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莉
【摘要】作文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課文中的知識對學生進行踏踏實實的作文引導,建構起初一作文的知識體系,尤其需要關注的是:應重視文質兼美的語段的積累,打好語言基礎;給學生插上聯想和想象的翅膀;注意培養學生善于抓住細節。
【關鍵詞】作文水平;初一學生;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生的作文水平是衡量其語文素養的重要尺度。對于剛升入初中的初一學生來說,作文簡直就是沒有頭緒。在教學實踐中,常聽到有些中學生說:“我就怕作文,一提筆就頭疼,總覺得沒東西可寫”,有的就干脆說:“我真不知道該寫什么,從何寫起”。一些學生作文交上來了,批改時發現,要么摘抄作文書上的內容,要么內容空泛,材料陳舊……那如何讓學生在作文中有話可說,內容充實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如下:
一、積累文質兼美的語段,打好語言基礎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唐代大詩人杜甫也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平時積累的重要性。但是積累并不是簡單的記憶,如果只是機械的背誦,學生遺忘的速度非常的快,也失去了積累的興趣。
對于初一新生,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賞析課文中的精彩語段,理解性地積累。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百草園一段:“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這段對百草園的景物的描寫與中心意思緊密相關。例如“泥墻根一帶”是詳寫,目的是以“點”映“面”,既然這里都有“無限趣味”,可見百草園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我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作者對百草園作過細致的觀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在描寫中又傾注了自己對百草園——這個童年的樂園的熱愛之情。這段文字寫得十分有文采,學生可以自主分析本段描寫好在哪里,很多同學都能總結出本段描寫事物的修飾詞語很好,寫出了事物的特點,自己在描寫的時候也應該抓住事物的特點,做到描寫生動形象,中心突出。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把積累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仿寫名段。比如寫我們十七中學,有哪些景物可以突出我們對學校的熱愛之情?學校操場上的老楊樹,東邊墻根下怒放的玫瑰,還是校園操場邊上隨風搖擺的垂柳?這些景物又有哪些特點,我們如何有文采地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教師在這時候可以適當地加以點撥:“有文采”,不是華麗辭藻的雜亂無章地堆疊,不能言之無物;“有文采”是指文章在語言運用、表現方式上做到詞語豐富、句式靈活多變,善于運用修辭方法,精確運用錘煉過的佳詞妙語,語句又較為豐富,內涵耐人咀嚼,從而突出中心。
這樣指導學生邊賞析邊積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去積累,每天都找出精彩語段,并加以賞析,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感,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聯想和想象是兩對能使思維飛翔起來的翅膀。散文家秦牧曾說:“作家插上這對翅膀,就可以上天入地,探奧搜奇,和草木交往,與鳥獸傾談,拜會古人,訪尋來者……”可見聯想和想象是多么重要。寫作中要善于運用聯想和想象,初學寫作時,可以多試試“觸景生情”“睹物思人”的寫法,這都能開啟聯想和想象的大門。
聯想要做到自然貼切。在初中教材中,我們學習《荷葉 ?母親》作者由荷葉對荷花的呵護,想起了母親對孩子的愛,這是基于相似性原則做出的合理聯想。我們可以按照下列三種思路去培養和誘導學生的聯想能力。一是觸類旁通,注意從事物的“相關”方面去聯想。這種聯想的特點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時間或空間上有相近或相關聯系的其他事物的聯想。二是逆向思維,朝著事物“相反”的方向去聯想。三是尋找特點,抓住事物“相似”的特點聯想。
想象要合情合理。想象出來的事物未必是現實生活中有過的,但一定要合乎生活的邏輯。《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是虛構的,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但它的創造卻建立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比如他身上有著猴子活潑好動的特點。想象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一是立足生活,巧妙編寫。二是合理組合,移花接木。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絕不全用這事實,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樣兒也不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魯迅所講的是創作,這種方法就是人們所說的“移花接木”。三是大膽擴展,添枝加葉。一般來說,文章中的細節描寫大都借助于擴展想象。添加的“枝”和“葉”正是擴展的結果。四是借助夢幻,更富魅力。借助夢境或幻覺描繪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達某種愿望或抒發某種情感,可稱夢幻法。
想象力是人類很重要的智能,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我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多鼓勵學生閱讀文學作品,保持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如看到地球的保護傘聯想到臭氧層,看到廣告傘想到做廣 ? 告……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大膽表達,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如此,學生作文才可能文思泉涌,思維流暢。
三、培養學生寫作抓住細節,打造作文亮點
學生學會了把事件交代清楚并不一定就能寫出好文章。在寫作時一定要重視細節描寫。細節描寫被高爾基稱為“隱藏在文字里的魔術”。那么什么是細節描寫呢?細節就是細小的環節或情節;描寫是對事物的具體狀態作描繪和摹寫。細節描寫是指作品中對一些富有藝術表現力的細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細微的舉止行動,以及景物片斷等的具體細膩的描寫。 它包括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細節描寫不僅能生動地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長,而且能深刻表現作品的主題。在學習課文《最后一課》時,可引導學生自己找出文中的細節描寫。如文中有這樣一段: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韓麥爾先生服飾的變化,引起了小弗郎士的注意,這個小小的細節描寫不只是暗示了主人公也暗示了我們,這是個不尋常的日子,到底是什么不尋常的日子呢?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其中還有郝叟老頭,戴著他那頂三角帽,有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還有些旁人,個個看起來都很憂愁。郝叟老頭還帶著一本破了的初中課本,他把書翻開,攤在膝頭上,書上橫放著他那副大眼鏡。三角的帽子,破了的初級課本,與自己不相配的大大的眼鏡。這些細節描寫一下子就刻在了讀者的心理。我們可以想象戴三角帽的怪樣子,一本被翻了無數遍又不被珍視的老書。而今天把這本舊書拿出來還攤在膝頭上,大大的眼鏡不是架在鼻梁上,而是放在書上,這些細節描寫都說明了這一節課的不同尋常,也通過細節描寫寫出了人物的心理,表現了人們對這一節課的重視、珍視。而透過這些細節描寫表現了人們對這節課的珍惜,也表達了人們對法語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主題也就這樣凸顯出來了。老師和學生對這些細節描寫的分析,能夠讓學生初步明確細節描寫的妙處,但如何在我們的作文中能很好地運用細節描寫呢?我們可以指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注意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動作:早上母親如何為你準備早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母親為你做早餐時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邊討論邊借鑒《最后一課》中的細節描寫的方式寫出母親為自己做早餐的樣子,并明確這些描寫都是母親愛自己的表現。把這些真情實感的細節描寫放到一篇關于母愛的作文中,作文的亮點就出現了,也解決了學生作文無話可說的現象。
總之,作文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課文中的知識對學生進行踏踏實實的作文引導,建構起初一作文的知識體系,尤其需要關注的是:應重視文質兼美的語段的積累,打好語言基礎;給學生插上聯想和想象的翅膀;注意培養學生善于抓住細節。這樣做才可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幫助學生走出作文無話可說、空洞無物的困境。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