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建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滿足養老需求
張杰
隨著現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未富先老矛盾重重。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發、易發和突發性,身患慢病的老人的養老問題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難題。目前社會的現狀是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獨立存在、自成一體,養老院不方便就醫,醫院里又不能養老;醫療和養老的分離致使養老成為未富先老社會的突出問題。現結合國內外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現狀,探討模式建立的各種方式和該模式的重要意義。以北京市某城區為例,在分析該區老齡化不斷加劇的社會現狀及在建立醫養結合模式過程中所遇到問題的基礎上,定性分析,循證研究,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各項措施,為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建言獻策。
醫養結合模式;養老人才培養;政府主導
國務院辦公廳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5〕84號中要求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文件要求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建立健全協作機制,本著互利互惠原則,明確雙方職責,共同建立與我國國情相符的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結合制度。現就加速建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問題進行粗淺探討,為深化我區居家養老服務體制改革建言獻策[1]。
建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體系的研究,首先需要確定“醫養結合”以及“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概念。
所謂“醫養結合”是將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疾病治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區別單純的養老機構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的養老服務。除了日常的生活照料,老年娛樂文化生活以外,更側重于身心健康、醫療、康復、保健服務等。
所謂“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是有效整合現有醫療和養老資源,體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更為重要的是面向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在提供日常生活、醫療需求、慢病管理、康復鍛煉、健康體檢及臨終關懷服務中實現一站式服務[2]。
由于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發達國家更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在應對此現象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我國老年人醫養結合模式的建立有很好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1)澳大利亞
截至2011年6月,澳大利亞的65歲以上老年人,占到了總人口的13.7%。澳大利亞醫養結合養老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居住式照料,以養老院、老年公寓和康復中心等為服務場所。服務對象一般為是經評估后,無法在家獨自生活,需要居住式服務的老人;二是居家養老照護服務,服務的主要內容包含老年照料服務項目、老年癡呆癥居家延伸護理或居家社區照顧等;三是建立老年照顧護理評估組織,為社區的老年人進行醫療、心理等方面的評估,幫助老年人和照護人員決定哪種照護類型可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此醫養結合模式形成了良好的社會競爭機制,通過競爭提高主辦方的服務質量、服務意識。主辦方通過競標獲得政府的養老服務項目,并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得到政府撥款,服務的數量與撥款是成正比的。需要得到服務的老年人,必須由老年照顧護理評估組進行評估,這樣既可以讓有需求的老年人享受到的服務滿意,又不至于使有限的資源浪費[3]。
(2)日本
日本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11年65歲以上的人口為總人口的22%。日本的醫養結合養老制度主要以下幾種模式,一是設立日間照料中心(或日間照料服務站),針對白天家里沒有人需要照顧日常生活,康復訓練的65歲以上老年人群。二是養老院(又稱養護之家),主要接收失能老年人。由護士、介護師、福祉士組成。三是老年福利中心,服務對象為轄區內的老年人群,為他們提供健康體檢、健康教育、保健服務及家屬指導,福利中心一般由保健師組成。四是老年公寓,服務內容包括一般醫療和生活照料,為健康的、生活可以自理的轄區內老年人提供服務。
日本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主要特點因為具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明確了國家和地方政府責任,有這些法律政策,老年人的福利、保健、保險等養老服務方面的內容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撐[4]。
由于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以及國情的束縛,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深化改革,逐步解決。
(1)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對于養老與醫療服務的開展與監管,缺乏國家層面上的法律支撐,醫療機構設立養老床位在現有政策下不具備資格,在醫保報銷、抵御風險方面受到限制。同樣,養老機構內部開展醫療服務的法律法規也有待完善制定。
(2)長效資金保障機制尚未建立。傳統的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經過歷史的發展,資金不足嚴重制約著養老機構的發展和壯大。但如果養老和醫療結合一起模式形成,則出現資金投入的空缺,對該服務模式的推廣出現瓶頸。即使從政策上有所支持,在現行社保體系制度銜接、實際操作以及投資風險方面所遇到的挑戰,對醫養結合模式初探也將產生影響。
(3)養老床位總量嚴重不足。目前我國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的比例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的養老床位應達到發展中國家的上限30‰,但是,目前我國城市居家養老總的服務滿足率僅達到15.9‰[5]。
在整個硬件系統設計中,除過雙攝像頭的使用,還使用了大量的傳感器。傳感器作為自動化控制設備的核心部件,在自動控制系統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傳感器實時檢測現場的各類信號,然后通過模數轉換,將數字量信號送至PLC,使控制機構能夠不間斷的對外部的信號變化做出及時的反應。在分揀工位,利用光電傳感器對工件進行分揀,從而判斷產品是否合格,利用磁性傳感器來判斷機械臂的運動是否到位。
(4)照護人員質量和數量均不高。醫養結合模式的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是缺乏專業照護人員,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國人對老年照護存在認識誤區,認為服務者只需進行老年人日常起居照顧,對老年照護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專業素質素養缺乏認識和重視。另一方面,由于人民生活水平和當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壽命提升,照護人員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5)管理體系尚未建立。針對老年人管理,我國屬于多部門管理,無完善的管理體系。老齡工作委員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老干部局、民政局、衛生計生委等機構均涉及到對老年人的管理,無牽頭部門主管,政府職能分工不明確,造成多頭管理的現象。
(6)監督評估體系不健全。我國未建立老年養護評估體系,包括對老年人的評估機制以及對機構考核評估機制。
北京市某城區統計局2014年公布的《區人口統計分析》報告表明,某區人口年齡雖然繼續保持著“兩頭小、中間大”的形態,但是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是近些年該區人口結構變化的典型特點之一。按照國際通用標準,60歲以上的人口比重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7%以上即為人口老齡化社會。截止2013年該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比重為14.3%,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到10.25%,它意味著大約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65歲以上老年人;若僅看戶籍人口,該區戶籍人口中,65歲以上人口比重高達16.9%。“十三五”時期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加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展的三個新特征,老年人照料問題將日益突出[6]。
