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琳
頸動脈彩超在腦卒中高危人群檢查中的應用價值
牛琳
目的探討頸動脈彩超在社區腦卒中高危人群檢查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該社區年齡大于50歲的腦卒中高危人群300例作為研究對象,了解患者一般病史,均采取頸動脈彩超進行檢查,分析腦卒中高危人群形成頸動脈斑塊或狹窄的主要危險因素以及年齡對患者頸動脈斑塊、狹窄發生率的影響。結果300例腦卒中高危人群中,有172例存在頸動脈斑塊,占57.33%,其中強回聲斑塊占65.12%,弱回聲或者混合回聲斑塊占34.88%,有6例頸動脈中重度狹窄,占2.00%,其中形成頸動脈斑塊或狹窄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肥胖、吸煙飲酒史。且年齡50~60歲出現頸動脈斑塊、中重度狹窄的分別為36.59%、0.00%,年齡60歲以上分別為76.05%、2.00%,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頸動脈斑塊、狹窄的發生率也在增加(P<0.05)。結論頸動脈彩超對腦卒中具有防治作用,值得應用。
頸動脈彩超;腦卒中;應用價值
腦卒中為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目前臨床上以腦組織出血或缺血性損傷為主要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復發率、病死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1]。據相關研究報道顯示[2],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慢性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腦卒中的發生率居首位。但目前我國對頸動脈斑塊的早期診斷重視程度不夠,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篩查的針對性不強,因此影響了腦卒中高危患者的臨床診治效果。而做好腦卒中的預防篩查工作是降低該疾病發病率的有效途徑[3-4]。該次研究為了探討頸動脈彩超在社區腦卒中高危人群檢查中的應用價值,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該社區年齡大于50歲的腦卒中高危人群30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將該次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社區年齡大于50歲的腦卒中高危人群3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40例,女160例,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60.53±5.45)歲,均進行頸動脈彩超檢查。排除存在有腦卒中的患者;排除認知功能障礙者;排除惡性腫瘤者或者合并嚴重心、腎、肝疾病者。該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所有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包括年齡、生活習慣、疾病史、吸煙與飲酒史等,然后采用探頭頻率為10 MHz的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進行檢查,采用縱橫切掃的方式,依次檢查患者頸部的兩側、頸動脈、椎動脈,對頸動脈是否存在斑塊或管腔狹窄的現象進行觀察并記錄。
觀察腦卒中高危人群形成頸動脈斑塊或狹窄的主要危險因素以及年齡對患者頸動脈斑塊、狹窄發生率的影響。頸動脈斑塊:勁動脈內膜厚度超過1.2 mm時,形成斑塊。頸動脈狹窄:(1)輕度狹窄:管腔內徑比正常減少50%;(2)中度狹窄:管腔內徑減少50%~70%;(3)重度狹窄:管腔內徑減少70%~100%[5-6]。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形成頸動脈斑塊或狹窄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肥胖、吸煙飲酒史。其中141例高血壓患者中,頸動脈斑塊有101例(71.63%),頸動脈狹窄有9例(6.38%),51例糖尿病患者中,頸動脈斑塊有35例(68.63%),頸動脈狹窄有2例(3.92%),43例心臟病患者中,頸動脈斑塊有30例(69.77%),頸動脈狹窄有3例(6.98%),61例高血脂患者中,頸動脈斑塊有29例(47.54%),頸動脈狹窄有2例(3.28%),175例肥胖患者中,頸動脈斑塊有106例(60.57%),頸動脈狹窄有7例(4.00%),71例有吸煙飲酒史患者中,頸動脈斑塊有23例(32.39%),頸動脈狹窄有1例(1.41%)。
300例腦卒中高危人群中,有172例存在頸動脈斑塊,占57.33%,有6例頸動脈中重度狹窄,占2.00%,其中年齡50~60歲有123例,出現頸動脈斑塊的有45例(36.59%),出現頸動脈中重度狹窄為0例(0.00%),年齡60歲以上的有167例,出現頸動脈斑塊的有127例(76.05%),出現頸動脈中重度狹窄為6例(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30、3.95,P<0.05)。
172例存在頸動脈斑塊患者中,其中強回聲斑塊有112例(65.12%),弱回聲或者混合回聲斑塊有60例(34.88%),而強回聲斑塊比較穩定,弱回聲或者混合回聲斑塊有脫落形成栓子的可能,因此對該類患者可定期隨訪,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有效干預。
腦卒中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7],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種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占腦卒中總數的60%~70%[8]。而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較高。調查顯示[9-10],城鄉合計腦卒中是中國成年人殘疾的首要原因。腦卒中一旦發病其突發性較強,且病情的控制難度較大。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認為預防是最好的措施。因此,必須對引發腦卒中的相關因素進行明確,并盡早對高危人群進行干預。社區作為人們賴以生存的場所,實施社區腦卒中預防服務,對全民普及腦卒中危險因素及先兆癥狀的教育,才能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真正防治腦卒中。可建立高危人群干預體系,建立健康檔案,指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煙限酒、適量運動等,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有效干預,通過對高危人群的規范化管理,達到防治腦卒中的目的[11]。
而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作為一項新型的檢測血管病變的技術手段,由于檢測的方法簡便,且成本較低,準確性高、客觀可靠等優勢,已在臨床上廣泛使用,成為腦血管病變檢測篩選的有效手段。可以對頸動脈的內壁狀況以及頸動脈內膜的厚度進行直接的觀察和測量,準確的判斷血管的狹窄位置以及血管內部的血流情況,根據檢測得到的數據,從而判斷頸動脈的運行狀況,提高腦卒中的治療效果,降低腦卒中的傷亡率。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300例腦卒中高危人群中,有172例存在頸動脈斑塊,占57.33%,其中強回聲斑塊有112例(65.12%),弱回聲或者混合回聲斑塊有60例(34.88%),有6例頸動脈中重度狹窄,占2.00%,其中形成頸動脈斑塊或狹窄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肥胖、吸煙飲酒史。且年齡50~60歲出現頸動脈斑塊、中重度狹窄的分別為36.59%、0.00%,年齡60歲以上出現頸動脈斑塊、中重度狹窄的分別為76.05%、2.00%(P<0.05),該研究與喬建宏等[12]研究具有一致性。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彈性和緩沖能力下降,患者頸動脈斑塊、狹窄的發生率也在增加,而高脂飲食、缺乏體力活動、大量飲酒、吸煙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造成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而頸動脈彩超可成為腦血管病變檢測篩選的有效手段。
