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霖
【摘要】中國的書籍制度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飛速發展。這種使得學術方面全部面貌情況改變的書籍制度和印裝方式凝聚著我國歷代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對于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形成、傳播與交流創造都發揮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書籍制度;文化傳播;演變;影響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書籍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歷史財富。對于中華民族這樣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研究書籍制度的演變尤為重要。不同時期的文化需要、科技水平決定了不同時期書籍的材料和形式的不同,使我國的書籍制度形成了三大階段,即簡牘制度,卷軸制度和冊頁制度。
一、簡牘制度時期
(一)簡的起源和歷史
1.簡的形制。簡,多以竹木為原料,在干燥少竹之地也有木材等代替,偶有玉石為材,不晚于商代出現至公元四五世紀的魏晉時期基本消失,前后至少一千年。制簡時需將竹劈成竹片,刮削成狹長條,再烘干水分。將若干根簡用韋即熟皮條或各色絲繩、麻線編連成“冊”,即策。多遵循“大者為經,小者為傳記”。
2.版牘的形制。版牘常用木板所制,制作起來較之更為方便。每塊版牘面積比單個簡要大,可以容納更多文字,也多是單塊使用,作為短篇文書信件的載體。
(二)簡牘制度對文化的影響
1.簡牘制與百家爭鳴。商周時期,社會生產水平很低,大多數平民依舊過著刀耕火種的農耕生活,學習文字并進行創作是不可及的事情。春秋后期,孔子以個人身份開設私學,打破官府壟斷。到了戰國時期,中原文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潮。可以說沒有簡牘的出現與大面積使用,這些寶貴的思想就無法形成,即使形成也無法正確無誤并且長久地流傳至今。
2.簡牘制對其后世影響。簡牘制度不僅在文化傳播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對于后世書籍形成,文章內容方面也有極大影響。(1)影響書籍形成。首先,篇名單獨寫在第一根簡正面,正文從第二根簡開始寫,后來成為書籍通用格式。其次,在第一根簡背面寫篇名,便于卷后查閱,與今天的書脊功能相似。再者,簡冊留幾根空白簡,保護簡文免受磨損,這種形式發展為后代的護頁紙。(2)影響書寫方式。簡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了中國漢字的書寫方式,由于簡是一個豎長條,書寫時需由上至下。加之右手習慣書寫,左手負責展簡,逐漸形成了右往左書寫的書寫方式,此保留逾千年直至近代。
二、卷軸制度
卷軸制度分為帛書和紙卷兩種形式。
(一)帛書的起源和歷史
1.帛的歷史背景。簡冊笨重,且因編繩散斷,易錯簡、脫簡,自身有不少缺陷。相比之下,輕便易于裁剪、吸墨性強且質地柔韌的帛、絹等絲絹品便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但也由于其價格昂貴,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始終沒有占據一個獨立使用階段。直到唐代雕版印刷發明以后絲絹品才不用作書寫材料,但直至今日仍用于書法成繪畫。詩句“云中誰寄錦書來”,足見帛書在人們心中神圣高潔的地位。
2.帛書的形制。因為帛易于裁剪,帛書的長寬大小并沒有過多限制,書寫格式也多仿照簡冊。為使書寫整齊,人們用朱筆或墨筆畫上或織出了界欄,用卷軸進行裝幀,隨帛書內容重要程度,卷軸的裝飾的尊奢程度也不同。
(二)紙的發明與使用
我國早在西漢時期就用麻等植物纖維造紙,到了東漢,宦官蔡倫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此時紙才真正的用作書寫材料。當時的紙多以紙卷方式存放,書寫時也和帛簡相似,古人為避免蟲蛀,加入黃檗汁染色。
紙卷前多用包首,亦今天的書皮,硬紙或絹帛之類,再用一根帶子進行束扎。和今天許多書籍,尤其是精裝書更為相似。后來人們覺得紙軸展開過長,便采用經折裝,折疊后的長方形如同一片片樹葉,所以稱為葉,后也寫作頁,這也就是第三種冊頁制度的雛形。
(三)卷軸制度對文化的影響
用卷軸制度制作書籍,較簡牘制有著極大的飛躍,其影響在今天也絲毫未減。當今人們書法繪畫或珍藏某些文書時仍喜歡用卷軸進行裝裱。
三、冊頁制度
(一)冊頁制度的誕生
冊頁制和卷軸制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紙,兩者只是裝訂方式不同。卷軸制書籍閱讀要邊讀邊卷,查閱麻煩,折疊制成的經折裝、旋風裝折疊處也容易折裂,形成散頁。后來,人們將散頁逐頁裝訂,就是最初的冊頁制度。
冊頁制度分為散頁裝,蝴蝶裝,到明朝中葉,最終發展為線裝書,在由隋唐至明朝的一千多年時間里,書籍存放也由平放改為加上書套后的立放,更加方便取用放還。
(二)冊頁制度對文化傳播創造的貢獻
1.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大約隋唐時期,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但由于雕版印刷錯一字而廢全版,雕刻起來費時費力,如何快速、廉價地印刷書籍成了那個時期書商們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元代人《農書》作者王禎,設計了排字輪盤,提高了揀字效率,促進了冊頁制度的發展。
2.印刷書籍在王權與市場作用下對文化的影響。書寫材料與印刷形式決定了文化傳播的難易,而王權與市場又主導著書籍數量的變遷。科舉制出現造就文余,閑雜書籍也相應而生,托舉著民間書業。文化傳播的方式與文化發展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最后在王權和市場的催化下日益成熟。
四、對中國及世界文化的影響
我國書籍制度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和不同發展階段,它對保存人類優秀思想文化起著十分深刻的作用。
由于書籍制度的發展,印刷越來越容易,范圍越來越廣,內涵越來越深。從古至今科舉制、宋明理學,詩文小說等優秀成果共同融匯成了炫目多彩的中華文明。
中國的書籍制度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飛速發展。可以說,沒有中國的書籍制度就沒有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科學的發展,沒有文藝復興,沒有宗教改革,更沒有社會階層的巨大變化,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不知要延遲多少年。這種使得學術方面全部面貌情況改變的書籍制度和印裝方式凝聚著我國歷代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對于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形成、傳播與交流創造都發揮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