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知識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在閱讀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背景知識的呈現要把握好時機,應在體悟作者感情時、探究作者寫作意圖時、學生需要時呈現。
【關鍵詞】背景知識 情感 寫作意圖 需要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背景知識指對理解課文的結構、內容、情感、主旨、藝術手法等有作用的材料或者資源。它涉及語言學、修辭學、文章學、文學、文化、歷史等領域的相關知識。背景知識的介紹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篇文章都是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獨特產物。背景知識的呈現有利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孟子曾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事也,是尚友也。”他認為,閱讀作品的時候,呈現關于作品的背景知識,有利于閱讀者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因而提出“知人論世”的觀點。余映潮老師把背景知識稱為“資料助讀”、黃厚江老師稱為“教學憑借”。他們都認為背景知識的合理呈現有利于深入解讀文本,但背景知識呈現的時機不對,將大大地降低背景知識的作用,不利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
某位教師在教學《阿房宮賦》時,一開始就介紹了作者及《阿房宮賦》:這是一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作者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了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民的情懷,杜牧這篇《阿房宮賦》之所以流傳千古,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在一堂課的開始環節就呈現這樣的背景知識,一方面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方向都往背景知識的方向靠攏,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另一方面,這種主題先行式的背景知識呈現方式,等于直接地告訴了學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使學生在品味感情、體悟主旨階段就無事可做,培養了學生的惰性。由此可見,背景知識的呈現需要把握時機,怎樣才能把握時機呢?筆者認為有三條途徑。
一、體悟作者感情時
在閱讀教學中體悟作者的情感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任何一篇作品都蘊含了作者對生活的態度,因而在閱讀教學中(特別是文學作品鑒賞中)能否把握作品所體現的情感就成為學生是否讀懂作品的一個標志。“第三、第四學段,可通過考查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以及自己的體驗,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在這里,新課標明確提出領悟情感是評價學生鑒賞水平的重要尺度。在閱讀教學中,體悟作品感情時,學生可能會追問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情,這時及時呈現背景知識,有利于學生深切領會作者的情感及情感產生的原因。
張教英老師在教學《將進酒》時將體悟詩人的情感作為一個重要的環節。“想想作者悲什么?為何而悲?請大家踴躍發言”。有學生認為是懷才不遇,有學生認為是青春不再,有學生認為是壯志難酬,有學生認為是功業未成。張老師在學生深入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提供了背景知識。在這個案例中,教師沒有一開始就呈現背景知識,而是在體悟感情時才予以呈現,這時,學生已結合文本深入體悟了詩人的情感,背景知識的呈現加深了學生對詩人“悲”情的理解及作者形象的把握。
二、探究作者寫作意圖時
寫作意圖是創作意圖的一種,即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主題、內容和思想。探究寫作意圖是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難點。在突破寫作意圖這個難點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困難,這時,教師呈現某個背景知識,學生的思維可能會豁然開朗,難題也就迎刃而解。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故都的秋》時,先帶領學生鑒賞五幅秋景圖,然后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在故都“秋”可寫的東西很多,有火一樣的香山紅葉,有明鏡般的昆明湖水,有詩境似的陶然亭……這些何嘗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偏偏寫了這樣的秋色呢?這樣的問題具有思維價值,學生也樂于探究,經過熱烈地討論,學生在交流中還是未能談到重點,有的還偏離了文本,偏離了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時教師呈現了背景知識。
在這個案例中,背景知識呈現的時機是恰當的。對學生來講,探究寫作意圖本來就是一個難點,但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深入理解文本有重要的價值。問題一提出就呈現背景知識,問題的思考價值就會蕩然無存;讓隨便思考一會兒就呈現背景知識,也不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只有經過深入的思考、認真討論后呈現的背景知識,才能使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深入理解作者清、靜、悲涼的感情及產生的原因。
三、學生需要時
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僅僅是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由于知識儲備、生活經驗、思維定式等原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這時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教師提供的背景知識相當于給學生提供一個腳手架,讓學生站在腳手架上解決相關問題,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有一位教師在帶領學生疏通《捕蛇者說》文意時,學生對“以俟關乎人風者得焉”一句中的“人風”一詞不理解,教師在學生討論還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向學生提供了“避諱”的背景知識,學生在教師提供的背景知識的幫助下,解決了問題,理解了文意。
學生在閱讀《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時,學生對隱晦深澀的詞句不甚理解,教師馬上提供“三一八慘案”的背景知識,在教師提供的背景知識的幫助下,學生理解了不懂的語句,并且體會了語句背后作者蘊含的感情。
需要是積極性的源泉,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需要指的是個體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個體或群體對其生存和發展條件所表現出來的依賴狀態,是個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的基本動力。”教師在學生需要時提供相應的背景知識,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激發繼續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學生深入的解讀文本,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背景知識的提供要講究時機,語文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適時提供,以便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深入解讀文本,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師大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歐運波,1982年生,云南昭通人,講師,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3級教育碩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研究。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