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祥
【摘要】筆者認為讓學生掌握賞析文學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對其今后的自主閱讀是大有裨益的。作為教者,我們在平時就可以對學生加以引導,“授其以漁”,讓他們在課內(nèi)和課外走進作者,欣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品味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日積月累,終會“識得廬山真面目”。
【關(guān)鍵詞】初中生;閱讀賞析;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無論是公開課教學還是中考,賞析類的題型越來越受到教者和命題專家的青睞。不少的公開課教者都會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兩道賞析方面的思考題,其目的我想一是能調(diào)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活躍課堂上的氣氛,不至于冷場,二是賞析這種題型設計形式靈活多樣,不論學生的語文功底怎樣基本上都能有話可說,擴大了學生學習的參與面,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考問題的邏輯能力。另外從某種角度來說賞析題的設計也可以看出教者教學設計的“匠心”,對知識拿捏的精準性。在中考試卷當中這種題型也往往是命題者的必出題,2014年、2015年、2016年江蘇省南通市中考連續(xù)三年都有關(guān)于賞析方面的命題。
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的賞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其實跟語文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也是一致的。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能培養(yǎng)學生的四種能力——“聽、說、讀、寫”,賞析題型可以說是這四種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初中階段是學生分析能力顯現(xiàn)的重要時期,學生的語言文字已經(jīng)積累到了一定的數(shù)量,就更應讓這種能力在閱讀中得以進一步的提升。那么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可以從哪些方面去完成對它的賞析呢?筆者結(jié)合平時的教學做了一個初探:
一、扣文章主題、主旨,品作者情感
一篇文章,主旨是它的靈魂。無論是現(xiàn)代文還是文言文,都會有明確的主旨。學生在完成此類賞析題時,須先從整體上掌握文章的內(nèi)容,明白文章講什么,再弄清楚文章的主題、主旨是什么,從中我們學到了什么。在回答此類題時,要扣主旨賞析,不能偏離文章的主題、主旨,否則說得再好也是離題千里。例如:《過零丁洋》這是一首愛國主題的詩歌,整首詩格調(diào)高雅、積極向上。學生在賞析這首詩歌的時候要清楚這首詩的內(nèi)容、主題。即使作者在開頭回顧自身的成長經(jīng)歷,也是為后來作者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來服務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句既是作者的內(nèi)心獨白,也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更是詩歌主旨的直接體現(xiàn)。在國家面前作者舍生取義、自我犧牲的愛國形象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因此掌握作品的主旨很重要,在賞析方面有時起到“點睛”的作用。
二、析作品背景,感作者人生歷程
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時代背景以及寫作背景往往是一篇文章創(chuàng)作的起源,作者的情感流露與他(她)的經(jīng)歷往往是密不可分的,這跟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所說的“說真話,抒真情”“我筆寫我心、抒我情”是同一個道理。欣賞文學作品時可以聯(lián)系作者的學習、生活經(jīng)歷,跟隨作者一起去感受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巴金的《繁星》是蘇教版七年級的一篇課文,星星在文中象征什么?巴金為什么會寫這樣一篇文章?想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對作者的家庭、生活背景的分析。我們知道巴金生于成都,他的家庭是一個封建大家庭,他從他的母親、第一任老師——轎夫老周這些人身上懂得了真誠、仁愛、平等。1923年巴金沖破家庭的封建枷鎖來到上海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民主思想。后來離開祖國留學,到西方進一步尋找真理,在去法國的途中寫下了這篇游記。這是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如果結(jié)合作者的學習生活背景、成長經(jīng)歷等去賞析文章,那么作品中一些重要的字詞就不太難理解,你就會明白星星在文中象征的是民主、光明的未來。可見,結(jié)合作品的生活經(jīng)歷、寫作背景等去分析作品確實是一種不錯的途徑。
三、品關(guān)鍵字詞,悟作者心境
一篇作品的關(guān)鍵字詞,往往能較好地反映出作者的情感。通過品關(guān)鍵字詞,我們可以領(lǐng)悟到作品的主題、主旨。如《棗核》中“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這是寫友人見到棗核時的舉動。為什么用“托”字,而不用“放”字呢?通過對課文的理解我們知道了一個“托”字表現(xiàn)出友人對棗核的珍惜,從而反映出美籍華人思念故土之切。還是這篇文章“她劈頭就問我:‘覺不覺得這花園有點家鄉(xiāng)的味道?”這里的“劈頭”是“急切”的意思,用“劈頭”形象地寫出了友人急于想讓別人明白她內(nèi)心的思鄉(xiāng)之情。所以一篇文章如果能抓住關(guān)鍵字詞,讓學生反復去品味、推敲,往往能夠悟出作者心境。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感、對文章的悟性會自然而然地得到鍛煉。
四、關(guān)注標點符號,揣作者用意
標點符號是一個句子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標點符號的使用從某種角度說能反映出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特別是在小說這類題材的作品中,一個簡單符號的運用往往可以表達作者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此時的標點符號起到“四兩撥千斤”、“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他向那位與云中山化為一體的犧牲者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這是小說《豐碑》中的一個句子,這里用了一個省略號,此處的省略號含義較多,通過閱讀全文我們懂得了此時此刻將軍為什么會向軍需處長敬禮,是因為將軍受到軍需處長精神的感染,是軍需處長的犧牲精神、崇高的品德感染了將軍。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敬意、敬佩、頌揚。此處用省略號比用文字表述更富有韻味,更能引發(fā)讀者的共鳴,讓讀者與作者的脈搏一起跳動,心貼心的去傾聽作者的心聲。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句詩是說只要“識得東風面”終究能夠“萬紫千紅”,同樣一個道理: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我們只要用心做到賞之到位,析之透徹,定會能夠有所收獲。筆者認為讓學生掌握賞析文學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對其今后的自主閱讀是大有裨益的。作為教者,我們在平時就可以對學生加以引導,“授其以漁”,讓他們在課內(nèi)和課外走進作者,欣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品味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日積月累,終會“識得廬山真面目”。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