綜上所述,頸動脈彩超能夠直觀動態觀察頸動脈斑塊,并對斑塊的性質和穩定進行有效判定,從而達到預測早期腦卒中的目的,以便能夠及早采取干預措施,控制疾病的發展。
[1] 張穎楠. 頸動脈超聲在篩查頸動脈狹窄及腦卒中高危人群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3):36.
[2] 康文慧,陳小珠,劉淑軍,等. 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腦卒中高危人群檢查中的應用價值[J]. 山西醫藥雜志,2017,46(6):643-645.
[3] 姜國清,劉希英,孫麗娜,等. 頸動脈彩超在腦卒中篩查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16):97.
[4] 董珊珊,蘆桂林,黃磊,等. 頸動脈彩超在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32):180-181.
[5] 黃飛,龔蘭. 頸動脈彩超在腦卒中高危人群檢查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6):18-20.
[6] Oliver Matz,Omid Nikoubashman,Parajuli Rajkumar,et al.Grading of proxim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stenosis by Doppler/duplex ultrasound(DUS)and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correlation and interrater reliability in reallife practice[J]. Acta Neurologica Belgica,2017,117(1):183-188.
[7] 田莉,楊瑞琪,鄧芬,等. 分析頸動脈超聲在篩查頸動脈狹窄及腦卒中高危人群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 中國醫學工程,2015,23(2):5-6.
[8] 張曉紅,朱丹茹,齊東. 頸動脈彩超在腦卒中篩查及防控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 中國農村衛生,2014(3):75-76.
[9] Gambaracci Giulio,Rondoni Valeria,Guercini Giorgio,et al.Pituitary apoplexy complicated by vasospasm and bilateral cerebral infarction[J]. BMJ case reports,2016.
[10] 陳建國,單詩山,楊靜,等. 頸動脈彩超在腦卒中篩查及防控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醫學裝備,2013,10(9):23-26.
[11] 鄒京. 56 例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彩超特點分析[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6):156-157.
[12] 喬建宏,邢韻,劉玉紅. 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605例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1):106-107.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arotid Artery Color in the Examination of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of Stroke
NIU Lin Functional Department,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Huilongg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Beijing 100096, 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carotid artery color in the screening of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of stroke in community.Methods300 patients who were at high risk of stroke in this community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To understand the patient's general medical history, caroti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carotid plaque or stenosis in the high-risk population of stroke, and the influence of age on the incidence of carotid plaque and stenosis.ResultsOf the 300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stroke,172 were carotid plaques, accounting for 57.33%, Among them,there were 65.12% of the strong echo plaques, and 34.88% of weak echo or mixed echo plaques. There were 6 cases of 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ccounting for 2.00%. Major risk factors for carotid plaque or stenosis including hypertension, diabetes, heart disease,hyperlipidemia, obesity, and smoking and drinking history . And the age of 50 to 60 years, carotid plaques, moderate and severe stenosis rate were 36.59% and 0% respectively, age over 60 years old were 76.05%, 2.00%.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incidence of carotid plaque and stenosis is also increasing.ConclusionCarotid color ultrasound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cerebral apoplexy,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and applying.
carotid color ultrasound; cerebral apoplexy; application value
R743
A
1674-9316(2017)22-0121-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2.060
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功能科,北京10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