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柯善北
在信息化大潮中乘風破浪解讀住建部推進建筑業信息化政策
本刊記者 柯善北
近年來,隨著國家建筑業信息化規劃的出爐,住建部連年將BIM作為重點工作抓手,BIM在建筑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日益深入。部分率先應用BIM的業主、施工企業,有的已逐漸體會BIM應用的價值,但有的企業還沒有實質推進,更多的企業還處于觀望中,主要存在BIM的政策法規和標準不完善、本土化專業化BIM軟件不多、技術人才不足等幾大問題,阻礙BIM的普遍落地應用。
2015年7月1日,住建部發布了《推進建筑信息模型的指導意見》(建質函〔2015〕159號)。這是在2011年發布《信息化發展綱要》、2014年住建部《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之后,再次單獨出臺指導意見,對BIM未來五年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
2016年9月19日,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網站發布《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建質函〔2016〕183號),對“十三五”期間,建筑業信息化進程做出全盤規劃。
2016年12月2日,住建部發布第1380號公告,批準《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為國家標準,編號為GB/T51212-2016,自2017年7月1日起實施。由10位行業專家組成的標準審查委員會認為,《標準》充分考慮了我國國情和工程建設行業現階段特點,創新性地提出了我國建筑信息模型(BIM)應用的一種實踐方法(P-BIM),內容科學合理,具有基礎性和開創性,對促進我國建筑信息模型應用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行業政策的頻繁出臺,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呢?
《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末,建筑行業甲級勘察、設計單位以及特級、一級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業應掌握并實現BIM與企業管理系統和其他信息技術一體化進程應用。以國有資金投資為主的大中型建筑以及申報綠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綠色生態示范小區新立項項目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中,集成應用BIM的項目比率達到90%。
行業內人士表示,在這個時點發布BIM指導意見,正是在表明政府重視BIM的態度,未來五年BIM的應用,應該是一個逐步深入,廣泛推廣的過程,如BIM的應用程度將更加深入,BIM將與其他技術,如ERP、PC、互聯網、GIS等技術相互融合,推進信息化技術的一體化進程。
四大方面任務
《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圍繞企業信息化、行業監管與服務信息化、專項信息技術應用、信息化標準提出了四大方面任務。
企業信息化。這部分是基礎。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行業發展的主體,更是信息化發展的主體。《綱要》對勘察設計、施工、工程總承包等不同類企業分別提出了信息化建設的主要任務。這些任務針對不同類企業的特點和基礎,指明了發展側重點。
行業監管與服務信息化。與2011年《綱要》相比,行業與服務信息化部分是新增內容。從建筑市場監管、工程建設監管、重點工程信息化、建筑產業現代化、行業信息共享與服務5個方面提出發展要點。
專項信息技術應用。突出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3D打印、智能化技術在建筑業應用發展的重點。
信息化標準。結合BIM等新技術應用,重點完善建筑工程勘察設計、施工、運維全生命期的信息化標準體系。重點編制和完善建筑行業及企業信息化相關的編碼、數據交換、文檔及圖檔交付等基礎數據和通用標準。
BIM指導意見強調,BIM能夠應用于工程項目規劃、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等各階段……各持多專業協同工作、項目的虛擬建造和精細化管理,為建筑業的提質增效、節能環保提供支撐。
強調BIM模型與數據的協同,則對存儲模型與數據的云端服務器提出了安全性的要求。在住建部出臺《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指導意見》的當天,新的《國家安全法》也開始正式實施。
其中,《國家安全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國家建設信息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實現網絡和信息核心技術、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信息系統及數據的安全可控。從即日起,若將BIM模型存放于國外服務器的行為,均涉嫌違反《國家安全法》。
