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香 盧梅兆
團隊協作模式在溶栓患者管理中的運用
李清香 盧梅兆
目的探討團隊協作模式在溶栓患者管理中的運用。方法為提高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建立卒中中心,成立團隊協作小組,成員應有各階層醫生,護士,以神經內科為主,急診科、影像科、檢驗科、介入科、神經外科、護工中心、藥房為輔的腦卒中小組,小組明確分工,完善各小組相應的職責及義務,共同完成急性腦梗塞患者溶栓治療。我院自2016年7月起開始實施團隊協作模式,比較實施團隊協作模式前后患者的溶栓成功率。結果采取團隊協作模式,科內及科間配合默契,急性腦梗死患者就診流程通暢,有效避免由于院內溝通不足致時間拖延,影響溶栓治療,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確保醫療安全。實施團隊協作模式后患者溶栓成功率100%優于實施前的46.11%(P<0.05)。結論采取團隊合作模式,有利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溶栓患者的診治,提高醫療護理安全性。
團隊協作;溶栓;安全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在超急性期內使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溶栓治療是有效開通血管,恢復神經功能的治療措施。一般要求在發病4~5 h內完成給藥, 達到醫院后1 h內應完成靜脈給藥。而每延遲1 min就可造成90 000 000個腦細胞死亡。已有研究表明基層醫院到院完成CT、談話、化驗、到病房時間均是影響患者靜脈溶栓治療DNT的主要因素[1]。如何在短時間內迅速給藥,顯得尤為重要。團隊協作是指由2人及以上人員構成的團隊為了共同目標相互依賴完成工作[2]。本研究于2016年7月—2017年8月,對90例使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靜脈溶栓治療患者采用團隊合作模式管理,取得不錯效果。現將報告如下。
自2016年7月起我院溶栓治療工作中開始實施團隊協作模式,期間選取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54例,女36例;年齡18~82歲,均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超急性期,使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靜脈溶栓治療。同時選取2015年2月—2016年5月的入院溶栓患者90例作為參照(采用普通就診流程),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齡18~82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綜合評估 以現有的救護模式為基礎,對當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診救護全程進行綜合評估,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改進方案。在傳統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就診中,患者及其家屬必須經歷初診、常規血液及影像學檢查、用藥、多方會診、介入治療等多項就診環節,并且每一項程序都必須在等待就醫、檢查、繳費、結果以及再就醫中循環往復,致使患者家屬疲于奔波,耗費了大量時間,給治療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引入團隊協作理念,展開急性腦梗死病患的救治管理工作成為了必經之路[1-2]。
1.2.2 醫院成立腦卒中中心 通過開通腦卒中綠色通道的方式,下屬成立以神經內科為主,多學科急診科、影像科、神經外科、檢驗科、介入科、藥房為輔的腦卒中小組,小組分工合理,職責明確。職責中明確要求各部門全力配合溶栓工作開展,藥房確保藥品供應;要求檢驗影像科室接到溶栓患者申請單后,應第一時間內完成申請項目。監督主要科室神經內科科內成立腦卒中小組成員,成員應有各階層醫生,護士。在神經內科監護病房內,有2張專用于溶栓治療的床位,配套多功能監護儀、輸液泵、微量泵等供患者使用。急診科配備溶栓床用于稱量患者體質量,便于精確計算體質量,為使用藥物劑量提供科學依據[3-5]。醫院職能部門醫務處、護理部、定期組織召開協調會,各科反饋一段時間內存在問題,通過協調會議,解決問題。每季度聯合查房一次。
1.2.3 資源管理 在成立腦卒中中心、建立急性腦梗死綠色通道的基礎上必須對現有資源進行綜合管理,實現團隊協作的高效管理效果,以此提高救治效率,提升臨床療效。一方面,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在明確醫院各科室、部門、醫師、護士等各級人員急診職責的基礎上,通過制定急性腦梗死病例規范準則的方式,具體化醫護人員自身肩負的責任,明確救治目標性;另一方面,做好科室管理工作。急性腦梗死救治在臨床中往往涉及影像科、內科、外科、檢驗科等多個相關科室,這就要求在團隊協作模式下打破各科室之間存在的建制壁壘,通過成立一體化的獨立行政科室、黨支部、成本核算以及績效考核體系的方式,實現腦梗死溶栓急救的綜合性團隊管理效果[6]。
1.2.4 構筑團隊 在團隊資源管理基礎上,組建一體化急性腦梗死救治團隊,具體包括溶栓小組人員、急診分診人員、影像學急診人員、搶救室人員、介入治療(包括給藥治療及手術治療)人員、內科及康復科人員等,同時配以四支急診小組,輪班值守,做到24 h無縫對接,最大限度地發揮團隊協作的積極效用,縮短急診時間,提高溶栓管理工作效率。例如,在接診疑似腦卒中患者時,急診科醫護人員直接撥打專線電話,立即開通腦卒中綠色通道,腦卒中小組成員接到電話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查看患者并開具醫囑。急診護士完成血液采集,送檢,建立靜脈通路二路,一路供輸液,另一路備用[7]。檢驗科接到溶栓患者血液標本后,凝血四項,血常規在30 min內完成檢驗并出具報告。影像科優先安排CT檢查。全程由急診科護士陪同護送,協助辦理入院手續護送至神經內科病房。