目前全區醫養結合模式主要有三種,即養老機構增設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內設養老機構、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聯合模式。養老模式在該城區以不同模式存在,但多數以家庭養老、社會養老機構和社區居家養老驛站三種模式為主。相應醫療機構未曾進入這一領域,養老與醫療還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結合,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在該區還不凸顯。養老機構的老人大部分自理能力差,而且多數是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身患各種疾病,很難享受到專業化的醫療服務。在未富先老及養老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如何解決規模最龐大的老年群體的醫療問題,成為當前社會保障領域和相關政府部門不可回避的話題。探索建立養老、醫療一體化養老模式,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之間的多方式結合,使其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建立并完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顯得迫在眉睫。
據了解,目前醫養結合在某城區各個街道以不同的模式實施,但多數以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簽訂協議定期巡診、義診為主;也有部分醫療機構開設養老機構,為同一舉辦主體或為不同的舉辦主體等模式實施。如某城區某街道辦事處,針對地區養老問題進行規劃,在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內進行養老機構的設置,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合,可容納65位老人入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機構只是一門之隔,做到了實際意義上的結合,醫養結合模式為兩個不同的主辦主體。某街道的另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機構內部規劃設置20張養老床位投入使用,醫養結合主辦主體為醫療機構自身。
根據以上剖析,立足于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的基本國情,結合國家對醫養結合模式建立的大力支持,現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加速建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從而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
將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建設納入區域發展規劃、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成立“區域醫養結合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完善區域醫養結合各方面制度措施建立,完善醫養結合服務法律法規和相關促進發展扶植政策,優化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發展軟環境。同時,出臺具體、細化、可操作的優惠政策[7]。
明確監管責任主體,設立監管標準和管理規范標準。“醫養結合”監管責任主體到底是歸民政局,還是歸衛計委或人社局?如果責任主體不明確,可能導致“三不管”的窘境。因此,政府應將監管涉及到的各個部門給出權責清單,增強政策合力,避免出現多頭監管導致權責不清的狀況。
“醫養結合”是針對老年人的健康服務的新模式,涉及服務及資源的整合。醫療資源和人才大多集中在醫療機構,將其人才和資源與養老服務相融合,更好的為養老服務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聘請退休醫務人員,培養中醫保健養生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到醫養結合隊伍中;加大對養老服務照護人員培訓力度迫在眉睫[8]。
明確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責任,建立健全雙方合作機制,政府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建立相應的保障和鼓勵措施以及合理的薪酬保障機制,確保人、財、物統籌合理,及時到位,使醫療專業人員能積極地輸送到養老服務機構中,逐步實現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化、專業化,共同發力促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制定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執業許可和市場準入機制,建立醫養結合機構等級評定和質量評價標準,依法規范養老服務市場,鼓勵社區養老與醫療服務機構真正的融合,整合區域內醫療衛生資源,積極推進醫養結合服務落地在基層。
通過以上措施的推行,必會一定程度上推進我國醫養結合服務這一模式的建立健全,為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所帶來的養老難題提供積極疏解和積極作用,滿足老年人不斷增長的醫養結合服務的旺盛需求。
[1] 余瑞芳. 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4,12(7):18-19.
[2] 孫熠,應丹丹,姜麗萍. 國外主要養老模式介紹[J]. 中國護理管理,2013,13(3):97-99.
[3] 鄧大松,王凱. 國外居家養老模式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0(2):14-17.
[4] 景思霞. 重慶市巴南區“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與路徑研究[D]. 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4:23-25.
[5] 李雅軍. 市場化運作: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新方向[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15-17.
[6] 石景山區人口計生委,石景山區統計局. 石景山區人口統計分析[R]. 2014:20-21.
[7] 張維嘉. 醫養結合型機構養老模式研究[D]. 武漢:湖北中醫藥大學,2015:17-19.
[8] 梁德英,溫又華. 高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辦養醫結合一體化的養老模式—以華師社區托老中心為例[J]. 當代醫學,2011,18(27):24-26.
Establish a Medical and Nursing Service Model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care
ZHANG Ji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Guangning Street in Shijingshan District, Beijing 100041, China
As the aging process of China’s population is accelerating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ions when people are gett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Because of the frequent, easy-happening and emergency of some old age disease, the treatment and care of old people are perplexing many families. 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that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pension institutions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The nursing home is not convenient for medical treatment and vice versa. The separation of health care and old-age care makes it becomes a social problem.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mod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ways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mode. Taking an urban district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increasing aging of the area and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mode. And by the way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evidence-based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mode to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the elderly.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mode; talent training for elderly-care; government-dominated
R197
A
1674-9316(2017)22-0020-04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2.010
石景山區廣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