同時,《國家安全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國家將建立國家級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定期開展各領域國家安全風險調查評估,有關部門應當定期向中央國家安全領導機構提交國家安全風險評估報告。意味著住建部未來可能要建立BIM國家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對BIM模型和數據進行有效監控,并定期報備中央國家安全領導機構。
BIM選型建議:考慮使用自主研發的國產協同BIM軟件或平臺
BIM指導意見多處強調,支持多專業的協同工作,強調BIM應用的協同和共享特征。目前市場上存在多種BIM的建模和應用軟件,在選擇BIM軟件時,宜充分考慮軟件的易用性、適用性以及不同軟件之間的信息共享和交換能力,在技術層面上,宜考慮使用協同軟件或平臺,以保證項目協同管理,有效實現BIM應用的價值。
同時,在BIM指導意見保障措施第四條表示,將支持軟件開發企業自主研發適合國情的BIM應用軟件。
考慮到單機版的BIM軟件無法實現BIM的共享協同價值,李克強總理將“互聯網+”提升至國家戰略,未來,互聯網+、具備協同平臺的自主研發的BIM平臺將是上上之選。
BIM落地:多項保障措施,與企業息息相關
更難得的是,BIM指導意見對政策如何落地提出了多項保障措施。
創優評優,激勵BIM應用。通過政府投資工程招投標、工程創優評優、綠色建筑和建筑產業現代化評價等工作激勵建筑領域的BIM應用。
抓住機遇,建設當地BIM應用示范工程。培育產、學、研、用相結合的BIM應用產業化示范基地和產業聯盟;在條件具備的地區和行業,建設BIM應用示范(試點)工程。
BIM課程成為執業資格人員繼續教育必修課程。加強對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關于BIM應用的相關培訓,在注冊執業資格人員的繼續教育必修課中增加有關BIM的內容。
然而,一項新技術的普及推廣,需要各方面的條件支撐。在國外,BIM的應用是設計企業領先于施工企業,然而在國內,目前施工企業的應用積極性要高于設計企業。
住建部標準審查委員會專家毛志兵認為,設計是龍頭,在BIM應用中,理應設計先行,施工在設計BIM應用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應用。相較于國內而言,美國的信用體系比較完善,IPD模式的BIM應用有良好的社會基礎,同時又有利益分享機制保障,設計階段BIM應用能夠得到利益回饋,所以,其設計BIM應用積極性較高,可以說起到了BIM應用的龍頭作用。
在我國,在設計階段應用BIM,既要建模又要繪制施工圖,而BIM軟件現階段還無法完全自動生成施工圖,設計人員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而利益沒有增加;此外,BIM在協同設計方面的價值還沒有真正實現,設計單位的利益分配機制也還沒有改變(按照施工圖算錢)。
隨著BIM的普及應用,將來一定是在業主的統一驅動下,設計和施工共同作為項目BIM應用的主體,共同完成項目BIM應用的主要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BIM應用產生的利益。
最大短板如何克服?
《指導意見》提到一個目標,就是要求5年以后,國有資金投資為主的大中型建筑以及申報綠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綠色生態示范小區新立項項目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中,集成應用BIM的項目比率達到90%。這一目標,以目前國內的BIM技術應用水平來看,實現起來似乎也還有難度。
專家指出,在實現《指導意見》提出的目標過程中,目前我們存在的最大短板是BIM應用軟件。BIM是幫助實現工程建設目標的輔助工具,更具體地說,BIM的價值要通過應用BIM軟硬件才能得以實現。而BIM軟硬件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粗略地講,目前的BIM軟硬件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以Autodesk、Bentley、Trimble、Dassault等國際著名軟硬件公司為代表的國際BIM軟硬件產品,其特點是BIM建模能力和模型管理及可視化功能強、價格高,但專業功能以及執行國內規范方面的功能不夠;另一個是以建研院、廣聯達、魯班、鴻業等國內企業為代表的BIM軟硬件產品,其特點與前者相反,BIM建模能力和模型管理及可視化功能不如前者,但價格相對低廉,并且專業功能以及執行國內規范方面的功能強。
我國建筑市場規模大,從業人員眾多,特別需要BIM建模能力和模型管理及可視化功能強,專業功能以及執行國內規范方面功能強,并且價格相對低廉的國產軟件支持。而在《指導意見》的“保障措施”中也特別強調“鼓勵BIM應用軟件產業化、系統化、標準化,支持軟件開發企業自主研發適合國情的BIM應用軟件。” 這一舉措對于BIM技術的應用發展無疑是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