1.2.5 給藥治療 科室常規備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批準文號:進口藥品注冊證號:S20110052)藥物,供患者第一時間應用,減少等待藥物花費時間,實施以來,在醫院藥房配合下,未發生缺藥現象。神經內科接到電話后,2名護士準備好床單位,氧氣、監護儀、輸液泵、微量泵、血壓計、溫度計等物品,備好藥物,患者到達病房后即按照醫囑給藥,監測病情。
1.2.6 培訓與考核 首先,組織統一培訓。通過專家授課、個案套路、治護知識講解、情景模擬、操作示范、床邊示教等方式對團隊小組進行系統培訓,提高醫護人員專業化水平。例如,科室主任對全院科室醫生業務培訓講課,通過培訓讓醫生了解溶栓治療重要性及時間重要性。科室內醫護共同學習溶栓治療指南,掌握適應癥禁忌證等。并定期組織多學科查房,協調存在問題,加強科間配合達成協議。其次,強化護士培訓力度,在腦梗死患者的溶栓救治管理中,護士直接承擔者患者日常的救護工作,對臨床治療效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進一步提高護士的專業水準。比如,在專業評估工作上,可通過培訓使其充分掌握洼田飲水評價、生活自理評估、激勵評估、卒中評估、跌倒評估、吞咽障礙評估等專業評估知識,并經過臨床實踐做到活用;然后,重視護理工作培訓,急性腦梗死病例在后續治療中必須做好護理工作,這就要求醫院通過團隊協作方式,使科室護理人員充分掌握各項臨床護理技能,包括呼吸道管理、靜脈血栓防控、失禁護理、儀器應用等內容。最后,設立考核標準[8]。針對工作年限對醫護人員設立分級考核標準,著重對其急診應急能力、配合能力、臨床治護技能進行考核,在考核中需引入團隊協作理念,提高急診小組團隊配合度,提升急診救治效率。
1.2.7 建立資料 每一例溶栓患者建立登記資料,晨間早會醫生對每一例溶栓患者資料病情,制成幻燈片,全科共同探討,分析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比較團隊協作模式實施前后患者溶栓率。
運用SPSS 20.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我院自2016年7月開始實施團隊協作模式進行溶栓患者管理,運行1年多以來,與原有的普通就診流程相比較,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在超急性期內使用阿替輔酶溶栓治療患者時間在40~60 min,溶栓時間符合指南要求,尚未發生醫療安全事件,溶栓率達到了100%,就診順暢。普通就診流程病例選取2015年2月—2016年5月的入院溶栓患者90例,溶栓率為46.11%(83/180),溶栓率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61.791,P<0.05),說明采用團隊協作模式進行溶栓患者管理安全水平更高。
團隊協作在腦梗死患者的靜脈溶栓管理中能夠有效打破醫院各科室內部存在的建制壁壘,提高急診分診人員、影像學檢查人員、溶栓小組人員、介入治療人員、內外科人員及康復科人員的一體化合作效率,從而實現腦梗死患者的高效救治效果,提升臨床療效。與此同時還可有效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從接診、檢查、給藥及護理等方面實現全方位治護管理,進一步改善患者病況。與此同時,溶栓患者因開通綠色通道,全程醫護人員陪同,免去因環境不熟、流程不懂、繳費等待、電梯等待浪費時間現象。加上醫院明確各小組應有的職責,及時間要求,因此較普通者節約等待時間,能在到達醫院內1 h完成藥物使用。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由于醫生病情判斷不足,溝通技巧欠缺;護士方面抽取藥物不夠熟練;患者方面:由于藥物價格昂貴,約5 000元,無醫保農保,使用藥物風險較大,家屬知識缺乏,需反復商量考慮;以及患者血壓情況等原因導致入室后無法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給藥。以上這些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如醫護增加外出學習,借鑒經驗。政府部門重視,列入醫保。醫院及政府加大宣傳力度,爭取在發病時及時就診等。
綜上所述,采取團隊合作模式,有利于腦梗塞溶栓患者的診治,提高醫療護理安全性。
[1] 金云龍,王志敏,王鵬,等. 多中心基層醫院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靜脈溶栓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卒中雜志,2016,11(5):386-391.
[2] 周和玲,范卉,呂敏敏. 團隊協作模式在老年癡呆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實踐 [J]. 全科護理,2016,14(13):1366-1368.
[3] 崔遠航,郭憲民,張春艷,等. 團隊資源管理在急診卒中溶栓綠色通道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36):2842-2847.
[4] 陳雪麗. 多學科團隊協作護理會診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療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5,17(6):87-89.
