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柯善北
打好“農村污水處理”攻堅戰,補齊城鄉宜居環境短板
本刊記者 柯善北
4 0%的建制村沒有垃圾收集處理設施,7 8%的建制村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4 0%的畜禽養殖廢棄物未得到資源化利用或無害化處理……截止目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僅為2 2%。
面對農村環?;A設施仍嚴重不足,“臟亂差”問題依然突出的嚴峻形勢,環保部和財政部發布《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 0 2 ,0年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 3萬個,累計達到全國建制村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據住建部的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農村 污水處理率僅為22%。在此背景下,作為農村環境治 理的重頭戲,農村污水處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近年 來,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也在寓意著農村污水市 場正悄然升溫。
為了推進農村環境的改善,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環境保護 部、財政部等部門制定實施《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十三五”規劃》、《關于加強“以獎促治”農村環 境基礎設施運行管理的意見》、《中央農村節能減排 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培育發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市場主體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 出臺,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持續推進提供了有 力保障。
此前,住建部、環保部等部門已經在開展有關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工作,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2015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農村環保專項資金(農村節能減排資金)315億元,支持全國7.8萬個建制村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占全國建制村總數的13%。目 前,全國60%的建制村生活垃圾得到處理,22%的建 制村生活污水得到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近60%。然而對于全國體量巨大的農村數目,這些成 果并不足以解決根本性的問題。《規劃》的提出既是 對上一階段工作的總結,也是對下一階段工作的具體 安排。
《規劃》明確,到2020年,新增完成環境綜合 整治的建制村13萬個,累計達到全國建制村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建立健全農村污水治理長效機制,整治過的7.8萬個建制村的環境不斷改善,確保已建農村污水治理設施長期穩定運行。引導、示范和帶動全國更多建制村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全國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得到加強,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結合水質改善要求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十三五”期間,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點為“好水”和“差水”周邊的村莊,涉及1805個縣(市、區)12.82萬個建制村,約占全國整治任務的92%;其中,涉及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84個2.46萬個建制村,約占全國整治任務的18%。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主要任務包括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防治。《規劃》進一步擴大了農村污水治理的范圍,整體布局輻射廣,有效帶動了全國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積極性。
由于地區分散、人口密度大等因素,我國至今還 有逾1億戶污水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在此前的媒體調 查中,部分地區農村污水處理設備仍普遍存在“曬太 陽”的尷尬現實:“建得起、用不起”或“建不起、 更用不起”現象十分普遍。而一些地方總投資逾億元 建設的鄉鎮污水處理廠,要么是逾期嚴重,要么則是 建成后長期閑置。
造成農村污水處理設備閑置的另一個因素是,由于財政補貼機制的扶持傾向,一些污水處理項目規模 被刻意“放大”,結果造成項目建成后運營費水漲船高,成為地方財政與承接商“無法承受的痛”,最終被晾曬在一旁。缺乏量體裁衣的商業模式,亦是農村污水治理的發展掣肘之一。目前,由于頂層設計中尚未明確農村污水治理的管理與責任主體,各地在計費方式、接管責任等方面存在諸多待補短板。
《規劃》明確了對農村污水處理的具體任務亦予以明確分工: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將涵蓋污水收集管網、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或人工濕地、氧化塘等分散式處理設施。與此同時,《規劃》還劃定優先整治區域,包括南水北調東線中線水源地及其輸水沿線、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三大區域將被視作農村治水的重點發展區域。
《規劃》原則中明確指出,對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村莊布局、人口規模、環境狀況、自然條件、經濟水平等因素,科學選取治理技術和模式。堅持以“用”為核心,把綜合利用作為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讓農民在“用”的過程中受益,在受益的同時履行應當履行的環保責任。
目前我國90%以上的縣城都建成了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治理領域已接近飽和狀態,所以近幾年的市政污水治理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呈現一片紅海的市場形勢。與之相對的是農村污水處理率僅22%,農村污水處理市場存在巨大的短板。據統計,2016年我國村鎮污水處理行業產值有望超過400億元,到2020年 有望超過800億元,市場空間巨大。
《規劃》中明確指出,農村污水治理要創新機 制,市場運作。在結合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 要求的同時,不斷完善農村環保體制機制建設,創新 政策措施,防止簡單照搬城市和工業污染防治的做 法。積極培育發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生活垃圾 污水處理市場主體,探索農村環保設施規?;?、專業 化、社會化的運營機制,確保設施建成一個、運行一 個、見效一個。
政府只能起到引導的作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歸 根結底還是需要市場的介入。800億新“藍海”讓很 多人看到了商機,然而如何讓商機轉換為切實可見的 資本,很多人還在不斷地摸索中。自2015年“水十 條”發布以來,污水治理一度成為熱詞,在農村生活 污水治理的探索中,目前為大多數業內人士所看好的 治理模式為PPP模式。只有引入社會資本,才能促進 污水治理的長遠發展,而不是出現更多污水處理設備 “曬太陽”的情況。未來,PPP模式有望成為農村污 水治理模式的一劑良方。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是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 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建設美麗鄉村、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民生活方式現代化中具有標志性意義,也是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里程碑。