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江
摘 要:本文以當代中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作為基本參考依據對發展的定義進行重新思考,并探索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在中國的創新性發展。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標志著我黨對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有了新的認識,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五大發展理念;中國發展問題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2-0012-02
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人民群眾的觀點,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生產發展必須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觀點等各種人類社會關系的探討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理論的思想基礎,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理論創新的基本依據。
一、發展的基本觀點
什么是“發展”?哲學意義上的“發展”不僅包括事物的量變和質變,而且還表現在事物的自我完善上。事物發展的根源在于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存在的對立統一關系。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發展指的是向前的、上升的、進步的運動。那么,發展即上升的變化、好的變化。當代中國的發展是好的發展嗎?什么樣的發展才是好的發展?
發展的理論就是不斷地完善對“發展”的認識,從而達到科學合理的效果。在工具合理性層面,發展的動力來自于生產力水平的持續提高,尤其是在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有力支撐的當代;在科學理性層面,發展又表現為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不斷被滿足、人與社會全面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1]。西方發達國家在發展方面有著相當科學合理的方式,但是這卻讓西方國家更加突顯其趨利性而忽略了科學理性。因為單單憑借工具層面的合理性變革難以優化整體的發展;當然,離開了工具合理性的發展而談科學理性,也有失偏頗,會使發展失去物質支撐。問題的關鍵在于協調工具合理性與發展的科學理性之間的矛盾關系。
二、當代中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可以說,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世人有目共睹,總體是好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發展中依然存在一些無法忽視的問題。
(一)單一的發展模式
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是世界各國發展的必由階段,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對欠發達國家來說,所謂現代化就是在現代國際體系影響下,欠發達國家利用后發優勢,采取適合自己發展的高效率途徑,迅速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社會轉變,加速社會發展和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過程[2]。然而,這種現代化的發展模式導致自然多樣性受到威脅,生態持續惡化。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在原始積累的時候,可以將生態問題轉嫁給殖民地,而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發展生產力只能自己進行消化。同時,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且人口結構失衡也造成了我國的自然環境壓力。迫于生存需要,為了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以解決溫飽問題,人們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如砍伐森林、開墾草原、排干濕地、廢物排放等等,人們的不合理活動已經超過了大自然的承載能力。目前,我國垃圾處理、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等等這些環境問題將進一步導致區域矛盾加劇、生態環境惡化和社會風險增加,導致經濟社會的發展受到影響。
(二)發展的片面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具有規律性,不論其發展的具體進程如何,人類的價值選擇活動只能在客觀規律的可能性空間里進行。同時,馬克思主義還從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觀點出發,把社會看作一個由各個要素和子系統組成的有機整體,社會發展是諸多領域全面協調的發展。過去我們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溫飽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初期,由于體制機制不完善,我們常常是重視了一些方面卻忽視了另一些方面,如經濟高速增長而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等等。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的更高要求逐漸凸顯出來,比如對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優美生活環境的需求等。所以,過去那種不惜代價解決溫飽問題的觀念必須轉變。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客觀規律,片面地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是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三)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過去中國的發展主要是依靠以吸引外資、廉價勞動力以及迎合外部需求的生產導向為基礎的發展模式。舊模式的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和全球化紅利已基本耗盡,而創新能力又不足,這已經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
(四)資本的世界擴張
資本的世界擴張是經濟全球化的內在動力。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家在資本擴張中的作用日趨明顯。在資本國際化之下,世界經濟運行呈現出“陀螺式”旋轉,而金融資本也出現了國際與國內兩類循環,中國過早、過快地實行金融自由化,會使“小循環”卷入“大循環”,這樣就有可能使辛苦多年積累的財富被卷入國際壟斷資本的旋渦與陷阱[3]。中國的發展把握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機遇,但也將面臨被卷入世界資本大循環的挑戰。
三、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在中國的理論創新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的主題,它系統全面地回答了今后一個時期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解決什么樣的突出問題。
(一)創新成為發展動力新基點
創新著重解決的是發展動力問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4]。目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傳統比較優勢減弱,急需轉變發展方式,必須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依靠創新,不斷增加創新含量,把我國產業提升到中高端水平。創新既要靠自己的力量,也要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經驗,加強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協同創新。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開放發展戰略,必須在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
(二)協調形成發展平衡新結構
協調著重解決的是發展不平衡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協調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不協調現象依然存在,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補齊發展短板、平衡各方要素是制勝的關鍵。在發展內容上,要協調好各個領域之間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各要素和諧發展。在發展空間上,要注重發展的整體性,完善區域政策,協調好東部與西部、城市與鄉村、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同時,還要協調好國內與國外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各經濟體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格局。在發展的時間上,要協調好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堅持走科學合理、健康文明的發展道路,把“快”和“好”結合起來,把“趕超”和“轉型”結合起來,處理好速度和效益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三)綠色成為發展持續新條件
綠色發展著重解決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為了實現人的長久生存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必須要正確認識、尊重、利用客觀規律來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減少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和浪費,承擔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責任和義務,給子孫后代留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實現人類社會、經濟和生態永續發展[5]。實現綠色發展,就是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的關系,優化空間發展結構,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生產生活環境。用嚴格的法律手段對發展模式進行強制規范,構筑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法律制度,強化大眾環保意識,提高環境違法成本。實現綠色發展還要加強國際合作,要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環境治理經驗交流,推動成果創新和分享,攜手共建全球生態安全屏障。
(四)開放構建發展戰略新格局
開放著重解決的是發展的內外聯動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各經濟體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程度日益加深。目前中國的發展,必須著眼于全球視野來解決自身發展難題,也為全球發展提供中國力量。開放發展要有統籌開放型的頂層設計,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構建開放性經濟新體制。要建立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新體制,制定不同產業、不同區域發展規劃,全面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著力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
(五)共享實現發展目標新訴求
共享著重解決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已經把經濟這塊“蛋糕”做大,接下來就是如何把“蛋糕”分好。分好“蛋糕”就是妥善處理好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共享發展理念,要抓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個主攻方向,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統籌推進各項改革,讓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共享不僅是國內的,而且還是國際的。從國際視野來看,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促進各個國家和地區共享和平、共同發展。
總而言之,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的五大發展理念是對發展方向的科學規劃,它是問題意識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統一、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戰略規劃和實際操作相統一的高度概括,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進一步思考和深刻把握。
參考文獻:
[1]孫東方,韓華,張麗.科學發展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2]陳劍.現代化標志與中國現代化狀況[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3).
[3]江涌,余順華.資本擴張與經濟全球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4]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0-22.
[5]王初根,潘程兆.論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J].求實,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