[5] 王馨,高嵩芹,于龍娟,等. 團隊資源管理模式縮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就診-應用靜脈溶栓藥時間的效果研究[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12): 905-908.
[6] 崔遠航,郭憲民,張春艷,等. 團隊資源管理在急診卒中溶栓綠色通道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6(a01): 506-507.
[7] 邵麗娜. 院前院內一體化救治模式在急性腦梗死病人溶栓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J]. 全科護理,2017,15(8): 936-937.
[8] 張惠明. 團隊資源管理在提高急性腦梗患者溶栓率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5,28(20): 317-318.
Application of Teamwork Model in Thrombolytic Patient Management
LI Qingxiang LU Meizha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Longyan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Longyan Fujian 3640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eamwork model in the management of thrombolytic patients.Method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rat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stroke center and team collaboration group were established, the members included all levels of doctors and nurses, neurology department was the main department,assisted with emergency department, imaging department, laboratory department, intervention department,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nursing center, and pharmacy supplemented as the stroke group, the group was clearly labor divided,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group were improved, the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as cooperate completed. Since July 2016, our team began to implement team cooperation model and compared the success rate of thrombolysis between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m cooperation model.ResultsThrough team collaboration mode, the departments cooperated well and treatment proces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as smooth, effectively avoided the time delay due to lack of communication and affect thrombolytic therapy,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and ensured medical safet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m cooperation model, the success rate of thrombolysis was 100%, which was better than 46.11% before implementation (P <0.05).ConclusionThrough team cooperation model, it is conducive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rombolytic patients,improve the safety of medical care.
teamwork; thrombolysis; safety
R197
A
1674-9316(2017)22-0011-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2.006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龍巖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福建 龍巖3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