本子上。學生回家后,對照作業清單一一將作業完成,然后將已完成的作業放入專用的袋子中,也就是"作業包",第二天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將作業包放入教室外指定的作業收集箱中,任何人不得打開作業包和帶進教室。因為作業包在專人檢查作業之前是密封在教室之外的,從根本上杜絕了學生抄作業的時間和空間。
此舉推行一段時間后,學校又根據部分學生作業完成困難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改進。為了幫助不會做作業的學生,學校推行小組培訓的模式,檢查作業之后,老師和組長對本組成員錯誤較多的題目開展小組討論及指導,最終達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6.愛心呵護,加倍體諒,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
留守兒童是一類特殊的群體,他們得到父母的關愛實在是太少,所以很容易導致心理不平衡,因此他們比其他同學更需要老師的厚愛和體諒。學校以班級和學校"心理咨詢室"為陣地,用心構建留守兒童心靈成長的保護網。
總之,留守兒童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愛,學校應該站在對學生負責的高度,對他們嚴慈相濟,用愛去滋潤,用心去呵護,用情去溫暖,致力于讓留守兒童走出心靈的荒漠,走進親情的綠洲,讓留守兒童和其他孩子一樣享有同一片藍天,受到同等的關愛,展望同樣亦或是更為璀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